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20年扶贫研究的热点、前沿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0-09-22吴秀兰

泰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术精准文献

郭 远,吴秀兰

(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贫困与反贫困的拉锯长期阻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自2000年起,我国有计划、分阶段进行的综合扶贫经历了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的西部大开发阶段、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为导向的全面小康阶段、以“五个一批”为格局的精准脱贫阶段。[1]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回顾脱贫攻坚的多维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诸多学者深入国家脱贫攻坚战役的重点关注对象——民族地区,着力解释、分析、探索民族扶贫工作中的内涵价值、现实困境、解决路径等。其中,丁赛以民族地区低保瞄准为例,着力解决漏保、缺保问题,以实现精准识别。[3]陆春萍、杨冲重点开展民族地区扶贫模式研究,依据民族文化特质,培养内生性脱贫动力。[4]Ravallion和Kalvin以精准扶贫目标的不对称性为切入点,认为需要提升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水平,为贫困地方发展积蓄资金。[5]何玲林、黄广宇从深度贫困的三个治理维度出发,依据民族地区风俗习惯,构建地区发展新模式。[6]彭英明综合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思想发展脉络,立足历史,延展现实。[7]李辉借助Logistic模型进行致贫因素分析,使得精准扶贫可以更合理有效地开展和落实。[8]刘慧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分析当前扶贫模式的缺陷并给出改善途径。[9]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并在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中得以拓展深化。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现行标准下实现人民脱贫,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的重要节点。值此扶贫关键时期,需要全面系统回顾和总结民族地区扶贫研究。那么,在长期政策扶贫和地区发展导向中,民族地区的扶贫研究现状如何?民族地区扶贫研究发展方向在哪?为避免不同民族地区个案研究在一般方向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将大数据、精准扶贫和民族发展进行耦合联结,对我国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相关研究的重点方向、发展历程、未来趋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促进我国深入开展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逻辑互构,切实提升扶贫工作能力,为早日赢得脱贫攻坚战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提供研究数据支持。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与方法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Dr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Java应用程序,主要通过对所研究领域的文献信息进行计量建模,绘制图谱来展示所研究领域的演化路径和演化方式,实现文献从碎片化研读到全景化展现的转变。[10]

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是一种通过对文献主要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采用数据整合、矩阵化等方法,发现在大量数据文献中潜藏的内容并以图形或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一种数据挖掘和处理分析的方法。本文主要采用CiteSpace(5.5.R2),辅之以VOSviewer(1.6.11)等文献软件,对2000年以来关于民族地区扶贫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

(二)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本文利用CNKI文献题录信息中的主题为搜索方向,检索2000年至2019年间关于“民族地区”和“扶贫”的核心文献数据,借助CiteSpace科学文献计量软件进行数据信息的考量分析,其具体包括文献篇名、作者信息、期刊名称、作者机构、关键词、发文时间、摘要等相关数据信息资料。检索获取905篇文献数据信息,再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逐条比对后符合分析标准的文献数量为804篇。

二、民族地区20年扶贫文献基本特征

(一)文献年度分布

借助民族地区扶贫研究文献的年度变化规律,可以清晰判断该领域发展变化的波动趋势(见表1)。自我国200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001年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后,民族地区扶贫研究在2000年—2012年间呈现断续增长趋势,整体研究数量不断增多,以2002年、2007年、2009年、2012年为例,文献数量同比增长约为50%。2013年后,该领域文献数量爆发式增长,核心文献数量从2013年30篇上升到2019年148篇,年平均增长率达52.76%。回溯文献,发现这一阶段的延续,与国家“扶贫”政策息息相关,可以认为民族地区扶贫研究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尤其是近几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研究与国家政策更是密切相关,体现出明显的应时性。

表1 民族地区扶贫文献历年篇数与同比变化

(二)文献作者特征

分析文献作者基本情况、作者合作现状,可以使我们把握学术领域中文献作者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状况,进而促进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团队合作(见图1、表2)。

表2 作者群体合作水平表

图1表2信息中,有84个作者节点,作者群体密度为0.0129;署名数多为1位,占比47%,显示出作者间合作水平较低。不同年份间作者合作结果体现出年代与作者之间的正向变化趋势,如早期2001年前后出现一次作者合作:朱瑞-杨丽;中期2012年前后出现三次作者合作:庄天慧-余崇媛、向玲凛-邓翔、王永平-周丕东-黄海燕;后期2018年前后出现四次以上作者合作:杨玲-王耀斌-刘秋霞-陆路正等。在长期学术合作中主要形成了两个作者聚合群体,第一个聚合群体以李华为中心,主要关注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助推作用;第二个聚合群体以王耀斌为中心,采用多维贫困测度的量化模型分析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现状。就整体而言,合作研究的关注点从系统结构层面逐渐转变为精细化要素的发展驱动上,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专业领域持续深化,多学科融合日趋频繁。

(三)学术单位特征

近些年来,借助学科建设项目,科研活动的增速和增量都在迅猛发展,各科研机构之间学者交流、机构合作、资源共享、信息互助、知识传播等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通过对发文学术单位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某一时期不同学术单位在某一领域所进行的学术活动情况。

表3 民族地区扶贫研究学术单位篇数和地区(篇数≥3)

注:★表示一个院系研究,★★表示两个院系研究,★★★表示三个以上院系研究。

借助对学术单位发文数量和地理分布情况统计可知(见表3),2000年以来,3篇以上发文数量的学术单位有23所,差异性地分布于西部、东部和中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14所学术单位累计发文数量98篇,东部地区8所学术单位累计发文70篇。从发文学术单位属性来看,以民族类院校居多,反映出民族院校在民族地区实地调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的数量远远大于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学术单位在民族地区扶贫研究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地区差异较大。[11]

借助可视化操作软件进一步对不同学术单位、同一学术单位不同院系间进行共现分析(见图2)。经过筛选,有68个学术单位节点和17条连线,可视化图谱整体密度为0.0075,同文献作者图谱相比,密度更低,不同学术单位之间的学术合作需求低于学术单位内部院系合作需求。

图2 民族地区扶贫研究学术单位知识图谱

从合作历程上看,虽然学术单位或院系间合作交流程度不高,但不同学术单位间的学术交流呈现日益紧密的趋势,该领域从以贵州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学术单位独立进行民族地区扶贫研究开始,逐渐发展到不同学术单位合作研究。由此可见,在民族地区扶贫研究上,不同学术单位及其二级学院间的学术交流渠道尚显不畅。研究内容更多地倾向经济扶贫,较少涉及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文化扶贫等方面,需要不断创新扶贫研究模式,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保障相并重。

三、民族地区20年扶贫文献战略坐标探究和前沿演变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炼,涉及文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内容主旨等,能够起到体现文章内容的典型代表作用。[12]在此,针对民族地区扶贫研究的热点演变历程和重点前沿内容,利用可视化技术把关键词及其对应文献,系统地挖掘数据、构建对象、绘制关系、显示图谱和分析内容,以进一步把握发展脉络。

(一)关键词样本特征

为细致刻画关键词基本形貌,研究以1年时间为分类,在此基础上产生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图谱(见图3)。所有关键词均围绕民族地区(207次)和精准扶贫(162次)衍生展开,其中相对突出的关键词信息为“扶贫攻坚”(2000年)、“少数民族”(2006年)、“旅游扶贫”(2008年)、“教育扶贫”(2016年)、“语言扶贫”(2019年)等,可以看出,历年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扶贫地区、扶贫途径、扶贫政策等方面。

(二)扶贫文献战略坐标探究

通过对文献关键词基本特征的理解,应用战略坐标对其文本计量解读。利用密度和向心度来表示某一研究领域在学术研究中分布状况的二维坐标图(见表4)。文献数据分析后,将关键词样本划分为四个象限,依据集合相应属性同平均值之间的离散水平形成核心型、潜在型、边缘型、萌芽型四个模块,用以进行分析讨论(见图5)。

序号 向心度 密度 集合数 代表词 关键文献(被引数)集合6-29.60-6.39民族教育;五大发展理念集合7-29.60-1.27深度贫困;新时代集合8-44.40-5.14贵州;生态移民集合9-74.00 6.86农村贫困;Minority Areas集合10集合11-74.00-88.80 7.26 18.11 8 8 7 5 5 4新农村建设;特点西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3)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现状及治理路径研究(45)贵州生态移民实践:成效、问题与对策思考(19)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285)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贫困治理合作机制研究(16)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136)

图5 民族地区扶贫研究战略坐标概念模型

借助VOS viewer对上述集合进行战略坐标分析,可以发现核心型集合尚待形成;潜在型集合有3个;边缘型集合有3个;萌芽型集合有5个(见图6)。

图6 民族地区扶贫研究战略坐标图

以上图表中,3个潜在型集合代表2000年—2019年间民族地区扶贫研究中正待深入挖掘和研究的问题。其中,由集合9、集合10、集合11所构成的关键词包括“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农村贫困”等相关内容。朱爱国、李宁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中认为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的扶贫效果尤其凸显,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充沛的人才储备[13]。经查阅,此文献发表后的三年时间中,总引证数达到475,在后续职业教育扶贫研究中体现出重要作用,同时也证明该领域仍有较大研究空间,符合潜在型集合特征。

5个萌芽型集合代表2000年—2019年间民族地区扶贫研究中研究内容较为宏观且正起着基础性作用的问题。其中,由集合1、集合2、集合3、集合4、集合5所构成的关键词包括“扶贫开发”“对策建议”“贫困治理”“反贫困”“多维贫困”“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振兴”“民族文化”等相关内容。张大维在集中连片少数民族困难社区的灾害与贫困关联一文的引证数量呈现波动发展,可以认为自然灾害和贫困关系在早期是研究热点,后期转变为基础研究内容。

(三)扶贫文献前沿演变趋势

为更全面分析该领域有关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化过程,重点从Time Zone视图和“突现词”指标对其演进趋势进行讨论。概括而言,Time Zone视图依据题录信息对文献主旨的高度浓缩而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某一关键概念研究的起止时间、整体强度与演变趋势(见图7)。“突现词”指在某一段时间中出现频率较大的关键词且能够结合题录信息提取时间集合中的代表性词汇,主要由突现度进行判断。

图7 民族地区扶贫研究Time Zone视图

由图7所示,共有141个节点和290条连线,聚合密度达到0.0294,视图整体有序,指标符合要求。依据节点大小和数量,可以大致将2000年-2019年间民族地区扶贫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经验探索(2000年-2004年)、内容完善(2005年-2013年)、方向补足(2014年-2019年)。自1999年“兴边富民行动”和2000年“西部大开发”起,学者们便深层结合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基础,提出富有创见性的发展思路或策略,如2001年胡鞍钢、温军认为,要注重以人为本,优先加快社会发展,依据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实行生态建设、扶贫富民和文化保护并举的建设工程。[14]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十八洞村发展现状后,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认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15]此后,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和理论内涵迅速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内容相结合,并在2016年形成不同视野下的研究重心,涵盖教育扶贫[16]、文化扶贫[17]、旅游扶贫[18]、产业扶贫[19]、深度贫困[20]、多维贫困[21]、乡村旅游[22]、大数据[23]、易地扶贫搬迁[24]等多方面内容。扶贫研究面的拓展,持续丰富了民族地区扶贫研究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节点丰富且联结线段紧密。随着不同类型的扶贫政策接续施行,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转向对扶贫路径[25]、民族村寨、综合评价、法治保障等内容。不仅研究五大发展理念在民族地区适应契合现状,也探索新理念下的脱贫新路径;不仅着重探讨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也摸索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不仅关注深度贫困区发展困境,也尝试大数据、互联网在精准脱贫中的结合。结合发展曲线也可以看出,研究热点的强度逐步弱化。2018年后,民族文化[26]、扶志、内生动力[27]、社区参与等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从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族地区扶贫已从突出经济扶贫转向多维度、宽领域的全面扶贫。

为进一步来分析验证民族地区扶贫研究的发展趋势,借助CiteSpace突现检测算法对上述分析进行验证讨论。分析发现,由于民族地区扶贫研究在方式方法、研究对象、学术视野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造成突现度水平普遍处于1~2之间。在25个突现词中,2002年开始进入热点范围中的扶贫开发历时13年发展,为后续精准扶贫、多维贫困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术积累。2018年以后乡村振兴、新时代、一带一路、健康扶贫、文化贫困等内容很可能成为未来民族地区扶贫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基于对突现词信息的科学分析,符合TimeZone视图信息对2018年后的热点倾向的呈现,由此认为,民族地区的扶贫研究越来越注重实际效果,扶贫对象日益精准,扶贫效能日益提升。

四、总结与展望

(一)深化研究内容,扩展研究方式

就文献样本的20年数据特征来看,研究内容多以个案分析或地区比较为主体,需要积极采用更加系统多元的科学研究方法,强化理论探讨和实践解读的能力;扶贫研究长期以经济扶贫为主要内容,近几年新兴的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文化扶贫等研究偏少;具体研究对象集中于西南地区,相对西北地区而言,成果丰富。

(二)构建研究力量多元化的共同体

研究力量的多元化和研究目标的统一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研究内容在更深层次和更多方面的综合发展。通过对文献作者和学术单位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核心作者群体尚未形成。1-2位署名的研究文献,占整体文献的83%,学者在该领域缺乏长期研究的动力。因此,如果关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可以选择阅读李俊杰(8篇)、宋才发(6篇)、庄天慧(6篇)、李丹(5篇)、郭佩霞(5篇)等撰写的文献,这几位作者在该领域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学术单位地理分布差异性较大。不同学术单位依据地理分布来看,12个西部地区省(市)有14所学术单位发文98篇;11个东部地区省(市)有8所学术单位发文70篇;东西部学术单位交流合作水平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28]其中,中央民族大学(26篇)和西南民族大学(25篇)在该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丰富。

(三)尚未形成核心关键词集合,萌芽型集合亟待发展

在对关键词进行战略坐标分析时,可以看出核心型集合尚未形成,而这在突现词信息展示中也得以印证。萌芽型集合中的关键词关系结构松散,但研究主体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说明该部分研究虽然不够紧密,但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20年《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现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29]因此,扶贫研究具有典型的应时性、应策性特点。

结合战略坐标和前沿演变分析,民族地区研究趋势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引领,以精准扶贫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扶贫理念,探索更加全面的精准扶贫方式方法,关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巩固稳定“三保障”措施,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和评估机制、贫困户退贫机制及影响、脱贫户返贫与返贫风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脱贫内生动力与职业培育等展开研究。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减贫的进程并没有结束,应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研究新的问题,重点关注一般贫困人口向上流动的开发式扶贫、区域政策解决贫困人口外部约束问题、大数据信息化在扶智教育中的扩张作用、城乡一体化扶贫体系[30]如何解决城镇化发展建设的“真空地带”等问题。

猜你喜欢

学术精准文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