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攻克骨髓炎病的中国人

2020-09-22苗长青

中华魂 2020年9期

苗长青

杨文水,1943年农历六月廿日生,山西省稷山县翟店镇南梁村人,山西省稷山骨髓炎医院原院长,全国著名骨髓炎病治疗专家,全国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其事迹多次入选教育部审定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本。治疗骨髓炎病曾经是世界性的难题,治愈率很低,即使治愈也必须截肢。山西乡村中医杨文水攻克了这一难题,为人类健康作出了贡献。中国需要这样的人。他高远的抱负,执著的追求,顽强的性格,坚强的意志,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这些都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坚强少年

杨文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家。在他降生时,已有两个哥哥姐姐。家里人口多,父亲就一边种地,一边做小生意。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杨文水几岁时就帮家里干一些农活。6岁那年的一天,他挎着个小篮子,与小伙伴们到地里拾麦穗。他看到一个亮晶晶的小东西,好奇地捡了起来。小小的他当然不知道这是雷管。雷管被太阳晒得发烫。他拿着雷管在篮子上敲了敲。“轰”的一声,雷管爆炸了,他倒在了血泊中。他父亲为了给他治伤,卖了两间房。他的病治好了,但左手失去了4个指头,只留下一个小拇指。从此,他成了残疾人。

9岁那年,他上学了。同学们都嘲笑他,他就发奋学习,可以把整本整本的语文、算术背下来。

高小在翟店镇,距离他们村有3里地。学校规定住校,在食堂吃饭。家里太穷,每月3元钱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杨文水就每天放学后跑回家吃饭,再拿上第二天的干粮。天天如此。如果遇上大雨大雪天,就只能挨饿了。尽管如此,他从不抱怨,潜心学习,第一批加入共青团。

20世纪60年代初,杨文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一天深夜,邻居一个妇女突然腹部绞痛,哭爹喊娘。杨文水帮助找来了一副担架,又帮助送到了镇医院,从此,杨文水萌发了学医、为村民治病的念头。村里民兵训练,他要求学救护;开展防疫,他要求帮助打针;兽医看病,他跟着请教。他到县城书店买了医书,从镇医院借了一些医书,白天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晚上钻研医书。家里人以为他不安心农村生活,就托在城里工作的亲戚帮助给找工作。但找了教师的工作,他不去;找了售货员的工作,他不去;找了工厂上班的工作,他也不去。1964年,村干部觉得他是一个医务人才,就安排他到村卫生所当司药。

刻苦学医

杨文水从事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心里暗暗高兴。当时农村主要是中医,他开始系统学习中医,先后研读了《中医概论》《本草纲目》《外科大成》《医宗金鉴》《寿世保元》《中医诊断》等几十部中医学古代典籍和现代专著,做了上百本笔记,抄录了上万个药方。

只要有人来抓药,他都要询问病人病情,作记录,并把药方抄录在后,还要上门了解疗效,作记录。他还走访了50多位老中医,虚心求教。有一位老中医患结核病,他就每天帮着打针、喂药,悉心照顾,这位老中医十分感动,就指导他学习了《脉诀》《临症指南》两部书。

他把各种中药分门别类地装在用报纸糊的一个一个袋子里,放在炕上,一种一种地仔细辨认、研究,甚至品味。他学会了炼制中药丸、散、膏、丹的方法,熟练掌握了按摩、推拿、拔火罐、针灸等技术。

系统学习中医中药后,他开始学习西医西药。他想看《药物学》,但买不到,也借不到,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到各个药店找药品说明书,然后,粘贴在稿纸上,按病种装订了几大册,命名为《常用药物学》,认真研读。

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他决定学习做手术。他卖掉自己最值钱的财产——自行车,怀揣着这笔钱,步行150华里到了地区卫校,提出要上学,学习做手术。但他的满腔热忱换来的却是拒绝和嘲讽:一个手有残疾的人想学做手术,开什么玩笑!这次卫校之行对他的打击很大,回来后就病了。但生性倔强的杨文水,在病床上躺了几天就挣扎着爬了起来,他决定自学。他借了一本《外科讲义》,进行了系统学习。自制了手术刀、骨锯、骨锉、骨钻、骨钳、探针和刮勺等器械。为了锻炼自己左手仅存的小拇指的手劲,每天早晨用这个手指提着小半桶水跑步;为了练习左手的灵活性,每天在地上撒上一把大头针,把小拇指和手掌当作拇指和食指捡拾。经过锻炼,他的这个小拇指变得十分粗壮、灵巧,他可以准确、快速地把地上的大头针捡起来,把线引到针眼里去。

恰巧这时他脸上长了一个恶疮,他决定自己做手术摘除它。他照着镜子,准确无误、干净利落地挖掉恶疮,然后止血、缝合、包扎,整个过程只用了12分钟。

攻克骨髓炎世界难题

1967年5月,翟店镇一个12岁的小姑娘黄喜枝,右手拇指得了化脓性骨髓炎,在一家县医院治疗,截去了一節手指。后来复发了,医院建议再截去一节手指。家长不同意,他们听说杨文水能治疑难杂症,就找到杨文水。杨文水用外敷去腐生肌散和生肌收口散,内服清热解毒中草药进行治疗,一个多月后治好了。从此名声大振。后来又来了几位骨髓炎患者,但有的治好了,有的没有治好。

在此之前,杨文水给许多人看了病,几乎所有病人的所有病他最终都能治好,但遇到骨髓炎,成了一个难题。实际上,骨髓炎在当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美国的治愈率只有35%,日本只有12%,即使治愈,许多病人都要截肢。杨文水治不了也是很正常的。但杨文水决心攻克这个世界性难题。他查阅了许多中医典籍,发现有一种叫“三仙丹”的药能治疗此病,便骑着自行车跑了10多个县,但都没有找到这种药。这种药已失传了。他决定自己研制,经过上百次的失败后成功了。他从县屠宰场买回来一头患骨髓炎病且即将屠宰的毛驴,在其患处敷上三仙丹,毛驴疼得浑身颤抖,但病治好了。他知道这样烈性的药是不能用于人的,就继续研制,研制出了新的配方。他决定在自己身上试验,他在自己的腿上割了一个一寸长的口子,敷上三仙丹,他感到一阵麻木,并有一种轻快的揪痛。他知道成功了。

此后,他用这一药物给许多慕名而来的病人治好了病。

上海某纺织厂女工刘某,在热恋中患硬化性骨髓炎,到上海多家大医院求治,结论一致是截肢。她痛不欲生,几次自杀,后被家人送到稷山,经杨文水治疗痊愈,保住了自己的肢体。

昆明冶炼厂工人汭会礼,患化脓性骨髓炎,到全国多家医院求治,但病情不断恶化,左腿伤口多达18处,流脓不止,体重由150斤降到70斤,家里抱着一线希望来到稷山,治疗7个月痊愈,体重恢复到140斤。

新疆维吾尔族姑娘布力布患骨髓炎,远渡重洋,辗转12个国家,做了6次手术,但伤口一直不能愈合。经杨文水治疗后痊愈出院。

全国许多骨髓炎患者纷纷来到南梁这个小村庄。山西省前副省长张维庆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有一次,我到稷山县一个乡村医生那里调查。这位乡村医生叫杨文水。他擅长治疗骨髓炎。……到他的村里去看,满村庄都是他的病人。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约几百人。这么多骨髓炎病人都住在老百姓家里,条件十分简陋,但疾病治愈率是很高的。在全国各地的大医院,治疗骨髓炎只能采取截肢的办法。但杨文水,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乡村医生,却发明了一种中药,这种药敷在骨髓发炎的地方,3个月左右就可以痊愈,就可以不截肢,就挽救一个完整的生命。我看了很感动。”张维庆副省长给他题词“神医”。(《在山西工作记忆片段缝缀》,刊发于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编《山西改革开放口述回忆》第1辑)

1985年,国家卫生部组织了18名专家、教授和主任医生,对杨文水的医疗技术进行了鉴定,一直认为,医术奇特、疗效奇高、疗程奇短,突破了国际治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后,《人民日报》《中国科技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先后介绍了他的事迹。

1986年,经省、地批准,杨文水被录用为国家干部。山西电视台录制了《神医之路》3集电视纪录片。

1987年2月13日,在张维庆同志的关心下,在稷山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山西稷山县骨髓炎专科医院正式成立,杨文水任院长。这一年,国家卫生部授予杨文水“全国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0年6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举行的第五届世界中医大会上,杨文水侃侃而谈。他向世界报告:他们治疗骨髓炎有效率达到98.6%,治愈率达到91.6%。在收治的4万余名患者中无一截肢。他的报告震惊了全世界。

国务院为表彰杨文水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决定从1991年起发给他“政府特殊津贴”。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杨文水不但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不但救治了千千万万病人,而且無私帮助了许许多多经济困难的患者。他常对身边的人说:“为病人着想是医生的天职,为残疾人献爱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吉林省梨树县骨髓炎患者李宝林,还患有小儿麻痹症,父亲为给他治病操劳过度早逝,母亲为侍候他摔伤倒下,一个家庭眼看就要垮掉。杨文水了解这一情况后,减免了他的医疗费,并资助他200元,说:“这点钱送给你,改善一下生活,有困难再找我。”在他的带动下,医务人员纷纷慷慨解囊,帮助李宝林渡过了难关。

为了让更多的骨髓炎患者用上他研制的药物,他兴建了山西稷山制药有限公司。开业以来,已安置了80多名下岗职工,还同全县429户残疾人家庭签订了中药材收购保证书,只要是他们种植的中药材,不仅在价格上优惠,而且常年保收,即使市场饱和滞销,也照合同全部接受。他的这一义举受到中残联和省残联的好评。

杨文水还回报家乡。出资8万元,为村里铺了柏油路。村民原来吃池塘水,他出资兴建了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村小学年久失修,破损不堪,他出资改造成为一座宽敞明亮的标准化学校。他还出资设立了一个奖学基金。每年拿出3000元奖励南梁村小学优秀教师和学生。凡本院职工子女考入大专院校,一次奖励4000元,考入中专院校奖励2000元,考入高中奖励500元。他的奖学基金已援助了35名学生共10多万元。受杨文水第一个援助的是蔡村乡的贺旭生。他考入成都电子大学时,因家庭困难,决定放弃入学。杨文水知道后,立即找到他的父母,包下了全部学杂费,还为他的母亲在医院安排了一份工作。农民薛顺旺的女儿薛云,因家庭贫困,让她退学,杨文水拿出1000元钱,让她念完了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