APP下载

红色文化在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思路研究

2020-09-22陈瀚

神州·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大学生

陈瀚

摘要: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以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的载体,将红色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内涵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教育素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打开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方向。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应关注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心理需求,结合地方资源规划设计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高职教育在中国经过二十几年的蓬勃发展已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政府也逐年提高高职院校招生人数。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提出扩大招生规模到200万人。这一决策对于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在当代的高职学生中也得到了体现。他们的成长环境,生活物质基础正迅速地变化。面对更复杂的世界,学生的思想、精神的能量,一方面易受到社会“功利”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易受到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影响。高速的信息交换,却让学生离现实世界越来越远。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寻找思政教育的新途径,致力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教育是思政工作者不得不思虑的课题。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内容,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明养分,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素材和立德树人的方法论。以红色文化为源头活水,设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野,新的方向。

一、红色文化的內在核心价值与育人功能

红色文化近年以来在媒体上得到的广泛的传播,它的社会认可度高,形式内容丰富。简单地说,红色文化其核心是中国革命在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新文化,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1]。它是党一次次斗争中得出的实践经验总结。它是近代文化中,对国人影响最大,感受最深的文化内容。学界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与论述有诸多不同观点,本文从思政教育的角度进行两方面划分。其一,红色文化的物态文明。它因稀缺性和独有性也被国内一些专家称为“红色资源论”。即在党和人民革命过程中形成或创造并遗留下来的一系列历史遗物、遗址、遗迹。比如:南京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等。这些资源时至今日仍能为我们所开发利用,为开展思政教育提供物质载体。其二,红色文化的精神文明。从广义上来讲即是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体系。从狭义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过程中流传的生动人物故事,红色的民风民俗。这些内容蕴含了大量可深化,可传承的人生哲理、理想信念、奋斗精神。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深入学习与研究红色文化的育人内涵,结合实际,借鉴利用好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完成习总书记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2]。

二、红色文化在学生理想信念工作中的基本思路

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能指引学生人生方向,决定学生事业的成败。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拼搏、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它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理念[3]。以下是将红色文化融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些基本思路。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观能动作用

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这种最为常见的教育方法,它能及时有效的在学生脑海里构建价值观判断体系。红色文化理论知识教授的初始阶段应采用这种教育模式[4]。但在理论文化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后,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取得的效益却不增反降。主要的原因是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的思想处于经历过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在价值取向和思想选择上具有一定基础。因此,学生的思想状态并非是白纸一张。新思想的接受过程中必然会与旧观念产生碰撞与摩擦。学生从新的文化获得能量的过程,本质上是经历取舍后的自由选择过程。理性对待价值观转变过程中学生的主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引导学生自我价值选择能力培养,充分的激发学生主观思辨能力,让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辨析善恶丑美,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坚持师生平等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当代道德教育方法》一书对于学生道德培养提出了“价值澄清理论”。该理论认为,大学校园里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存在一种最佳环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平等,公平对待学生是学生形成新的价值观念的主要条件。在大学里,教师天然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容易陷入被动接受文化与理念传递的客体之中。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交流互动环境,能更大的减少学生在形成新价值观念上的干扰性。良好的互动效应,能更好的帮助老师在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塑造路途上,预设清晰的思想路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将习得的价值观转化为内在需要,并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同时,也只有这种和谐开放的环境,学生才能敞开心扉,表达个人观点,教师才能及时的梳理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理想信念。

(三)注重教师自身课程设计、资源规划能力提升

教师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提炼与再创造,要基于目标学生群体的特点。教师要有走入学生生活中的能力。要关注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问题,发现学生面对这个繁杂世界的内心态度,进而有依据、有意识的将红色文化中积极的人文价值观、处世态度、责任道德的输入到他们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之中。力求在他们遇到成长的烦恼的时能有积极的应对心态,面对社会外在的压力时,能有自我反思能力、思考判断能力。同时,教师本身应对红色文化有全面,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能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规划设计不同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对文化内容也应力求语言简练,叙事生动,将育人内容升华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关系上,为学生今后自我成长乃至终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潘卫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强化大学生信仰培养的五个着力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76-79.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