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制度优势和制度自信
2020-09-22梅哲王志
梅哲 王志
摘 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重要文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做出了回答。“中国制度”从初创到完整体系,经由该文献破立并举、制治融通,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更加牢固,制度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制度自信更加坚定,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定将再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中国之治”;制度根基;制度优势;制度自信
Abstract:The deci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on some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how to uphold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system and capacity for governance declared,adhering to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a'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answered the major political issue of“What need to be adhered and consolidated,what to be improved and developed” in Chinese national system and state governance system.“Chinese system”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complete system,through the file of the break-up and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system governance integration, China's governance system foundation is more solid, the system advantages are further demonstrated, the system confidence is more firm, and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level will go to a new level.
Key words:“The Governance of China”;Institutional foundation;Institutional advantages;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千秋伟业,制度保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決定》)[1],既是“中国之治”的政治宣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行动纲领。“中国之治”把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凸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适当其时,意义非凡。制度是依据一定的指导原则形成的对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的要求。社会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统一体,直接规定着社会性质。在制度框架内,政治行为者可以按照明确的规范,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担当起共同的事业。治理是更贴近社会生活层面的具体规则和管理服务实践,是制度执行能力的生动体现。从《决定》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国家治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据,所有工作和活动都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中国的国家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形式和实践过程,两者是统一的。但治理和制度的统一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政治行为者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的反复探索中,深刻把握制度的内在联系、发生作用的规律的结果。因此,既要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又要积极探索体现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国家治理体系,把制度优势在治理的实践中转化。《决定》集中了党和人民长期进行制度创新实践的智慧,从顶层设计层面科学擘画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体系,把“中国之治”第一次全方位、全景式、立体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筑得更牢
回眸来路,不忘初心。“中国之治”是与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并得到检验形成的制度体系。《决定》沿着“制度优势—治理体系—总体目标—解决方案”的逻辑构建了治理路线图,全面归纳总结制度建设方面的13个显著优势,即集大成的制度创新成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筑牢制度的理论根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征程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才能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赢得胜利。伟大的事业永远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伟大实践催促着理论体系、制度体系与时俱进。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坚持“四个自信”的基础上,一心一意谋发展,形成了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党的创新理论为科学整合各方面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坚持筑牢深得人民拥护的治理绩效根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非凡成就,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已经得到实践证明。中国制度经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国家治理绩效的最佳效果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得到充分体现,广大中国人民充分地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优越性、幸福感、获得感,迸发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和拥护,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
坚持筑牢包含中华文化并借鉴人类文明的制度文化根基。向内看,中国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向外看,世界秩序调整重塑,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风险因素日益增多。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更加巩固全体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科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基因,充分吸收人类制度文明中蕴含的共通经验,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总体要求,做好经验的总结,激发全民族制度创造活力,进行战略谋划、先行先试。
二、“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高屋建瓴、海纳百川。“中国之治”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通过《决定》进行了科学阐述和表达,既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又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框架,并将制度与治理有机结合,统一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实践。
完备稳定管用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决定》首次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等13个方面的制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用党的高规格文件形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完整地呈现出来;标志着在这些关系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方面,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制度体系已经成熟定型;将来还要继续进行的制度建设就是要在这个制度框架内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夯实,把整合效应、倍增效应和制度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保证制度达到最佳治理绩效。
科学民主依法的治理方式大力推进。过去的实际工作中,往往强调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忽视了基层的声音和力量。现在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治理,更多地融入了来自基层的意见建议。治理更多地融入了有关市场、法治、自治、多元等理念,强调多元参与、汇聚共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中国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地位基础之上的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包括六大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等,范围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也要看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既要肯定所取得的治理成就,也要关注制度的治理效能中亟待改进的地方,这就要坚持运用科学方法、民主程序、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推动制度创新、确保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沿着法治的轨道前进。
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机制基本形成。制度体系与治理方式是交互为用的过程,不能够将二者割裂开来。当前制度建设最急迫的任务就是要加快补齐制度短板、激发制度潜能、整合制度资源、使制度效能最大化。在理念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急人民群众所需,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满足人民群众和国家治理需求的制度。在方法上,要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依制度、依法、依规办事意识,提升运用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治理能力,把党的领导等显著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路径上,要以法治引領,约束与激励同频共振,使制度的正面传导与负面制约能实现有机的结合。
三、“中国之治”的制度自信更加坚定
实践第一、行动为上。列宁在《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中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论断。如今,健全“中国之治”的制度号角业已吹响,理论指南已十分明确,问题在于,要切实规划好实践方略和实施路径,用心、用情、用力把《决定》规定的制度蓝图转化为社会生活的现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纲举目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落实和体现在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始终,绝对不能把领导抽象化、口号化。《决定》将党的领导制度作为国家根本制度的核心内容,这是根本基础,它对其他方面的制度起到统领的作用,对此必须毫不动摇。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无一不是从加强党的领导制度抓起的。
推动优化协同高效要坚持以人为本。《决定》不是高高在上的空文,而是贴近群众、近在眼前、深入人心的原则。“中国之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各方面制度都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在制度的贯彻落实上,一方面需特别重视地方基层治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各种资源、服务实现向基层的下沉,彻底将过去仅有的单向管理思维,改为双向治理思维。持续强化阵地意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权、主导权。另一方面还需要在精准治理上下功夫。在当前要特别注意民生治理,尤其是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造成巨大冲击影响的形势下,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均受到严峻挑战,更加需要着力从民生政策创新入手,切实从老百姓身边事做起,找准切口、精准施策,下大力气解决好民生领域问题,用治理的实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制度自信。
提升人才培养方法方得行稳致远。“中国之治”的制度和治理的含金量能否不断提升,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勇于担当作为,具有极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懂制度、善治理的党政领导人才队伍。二是要培养更多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现代化建设急需综合素质高的专业知识人才队伍。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没有专业知识人才保障是无法实现的。三是要培养庞大的具有实践和操作能力,能够保证将各项制度落细落实,能够放在各级各部门各地区的有担当、敢作为、执行力强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 学习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