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文化类试题答题情况分析及启示
2020-09-22李琬玲鲁修红
李琬玲 鲁修红
摘要:国家汉办举办的“汉语桥”大赛架起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本文通过分析2015-2019年参赛选手对文化类试题的答题情况,发现参赛者对于中华文化中的艺术、文学和历史掌握不足,并指出,在中华文化传播和教学过程中,只有在方法上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内容上做到传统与现代并重、由表及里,才能让世界更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关键词:“汉语桥”;中华文化;答题情况;启示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汉语热”也持续升温。“汉语桥”大赛让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又多了一种途径。“汉语桥”是由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主办的汉语竞赛类节目,至今已举办了十八届。(1)参赛选手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大学生。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汉语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比赛主要围绕汉语语言能力、中国国情知识、文化技能和综合能力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考察,设置了笔试、演讲、才艺和即兴问答这几种比赛形式。(2)比赛从开办到今天,由独木小桥发展成了康庄大桥,使得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更加顺利。
现有的“汉语桥”相关研究主要有三类。一是对比赛试题的分析。陈静和朱智秀(2018)就对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试题中的古诗词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指出古诗词可以按照其难易程度、创作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教学。二是对传播媒介的分析。“汉语桥”是通过电视媒体的力量展示出来的,所以有关“汉语桥”传播媒介的文章也出现了不少。彭月明(2017)通过“汉语桥”,分析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和创新升级。三是关于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的研究。董越(2019)以“汉语桥”为例分析了汉语比赛节目对“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指出“汉语桥”发挥了文化先行作用,而且其节目精神与传播价值也对“一带一路”意义重大。
在现有研究中,以即兴问答为主要研究对象来分析“汉语桥”比赛中文化类试题答题情况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对2015-2019年“汉语桥”大学生中文比赛决赛中的文化类试题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并由此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二、文化分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很难通过单一的文化分类法将所有的文化包括进去。陈光磊(1987)在《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中将文化分为:习俗文化、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汉字文化,后来又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加上体态文化。胡文仲(1999)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将文化分为三个层面:即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及深层文化。程裕祯(2009)在《中国文化要略》中将文化分为“地理概况”“历史发展”“姓氏与名、字、号”“汉字”“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古代教育”“科举制度”“典籍藏书”“科技成就”“传统建筑”“古典文学”“各类艺术”“风俗习惯”和“中外文化交流”。牛新生(2002)从文化的性质出发,以文化的组成要素为依据,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行为文化及观念文化。
本文结合以上四位学者的分类,将“汉语桥”中的文化类试题分为了以下三个层次八大类。(见表1)
三、答题情况分析
根据表1分类,对2015-2019年汉语桥错题进行统计并分类如下(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艺术类总题数11题,答错3题,错误率27.27%,位列第一。其次是文学类总题数20题,答错5题,历史类总题数32题,答错8题,这两类并列第二,错误率25.00%。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试题如下:
1.艺术类
例1.“变脸”表演属于京剧还是川剧?
参赛选手回答:京剧。(正确答案:川剧)
例2.“说学逗唱”是中国传统相声的基本功,其中的“唱”指的是唱什么?
参赛选手回答:过。(正确答案:《太平歌词》)
这两题分别考察了参赛选手对京剧川剧及相声的了解。如果参赛者了解京剧或川剧,第一题就能够答对,但从答题情况可以看出,选手对剧种的了解还不够。国粹京剧是汉语学习者接触较多的中华文化之一,但还是有答题错误的情况。
2.文学类
例1.《牛郎织女》中男女主人公相会在什么动物搭成的桥上?
参赛选手回答:月亮。(正确答案:喜鹊)
例2.“自然界的晴雨都如此寻常,那人生的坎坷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个哲理对应的是《定风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
参赛选手回答:未作答。(正确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文学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或是对古诗词的记忆。从答题情况可以看出,文学类中神话故事类和古诗词类对参赛者来说难度较大。西方國家也有自己的神话故事,但是由于文化体系不同,所以学习者可能无法正确理解中国的传统神话故事。
3.历史类
例1.“东床快婿”这个典故的主人翁是王羲之还是诸葛亮?
参赛选手回答:诸葛亮(正确答案:王羲之)
例2.中医所说的“号脉”号的是“动脉”还是“静脉”?
参赛选手回答:动脉。(正确答案:静脉)
历史题则主要是错在对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不熟悉,其次是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技术(例如中医)不太了解。
四、中华文化传播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收集并分析“汉语桥”比赛中选手有关文化类试题的答题情况,可以发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以及学习者们在中华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学习者过于注重艺术体验
许多外国人都是因为不同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而爱上中国,从而产生兴趣去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不可否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过于注重形式就会忽视这项艺术本身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对于学习者来说,体验一项艺术形式,或许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隐藏在艺术形式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才是更值得被挖掘的宝藏(朱日昕,2019)。
(二)学习者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困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很多历史事件及人物连我们国人都无法全面掌握,对于参赛者来说,就更是学习的难点。而且对学习者来说,听历史故事可能比较有趣,但是真正要去记忆历史人物以及时间线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尤其是中华文化不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都跨度极大,这也让学习者的学习难度大大增加(和小雪,2019)。
(三)学习者对于中国文学的理解有偏差
部分参赛者来自欧美国家,文化起源的不同会导致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出发点都不一样(朱日昕,2019),这也就解释了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梁山伯和祝英台会变成蝴蝶;挂在天上的明明是月亮,那为什么男女主人公要在喜鹊搭的桥上相会。而古诗词对于学习者更难则是因为古文和当代中国的语言有很大区别,例如通假字等容易混淆意思的字词,这些都会对学习者产生误导。
(四)文化教学过分注重形式
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会有教师在文化教学上过于重视活动以及形式化的表演,却忽视了真正应该传递的精神和文化内核。对于中华文化艺术的学习可以始于形式,但不应该止于形式。
(五)文化传播内容不够深入
文化传播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到传播结果,但是现在中华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存在文化传播的内容过于浅显的问题,这也就导致了学习者们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停留在表层。例如介绍中国菜时只介绍菜名和由来,介绍景点时也是单纯地介绍景点的名称或地理位置等。实际上这些文化载体的背后都有着充满魅力的文化故事,在学习者理解的基础上,向他们介绍更深层的中华文化才能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华文化核心精神(雷鸣,2019)。
综上,不论是在教师还是在学习者都会过多地把重心放在表层文化上,从而忽略深层文化的教育和学习。实际上,深层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内核部分,真正试着去了解更深层的中华文化才会更好地领略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五、启示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有时会放大实践对教学的正面作用,反而会忽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在文化教学中,理论学习和实践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可以用一些特色活动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此带动理论的学习。而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后再次进行实践活动时也会让学习者有另一番不同的感受。
(二)传统与时代并重
说起文化教学,大家都会首先想到传统文化的教学,在对外汉语传播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根”,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弘扬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也同样重要,属于中国的关键词也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时俱进。作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我们也应该基于传统,立足当下,更多地介绍中华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三)由表及里,重视深层文化
在文化传播和教学过程中,对于内容的选择要重视深层文化的作用,重视那些中华文化载体背后的故事。例如介绍书法时不仅仅是学习握笔写字,还可以了解一些书法大家和字体;介绍特色中国菜时也可以多介绍这道菜背后的典故。虽然有些深奥的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当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步一步了解以后,则会对中华文化有一番新的认识,对于中华文化的学习也是一种新的突破。
六、结语
“汉语桥”参赛选手是汉语学习者中的翘楚,他们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极具代表性,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语料。参赛者有关艺术类、文学类以及历史类的文化还掌握不够,找出了这些症结,我们才能有针对性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教学。文化的传播与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方法上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内容上做到传统与现代并重、由表及里,才能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注释: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辦http://www.hanban.org/
汉语桥官网http://www.hanban.org/chinesebridge/
参考文献:
[1]雷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策略[J].品牌研究,2019(11):107-108.
[2]和小雪.第十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决赛试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朱日昕.中华才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青岛大学,2019.
[4]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三版.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00年版.
[6]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李琬玲(1997.5-)女,汉族,湖北松滋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