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生命中最漫长的一天

2020-09-22李辉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太平湖吴祖光城墙

李辉

1966年8月24日,一定是老舍一生中最漫长的一天。在这天,老舍选择投湖自尽。

太平湖,老北京,何处寻

又一次来到老舍殉难的太平湖。

我伫立在北京新街口外大街西侧的护城河旁,凝望对岸的“太平湖”。许多次路过这里,但我从来没有像这样静静地伫立凝视过。

我凝望着对岸,品味着喧闹中的清静。当然,我更会遥想起当年发生在对岸的那个永远无法弥补的悲剧。

说是太平湖,其实作为“湖”,它早已不存在,甚至这个地名在这里也已消失。大概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地铁时,原先那个不大的湖就被填平,上面修建了大片的厂房,成了地铁车辆的停车场。

“文革”后,老舍的亲人们曾再次走进“太平湖”,缓步于纵横交错的铁轨之间,追忆着当年悲剧发生时的情景。他们根据当年的记忆,找寻老舍殉难的地点。然而,一切都已改变,只能找到大概的方位,而具体地点则是无法确定了。

哪怕出现在面前的太平湖早已面目全非,哪怕岁月的流逝早已改变一切,我也相信,那个老舍钟爱的太平湖,那个成为老舍生命终点的太平湖,还是会以当年的模样深深地留在他们的心中。

我们这代人只能从老北京的回忆中感受太平湖。

在老北京的记忆里,和京城别的著名湖水景观相比,太平湖自有它的迷人之处。它颇有野趣,荷花在水面迎风摇曳,水边长满芦苇,时而有野鸭或者叫不上名字的水鸟从苇丛中飞起,把静坐在柳树下的垂钓者吓一大跳。

湖东岸与新街口外大街之间,有一片空地,湖边种了许多花草树木。矮矮的松墙成为一条界线,界线以西便成为太平湖园。临街的松墙有一个缺口,或者称为公园的入口,但不收门票,人们可以随时进去散步、闲坐、垂钓。因为它在大马路边上,南来北往的行人走累了,也爱到里边去歇歇脚、聊聊天,坐在沿湖的木条椅子上望望西山。所以专程到这里来逛公园的不多,顺便歇歇脚的不少。湖的南岸是护城河,河水一年四季都是那样慢悠悠地从西往东流淌,静静的,没有一点声响。湖西岸交通不便,没有多少住家,满目荒芜,但更显其幽静。

这便是老舍当年钟爱的太平湖。当他最后一次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离开。他永远与这个湖相随,不管它存在着还是已然消失。

老舍在太平湖结束自己的生命,太平湖因老舍而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我不知道,假如没有老舍的悲剧发生,人们是否还会想到这个业已消失的太平湖。

消失的不仅仅是太平湖,还有曾经巍峨壮观的城墙。

对于老舍,北京城墙可能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北京城西北角德胜门一带的城墙,维系着他的一生。这一块小小的天地,是他人生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终点。他对北京的全部情感,他的艺术想象力,因这一小块天地而得以形成。不难想象,没有城墙衬托的太平湖,会带给老舍多少失望与惆怅。

在老舍最后一次默默地坐在太平湖边的时候,德胜门一带的城墙还没有拆除。从湖边朝南看去,可以看见城墙高高地耸立着,护城河依偎着它,更显其平静与温顺。老舍熟悉城墙内外的一切。城墙那边是他笔下一个个人物活动的天地:祥子拉车穿行的胡同,“四世同堂”的四合院,还有那大大小小的茶馆……

不管旅居到世界的什么地方,真正在老舍心中占据首要位置的从来都是北京,他的所有创作中,最为成功的自然也是以老北京为背景的作品。

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便这样描述过他与北京难舍难分的依恋:“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可是,没有了城墙,没有了原有的人情世故,老舍还會一如既往地留恋北京吗?

这一带的城墙先后被拆除是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地铁和二环路的时候。老舍没有亲眼看到城墙的拆除,这样,他的最后一次凝望,便具备特殊的历史告别意味。也许可以这么说,当他头一天遭到众多红卫兵的毒打之后,当他把最后一瞥目光落在城墙上之后,他所熟悉的、所眷恋的那个可爱的北京就不复存在了。

太平湖、城墙,其实都不妨看作一种象征,它们的消失,意味着老舍所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北京完全成为过去。

老舍怎么成了冲击对象

老舍绝对不可能预料到自己居然会成为一场革命的冲击对象,并承受从未经历过的屈辱与痛苦。

他被公认为新时代的“创作标兵”,他的笔为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挥舞。一个如此出色地活跃在文坛的作家,应该说最有可能避免悲剧的降临。

老舍从美国归来不久,就率先成功创作出反映北京新变化、歌颂新时代的话剧《龙须沟》,因而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响应罗瑞卿的号召,配合肃反,根据真人真事创作了讽刺喜剧《西望长安》;他在“大跃进”的鼓舞下,创作出《全家福》和《女店员》……还有诸多的急就章。短文也好,快板也好,诗歌也好,都是他手中随时可以派上用场的工具。

他积极地配合着大大小小的节日或者会议、活动。在不少报刊编辑看来,他是有求必应的好作者。还没有别的作家能够像他那样活跃,像他那样热情持久。

有的作家还记得,好多年里,每当五一、十一在天安门前举行庆祝游行时,总有两三个人作为领队,兴奋地走在文艺界的万人方阵前列。他们中间一直有老舍。在那些日子里,他无疑是一个典范、一面旗帜,他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文人,能够成功地行进在新时代的大军之中。

从不愿意修改已经发表的作品的老舍,后来亲自动手修改起了《骆驼祥子》。

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骆驼祥子》,将旧版中的第二十三章后半部分与第二十四章删去了。在这一章半里,老舍集中写了祥子的堕落,删去了这一章半,实际上改变了祥子的结局。

而且,他当年说结尾过于匆忙,本应再多写几段。但这次修改,不仅改变了自己所说的从不愿意修改作品的习惯,而且不是增加篇幅使其更加完整,反而是将最后一章半删除。

纯粹文学创作意义上的那个自由自在的老舍改变了,总是将生活中的人与事放在首位的老舍也改变了。

老舍真诚地愿意走在时代的前列。

不过,老北京才是老舍真正的文学之根,创作之魂。

是根,是魂,它才可以像一眼从没有枯竭的泉水,默默地在老舍的心底流动着,为他激发灵感,为他输送着语言的鲜活和形象的生动,使他在一日日的急就和应酬的情形下,仍然没有失去文学的活力。这便是老舍的可爱和可贵之处。

或者说,是他生存状态的另一面,最终决定了他在逐渐改变自己的时候,仍然能够写出《茶馆》和《正红旗下》这样一些堪称《骆驼祥子》后又一个艺术高峰的作品。

可以想见,当老舍脑子里活跃着自童年起就熟悉的老北京的形形色色人物时,他便真正进入了自由自在得心应手的艺术境界。仿佛一切都早已活在他的心中,声音、味道、画面,都无须苦苦搜寻,便涌到了笔端。

在这种状态下,他的《茶馆》才能成为世纪的风俗画与艺术瑰宝。其实,即便在创作《龙须沟》这样一些剧作时,对老北京人与事的描写,依然是作品中最为闪光的地方。

文学从来就是这样,只有自己真正熟悉的东西,只有自己放进了全部情感的东西,你才能出色地描绘出来。外在的东西也许一时热闹非凡,甚至能够赢得远比应该得到的多得多的喝彩和荣耀,但如果没有深深的根,没有魂,它最终只能是过眼烟云,甚至仅仅因为曾经昙花一现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才不时被人提及。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似乎矛盾的两面,居然能够并存于老舍一个人身上。许多他的同时代作家,譬如茅盾、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人,如果表示出与旧我告别,就尽可能地将以往的影子全然抹去,然后,以崭新的姿态开始走进新的陌生的生活,并尽量去适应它、反映它。老舍有些出人意料。他既能毫不逊色地配合政策,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做一名创作标兵,又能不时沉浸在过去生活的影子中,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从中挖掘出艺术瑰宝。

善良,正直,常在心中

几年前,在写一本关于沈从文和丁玲的书时,我读到丁玲对老舍的一段回忆。一个文人的正直和善良,从此开始令我景仰,令我难以忘怀。

1960年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时,丁玲已经身处逆境,在北大荒接受劳动改造。不过,仍是中国作协理事的她,还是荣幸地被邀请到京与会。虽然离开文坛仅仅几年,可对丁玲来说,却仿佛有隔世之感。昔日的荣耀已经不在。

她出现在会场上,多么希望和久别的同行们握手、拥抱。然而,她被冷落在一旁,人们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出现。她有些失望和沮丧。正在这时,老舍走到她的面前,与她握手,问上一句:“怎么样?还好吧?”

只是简单一句寒喧,却令丁玲终生难忘。她得到一种被理解、被关心的满足。因为她深知,这在当时称得上一个难能可贵的举动。这需要正直、善良和宽厚,也需要一种勇气。

人其实不需要过多的表白,在世态炎凉的时候,一个类似于老舍这种与众不同的举动,便能将人的善良凸显出来。正因为如此,对他我总是怀着钦佩和敬意。

一次我到广州看望作家黄秋耘先生,主要是和他谈周扬。谈话中,他也以充满敬意的口吻谈到了老舍。就在1960年召开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之前,黄秋耘帮老舍起草一份报告。

一天,老舍去逛隆福寺的旧书摊,很高兴地拿着一幅画回来。

黄秋耘记得这是一个老画家送给吴祖光的一幅泼墨山水画。当时吴祖光已经到北大荒劳动改造。老舍说:“这可是祖光心爱之物啊!他下去以后,家里恐怕有点绳床瓦灶的景况了。不然,不会把人家送的画拿出来变卖。将来要是祖光能活着回来,我把这画还他,该多好!”

在黄秋耘的印象中,当时老舍的眼眶微微发红,但他又突然止住话头,沉默了。黄秋耘看出了他的顾虑,就说:“請您放心,在您家里看到的、听到的,我都不会对人透露一星半点儿。”于是,老舍才恢复了平日的幽默:“对,对!这不足为外人道也!”时间久远,许多事情黄秋耘已经不再想起,但老舍的这一侠义之举牢牢地印在他的记忆中。

黄秋耘回忆的这件事,后来从吴祖光先生那里得到了证实。老舍购买回来的这幅画,是齐白石老人送给他和新凤霞的。一次吴祖光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在王府井大街偶然遇到老舍,老舍便热情地将他带到家里,把画还给他,并说要不是经济条件有限,他本应将他们所有散失的字画都买回来。可以想到备受冷落的吴祖光当时的心情。对于他,这当然是终生难忘的一幕。

在知道老舍这样一些事情之后,我开始明白,老舍为何在同时代文人中间具有感召力,令人们永远怀念他。他虽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他所表现出来的一个老北京人的细致、周到、善良和正直,却能给予朋友以温暖和信赖,而这,在风云变幻的岁月里则是最为珍贵的。

这便是老舍。一方面,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没有落后过,以他的身份,总是免不了积极表态,甚至发表符合要求的批判文章,即便被批判者可能是他曾经深知的友人,他也没有别的选择。可是,表面上的批判,并不代表他的内心。于是,另一方面,在不同场合他又表现出他的与众不同。他依然保持一种友善,在可能的情况下,他还会伸出援助的手。

老舍还是老舍,没有失去本色,没有割断传统的根。

孔庙里的“红色风暴”

1966年8月23日在北京文庙的遭遇,应该说是老舍一生中感觉最突然最不可思议最难以承受的。他的性格,他的处世哲学,乃至他的信念,突然间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摧毁。

在一群红卫兵的押解下,他和二十多位作家、艺术家,被拉到国子监街文庙大院里,他们在大成门前的空地上,时而下跪,时而围着燃烧的戏装和书堆跳“牛鬼蛇神舞”。

他的确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局面。头一天他接到开会通知便从医院回到家中。他本来可以托词留在医院,但正在风起云涌的运动,使他无法安心地留在病房里。在多年的惯性驱动下,他不能忘却作为北京市文联领导人的责任,历次运动中从来没有落后过的他,这一次同样不能被认为消极、淡漠。他回到家中,穿得整整齐齐,拿上准备好的发言稿,如同以往去主持会议一样走出家门。

猜你喜欢

太平湖吴祖光城墙
碧波荡漾太平湖
虹桥碧波太平湖
《太平湖》与赖少其晚年艺术嬗变探析
新凤霞很会“撩汉”
新凤霞很会“撩汉”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霞光之恋
残破的城墙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你是我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