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帮 真情扶 真脱贫
2020-09-22黄品
黄品
脱贫攻坚没有局外人。2015年以来,恩施市教育局与太阳河乡青树子村、板桥镇大山顶村、白果乡两河口村建立了驻村扶贫关系,共选派9名干部下沉“尖刀班”,55名干部与217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目前,3个村都实现了高质量整村出列。工作中,恩施市教育局竭尽所能、用心用情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与群众建立了亲密感情,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发生了很多感人故事。
千方百计要把马铃薯卖个好价钱
脱贫的关键在产业。发展农业产业,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青树子村2016年就已经整村出列,但产业发展一直是“瓶颈”,算得上的規模产业的“马尔科”马铃薯也不足800亩。恩施市教育局为帮助青树子村壮大这个产业,积极争取协调,2018年让“恩施优质加工型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落户该村,千亩马铃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去年6月,马铃薯丰收了,但是销路差,一斤只卖到0.6元,老百姓的心里算是“凉了半截”。市教育局发动干部职工买,杯水车薪;联系学校买,价格上不去;找华硒市场,价格还是不行。帮扶干部邓玉鹏多方、多次、多时辗转衔接联系,苦口婆心,最终与恩施楚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恩施远奕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协议。青树子的“马尔科”就从山村走向了武汉、杭州大超市,卖到了1.5元一斤,价格翻了一番还多。去年共卖出马铃薯40余万斤,带动贫困户80余户,每户平均增收7000元。
群众尝到甜头后,今年都纷纷要求发展马铃薯种植,1500亩马铃薯种已在春节前入土,预计产量达60万千克,目前已收到订单40万千克。马铃薯虽然“小”,但它牵连着山村与大市场,牵动维系的是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大希望。
群众喊他“干儿子”
陈刚是市教育局装备站副站长,是一名80后技术型干部,为人处世很“活彻”,一直是青树子村贫困户黄先俊的结对帮扶人。他先后帮助黄先俊发展茶叶2亩、年出栏生猪20余头,使其年收入达三万多。
2018年1月,陈刚主动请缨到青树子村“尖刀班”工作,联系城墙岩组。这个组有农户40余户、茶园300亩,茶农每天要走两公里山路去卖茶,一条卖茶路成了当地群众的心病。由于硬化每公里“以奖代补”的资金为20万,农户必须自筹部分资金,集资就成了难点和关键。连续一个多月,陈刚反复奔波在各家各户,拉家长里短、听意见建议,先后3次召开屋场会和小组会,终于筹齐了16万元集资款。
修路的那几个月,村民里有不愿白占地的,也有想让自家门前路修宽点的。陈刚每天都坚守在施工现场,面对面做群众工作。修路的水供应不上,他便参与铺设新水管、协调洒水车,有时还帮忙提水。去年10月底,路终于修好了,陈刚与群众之间的情感也更深厚了。入户工作之余,群众电视机坏了,陈刚帮着修,群众安不来路由器,陈刚上门安装。每次群众看见陈刚,总是叫得分外亲热,贫困户张太彬干脆就叫他“干儿子”。时间一长,周围老年人也都跟着喊起来。“干儿子”成了陈刚在群众心中的代名词。村支书朱洪凯说:“‘干儿子就是干事的儿子,群众喊得亲、喊得勤,几天没看到就真是想!”
离家13年的儿子找回来了
熊章永是两河口村的贫困户。2017年初,帮扶干部朱诗武、付勇入户走访时发现他满脸忧愁。交谈后,熊章永说:“脱贫不是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帮我把儿子找回来。”13年前,熊章永独子熊万里和他叔叔一起离家打工,没过两年叔叔回来了,儿子却音信全无。熊章永怀疑兄弟做了什么手脚,多次要去派出所“报案”,导致两弟兄互不往来,关系也很紧张。
群众的心事就是帮扶干部的急事、大事。朱诗武、付勇两人一边帮助熊章永发展产业,一边开始寻找熊万里。他们借助自己在沿海地区学生的关系进行寻找,但多方打听未果。听说中央电视台《等着你》栏目可帮忙寻亲,朱诗武问情况、找照片、整理资料,向栏目组寻求帮助。沟通衔接《等着我》栏目组与熊老汉本人连线,并发布寻人启事、招募志愿者等。2018年初,杨永辉“接棒”帮扶,在落实改水、改路和危改的同时,继续帮助寻亲。
去年4月8日这天,天还没亮,朱诗武、杨永辉就接到了熊章永的电话。电话里熊老汉连声说:“感谢你们!儿子找回来了!”原来是熊万里见到网上的寻人启事后,事先没联系家人就突然带着媳妇儿回来了。
儿子回家了,兄弟间的矛盾也解决了,72岁的熊老汉心结打开也变了一个人:他主动退回了易地搬迁安置房名额,还自己搞了危改,修了入户路,发展藤茶5亩、蔬菜3亩、蜜蜂9桶,年收入达2万多元。熊老汉的愁容不见了,热情就多了:凡有帮扶干部到家或路过,他都要极力将他们留下来吃个饭。
这几个故事是恩施市教育局帮扶工作中的几个画面,像这样感人的事迹还有很多,比如帮扶干部杨向国,家有4个老人需要照顾,但仍悄悄为2名中学生捐赠生活费6000元等。这些故事很平常,但恩施市教育局全局上下都深刻地认识到:三尺讲台与斗穷战贫都是主战场,需要真抓实干、迎难而上。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必须要真心帮、真情扶、真的搞,才能得到群众的真欢迎、真喜欢、真认可。
责任编辑/潘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