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戏曲路,结缘“常有福”
2020-09-22张瑞
张瑞
“春风吹得人心醉”,一听到这句唱腔,广大戏迷朋友就能想到他——“常有福”,这是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中的经典形象。这部戏上演四十年以来,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欢,其中的唱腔也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我演这部戏也有十几年时间了,从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步入成熟,多少有一些心得。下面我将结合《倒霉大叔的婚事》中几个重点场次,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分享。
提到“常有福”,不得不介绍一下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我的恩师任宏恩先生。“倒霉大叔常有福”是任老师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之一,曾经一度成为了老师的代名词,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老师的表演非常细腻精湛,甚至在舞台上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能引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掌声雷动。老师的表演技巧是我达不到的高度,我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领悟,才能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攀升,以求达到老师的境界,这也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说到我演“常有福”这个角色,对我来说就是个挑战,从小在戏校学戏基本以传统戏为主,所以演起现代戏来难免给人刻板不生动的感觉。任老师教诲我“一定要从人物内心出发,去理解人物的生活背景和阅历,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说出符合人物的语气,做出符合人物的动作。”我严格按照老师的教导,慢慢体会人物,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常有福,是一个聪明肯干,有商业头脑的人,虽然多次遭受运动的打击,但对生活依然保持乐观,对事业的追求没有改变。这些侧面反映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积极,乐观,热心,豁达,还有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耿直。上场第一段“春风吹得人心醉”把人物性格和能力交代得很清楚:“常有福”积极乐观,在开会返程之余还能赶趟会,会上遇见大夯嫂,托他买头小毛驴,说明“常有福”热心靠谱,乡邻们信得过他,这是一个有领导光环的人物。所以“常有福”一出场,要带动满场的热情,这一句“春风吹得人心醉”要真正把人唱醉,特别是后边的假声拖腔,那种高兴洒脱、悠然自得、信心满满的情绪都要表现到位。虽然肢体语言上只有骑驴的动作,但任老师很高明,他把情绪呈现在细节上,依靠灵活的面部肌肉,使眉毛、眼睛、腮帮、下巴都会动,需要时都能配合人物情绪做出丰富的表情,令人叹服。我科班是学丑角出身,面部肌肉的运用我也有点基础,可以说并不困难。但这个度很难把握,“常有福”的人物形象既有丑角又有老生的表演技巧,不能刻板也不能油滑,太刻板情绪达不到,太油滑容易引起观众反感,这一点在与剧中另外两个男性角色的对比中可以体现。
《倒霉大叔的婚事》中另外两个男性角色,一个是“侯圈”,一个是“柳东山”。“侯圈”是一个偏重丑角化的人物,油嘴滑舌,爱投机取巧,为人不太靠谱。艾立老师在塑造这一角色时,动作和表情都比较夸张,斜吊着肩膀,挤眉弄眼,伸脖子挥胳膊等都很符合“侯圈”的人物,把人物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柳东山”这个人物是老生,甚至有点偏花脸,他的性格是强硬,暴躁,刻板严肃,乔俊明老师塑造这一人物时,多用的是皱眉,背手挺胸,指指点点等动作,把老干部那种固执、守旧、倔犟爱出头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常有福”的性格与他们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常有福”见过世面,眼界高胸怀广,他的严肃是认真,是领导力的表现,而他的幽默是智慧,是他乐观积极的态度。
“月下相会”是《倒霉大叔的婚事》中最经典的场次,家喻户晓,所以每次演到这一场,我自身也有很大的压力。按照任老师的启发,从人物的背景和阅历出发,“常有福”对“魏淑兰”有感激之情,又为办厂的事有求于她,这是他爱情、事业上的一次转折机会,所以他很重视这次见面。这不是一场年轻恋人的相会,这场戏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这是一场不常见的“黄昏恋”,观众的目光会聚焦在这两个人身上,看他们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所以这场戏必须精彩,不能有丝毫纰漏。我曾想过,如果我没有看过任老师的表演,凭自己的感觉演,一定不如任老师演出来的感觉好,因为我没有那个年代的生活阅历。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我就不太能理解当时环境下那种进退两难的处境,自然也理解不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看了任老师的表演,真正使我开了窍,观众认可他,也正是因为他把“常有福”这个人物的灵魂把握住了。“干旱盼得细雨洒”与“春风吹得人心醉”有异曲同工之妙,把人物自信、兴奋的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然后又表现出自己的担心“见了面我该先说啥,她咋问来我咋答,反正是不能把话说抓瞎。”随后一系列动作都表现出难以抑制的兴奋,掸土、瞭望、擦石凳,都很生活化。这时,兴奋的情绪被来找“魏淑兰”的“柱子”打断,这里体现出来中年人处事的老辣,面对这个年轻人能立刻判断出他的身份和目的,并做出对策,把他支得远远的“省得碍事”。这里的肢体动作很夸张,手脚是往相反方向指挥,每演到此处,台下都是哄堂大笑。“魏淑兰”上场与“常有福”的相遇,如果是按我的理解,双方会有所躲避,毕竟不是“光明正大”的事。但按任老师的处理方式,不但不躲避,还要大大方方迎上去,这才是合情合理的。“常有福”有头脑懂经济,更知道需要在什么状况下抓住机会,如果“魏淑兰”躲,“常有福”也躲,那么节奏就会变得拖沓,显得“常”不够阔利,两人的交谈无法顺利进行,处境很快会变为僵局,所以“常”的态度必须自信、大方。“我姓常,常有福”,“我都来一个钟头了”,正应了来时打算的“她咋问来我咋答”,语气上平缓随和,显得老实诚恳。此处任老师动作上有些细节,如缩手、耸肩,透着可爱,这些小动作都是发自内心做出来的,不能与人物融合为一体,就没办法把这些连贯的动作做得自然。而我演这一场的时候,没有刻意去模仿老师的这些小动作,正因为内心感受上不同,刻意模仿会影响情绪,在情绪没到的时候加动作,对演出效果是很不利的,所以我很注意这一点。接下来是那段著名的台词“现在的人真能,黑灯半夜还在云彩眼里飞哩”“郑州哩熊猫你尝尝”,大家对这段台词非常熟悉,熟悉到变一个字都能察觉,变一点语气都差点意思。戏曲演员常说“千斤话白四两唱”,一点不假。所以我就反复听这一场里的话白,节奏、语气、断句都听熟琢磨透,才理解了老师们在这出戏上下的功夫。同时,我也要求我的搭档按照老师们的典范来演。独木不成林,与搭档的默契配合也很重要。我曾听任老师说过,他在舞台上的情绪爆发离不开汤玉英老师的激发。这也启发了我在演戏时懂得跟搭档交流,不能只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比如试鞋时拉手的动作,非常经典,但是想出效果不容易。刚开始演的时候,我是拉起搭档就走,导演说演得很白,没有细节。后来我反复看任老师和汤老师的配合,悟出了其中的门道。“常有福”拉住“魏淑兰”,“魏”先是害羞地躲,而且是幅度比较大的挣脱,这时候“常”要停顿一下,观察“魏”的反应,“魏”越是躲,就越激发了“常”的主动性,索性把“魏”拉得更近。细节充分,能打动观众,这就是演员之间相互刺激的结果。这一场戏中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道理相通,想要表演细腻感人,就要靠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绪的相互刺激来支撑。
另一场重头戏是第六场,是全剧最悲的一场。“常有福”被关在县工商所限制自由行动,对应开头,这里有一段“鸟儿叫得人心碎”,“回想起往事多伤悲”。第一场表现了“常”的乐观积极热心,第三场表现了“常”机智幽默贴心,而这一场则表现了他倔犟不屈有决心。历数几次重大运动中遭受的批评打击,“常”的态度不是心灰意冷,更多的是愤怒不满,所以他才要找机会反抗,来证明自己。这种精神在我看来就是平凡人的伟大,一次打击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么多年持续受打击,还要遭受周围邻居的冷嘲热讽,被叫“常倒霉”。就算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常有福”依然没有倒下,一有机会还是积极向前冲,带领村民致富。临出事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挂念邻居二奶奶住院需要钱。这种平凡人的伟大最难表现,他区别于样板戏中那种高大全的形象,在这部剧中人物都是生活化的,让观众感到亲切的,近距离的。在唱到伤心时会挤眼皱眉,生气时攥拳梗脖子,这些细节动作都来源于生活,想想自己平时心里难受时也是这个样子。在演出过程中,我体会到平凡与伟大并不冲突,并不是抬头挺胸喊口号就能像個英雄人物,该高兴时高兴,该愤怒时愤怒,只要内心保持清醒相信公正公平,外化出来的感情才是真实动人的。这也是我演《倒霉大叔的婚事》这部戏最大的收获。
《倒霉大叔的婚事》这部戏虽然是一部喜剧,但思想是深刻的,通过演这部戏,让我在理解人物刻画人物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任老师不仅平时对我精心指导,还在演出过程中指出我的不足,这种边教导边训练教学方式也让我受益匪浅,既学习了也实践了。今后,我会谨记老师的教导,沿着艺术的道路不断前进,突破自我,这将我是演员生涯中永恒不变的的目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