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劳动实践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与应用—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9-22彭康华
彭康华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1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教育角度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教师,要求教学内容要达到目标,对于学生,要求围绕目标进行学习。高职教育存在其特殊性,往往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和实践。因此,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十分紧迫。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劳动实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把劳动实践周课程作为职业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各专业在校生每学期至少集中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周,学校把学生劳动中的表现及心得体会作为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并把综合考核成绩计入个人学业档案,本项工作具体由教务处和学生工作部负责。包括劳动实践周课程计划、任务设置、工作指导、管理考核、总结表彰等教学环节,汇总学生劳动实践周考核情况认定成绩,并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次劳动实践周成绩纳入学生正常毕业的必要条件。至今已有2届约18000名学生参与改革,目的是希望通过劳动实践课程,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提升他们的责任心及工匠精神,并使他们做到学以致用,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2 课程资源建设思路
将劳动实践教育资源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常规的教育活动,改变了以往劳动教育不受重视、可有可无的局面,进一步使学生固化劳动实践成果,增强劳动意识及劳动习惯,明确自我作用、责任心及社会奉献感等,实现课程以劳树德的功能。劳动实践课程资源开发思路为“三位一体”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劳动实践课程资源开发“三位一体”方法
人才培养体系中,知识、能力、素质需作为规格来确定,而通识能力、专业技能、专业拓展能力是培养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外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培养途径,以这“三位一体”来开发课程资源,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师和学生两个中心并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实现中,不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劳动技能的塑造,培养得到企业事业单位肯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对“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劳动教育组织形式应用实践,使社会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态度产生改观,从而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也使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提高劳动技能与劳动素质,强化劳动情感,奉献社会。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课题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为依据,以培养具备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拓展技能、创新创业思想及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企业行业相关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劳动实践教育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组织形式及应用实践,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劳动实践周》课程等资源,完善教学目标、教学管理、实践管理、激励机制、完善教学和评价体系,强化劳动实践基地方案,搭建夯实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从劳动实践中自主建构学习活动,实现在劳动实践教育过程中职业院校在校生的个人价值,并结合校园建设的特色建设为一体,从而培养大批专业基础牢、专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技术技能人才。
3 课程资源开发方案
劳动实践课程实践证明了劳动实践周教育在职业学生人格培育和校园建设特色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上,制订资源开发方案。
3.1 课程资源开发设计
(1)实践课程资源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将劳动实践教育融入“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特别是注重素质素养的培养,形成劳动习性。主要实践内容包括成长、立志两类,包含“义务生产劳动”“勤工助学”“团建合作活动”“军事技能及训练”“专业拓展”等。开展义务生产劳动、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及做好居民生活服务,学生团队在当地的市场上摆摊,帮助居民修理电器、自行车等,提供发型设计等居民上门服务,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回馈和奉献社会,克服畏脏畏难畏累情绪,达到收获好评与收获劳动快乐的双赢效果。开展职业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2)实践课程资源融学生“通识能力、专业技能、专业拓展能力”为一体。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资源建设中,将劳动实践教育融入“通识能力、专业技能、专业拓展能力”,重点是通识能力的劳动实践培养形成。实践内容以科普类为主,包含“定点科学实验机构参观见习”“科技创新发明”“调查小研究”等。通过社会调查,对当地村镇生产情况进行实地访探,进行调查问卷发放,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等。同时开展职业学生科技活动,指引职业学生积极主持或参与科学研究课题,从而整体提高我校科技学术水平,各科研团队各课题小组通过采集与分析数据,积极进行实验实践,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及创新能力。
(3)实践课程资源融“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外科技文化”三个知识传播阵地为一体。将劳动实践融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外科技文化”等知识传播阵地中,重点是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中融入劳动实践教育。主要体现内容以环保、爱心这两类为主,包含“3.12义务植树”“清扫公共园地及设施”“当地社区宣传”“帮扶当地老人”“向灾区组织义捐活动”“为贫困地区儿童组织募集活动”“保护母亲河珠江行动”等。
3.2 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1)以学校为基点,增设课程资源。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学校实际,开设多门蕴含劳动实践教育元素的校本课程、劳动教育主题社团活动课程,开展以弘扬劳动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结合学校实际与办学特色,开设电脑组装、电器维修、手工制作、园林绿化、室内插花技艺等公共选修课程,打造工匠精神传承平台,开展职业教育劳动实践周、专业技能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将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统一起来,让学生真确体验到劳动素养的提升。学校课程资源充足,占用成本低,取材便捷,可多次使用,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速度与效益。
另外,还增设了成长类和立志类等课程资源,包括“义务清洁劳动”“勤工助学”“团建协作活动”“拓展训练”等。还有依托学校开展的义务维修清洁劳动周,可让学生自己来义务维修和进行清洁劳动等主题活动。通过一系列劳动实践周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真真切切体验到劳动实践带来的酸甜苦辣和劳动乐趣,收获到团队精神、协助精神等职业素养。如每年5月教育部展开的职业教育活动周,我校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义务维修”“环保设计”“营销策划”等系列主题活动。并结合学校课程,把已有的课程资源融入用好,让劳动实践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地使用。
(2)以生活为起点,盘活课程资源。劳动实践活动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以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实际为起点,依托生活,盘活相关实践课程的资源,结合生活,让学生实施探究式的实践。劳动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主体是学生,围绕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学生身边的社会生活热点等都可能成为劳动实践活动的主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培养,课程资源的盘活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并选择合适的实践主题。比如上述课程资源包中的科普类和爱心类等,以生活为起点,进行“美化校园,整治周边环境”“社会实践调查”“发现生活”等活动主题,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去发现真善美,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
(3)以社区为补点,捕捉课程资源。社区是学生目前生活和成长的地方,许多实践课程资源往往蕴含在社区生活里,以社区为补充点,可以开发一列课程资源。比如社会生活、经济、风俗、民情等均能开发成课程的资源。这一类优质课程资源可以积极筛选和开发成社区实践资源,并能使用社区场所实施劳动实践。可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结合当地社区实际,筛选合适的活动主题,如“组织社区宣传活动”“实施社区小调查活动”“清扫社区及校园和公共设施”“社区汽车清洗与环保”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组成团队进行调研访问、资料采集、数据分析与研讨等。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进行探究式实践研究,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劳动体验与培育团队合作素养。
(4)以基地为据点,整合课程资源。劳动实践基地是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很好的平台。基地可以作为劳动实践课程资源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基地为据点,参与劳动实践课程开发,让学生在基地实践中体验劳动乐趣、接受创新挑战,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比如自建式基地群,依托校内已有实训基地资源,以自身优势为出发点,搭建优势明显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基地,包括汽车维修实践基地、电器维修实践基地、环境艺术劳动实训基地等。利用基于合作共建基地群,依托周边社区或当地共有实践资源,由学校和机构合作开发的专项式体验实践教学场所。结合优质资源引进和优势资源输出,以学生成才为目的,开发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如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万讯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南铺北店实践基地等,就是以校企合作特色资源为基础,合作实施教学研究、见习、跟岗顶岗实习实训、现代学徒制式的专业劳动实践。通过基地特色资源的引入,开发和整合劳动实践课程资源。
3.3 课程资源师资培训
在劳动实践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师资力量的需求同样重要,如果师资没有跟上或不能胜任,劳动实践教育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发布了《关于公布骨干教师、双师型、双师素质教师、教学名师、教学名师工作室、骨干辅导员工作室名单的通知》(粤工程职院发〔2020〕43号):首先,要充实“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将一定的实践教学工作量作为专业教师的岗位职责,使每位专业教师都成为实践教师队伍一员。既能有效解决实践教学师资不足问题,更促使专业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其次,要转变教学观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教学观念大讨论,使教师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是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最后,设立相关“名师工作室”,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强化劳动实践教育课程在学生创新职业素质形成的作用。
4 课程教学考核机制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对劳动实践课程教育实施创新考核改革。在考核体系上,考核内容包括参加劳动积极性、协作能力、学习技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量化考核。考核方式包括各个过程、各个环节的跟踪考核。依据具体实践教学特点设置考核节点,如“义务劳动”“勤工助学”“团队协作活动”“当地社区宣传”“社会调查”“清扫公共环境及设施”等,包括活动前阶段考核、活动过程中记录及活动结束后总结报告考核等。另外,团队协作劳动实践考核,以团队形式汇报,方式可以是视频、PPT、图片及报告等。在考核组织方面,以老师和学生的自评、各小组互评为主,劳动实践合作基地管理员评价为辅,形成加权考核机制。
5 结论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劳动实践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分析与应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劳动实践周》等课程资源,并制定了《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劳动实践周周实施细则》,学生必须完成劳动教育课程才能取得1学分并毕业。该劳动教育课程至今已经运行2年时间,参与实施学生约18000人。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秩序正常,并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有效实践,完善了组织内容和评价体系。同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的劳动实践基地搭建,进一步强化学生劳动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实现在劳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将职业学生个人价值体现和校园建设的特色建设为一体,培养大批基础牢、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