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非线性是低渗油藏的流动机制
2020-09-22李道伦达引朋夏德斌查文舒檀结庆卢德唐
李道伦,齐 银,达引朋,夏德斌,查文舒,檀结庆,卢德唐.
(1.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2.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18; 3.低渗透油气田开发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18;4.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 5.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7;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
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关井压力双对数曲线上翘的特征受到学术界、业界的普遍关注。众多学者从实验、机理、应用等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1-12]。
有研究认为:启动压力梯度是低渗油藏的流动特征,是压力导数曲线上翘的物理机制,而且启动压力梯度越大,曲线上升越高,上升得也越早。相关结论是基于叠加原理,对含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方程进行求解所得到的。这样,通过渗流理论的验证,就证明了实验所发现的启动压力梯度是低渗油藏流动的特征。启动压力梯度是指当压力梯度大于该阈值时,流体开始流动。
有研究认为:低速非线性是低渗油藏的流动机制。低速非达西渗流是由边界层、细微的喉道、非牛顿流体等因素共同形成的。一种观点认为,边界层导致非线性。另一观点认为,低渗油藏的喉道是一个分布,对应不同的启动压力梯度,从而整体上表现为非线性。随着设备精度的提高,更多的低渗样品实验表现出非线性特征[1-6]。
数值试井研究发现[7-8]:低渗储层不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对含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发现启动压力梯度使压力导数下掉,而低速非线性使压力导数上翘。该发现说明低渗储层不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但这还不能否定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性。低渗油气藏的孔喉半径是个分布,若每一孔喉对应一个启动压力梯度,其在宏观上仍可能表现出非线性。将低速非线性流动模型转换为动态渗透率,可以进行试井与值模拟研究[9-10]。亦有相关应用的研究成果[1-2,11]。低速非线性流动规律的反演方法及其在井网优化、注水优化中的应用研究有待加强。
1 启动压力梯度不是压力导数上翘的物理机制
1.1 流动方程
含启动压力梯度的Darcy方程有多种方式,最常用的形式如下:
(1)
式中u——速度,m/s;
K——绝对渗透率,m2;
μ——黏度,Pa·s;
p——压力,Pa;
λ——压力梯度,Pa/m。
单相油含绝对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方程可写为:
(2)
式中B——体积系数,无量纲;
t——时间,s;
Ф——孔隙度,%;
q——单位时间单位体积下的流量,1/s。
(3)
式中Jw——井指数,m3/(s·Pa);
pwf——井底压力,Pa;
h——储层厚度,m;
re——井网格等效半径,m;
rw——井半径,m;
S——表皮系数,无量纲。
对试井,都是定井口产量Q(m3/s),则耦合井储C(m3/Pa)的井控制方程为:
(4)
1.2 基于叠加原理的方程求解
叠加原理常用来求解关井段的井底流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叠加原理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实际生产史为(图1a):生产井以产量q生产tp时间后关井,关井时间为Δt。叠加原理的处理方式为(图1b):生产井以产量q生产tp+Δt时间;在tp时间以后,虚拟井开始以-q的产量生产(即注入),注入时间为Δt。生产井与虚拟注入井的井底压力在时间[tp,tp+Δt]上进行叠加,即得关井期间的井底压力。
叠加原理要求方程是齐次的,而含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方程不是齐次的,因而,叠加原理的适用性条件不满足,使用叠加原理存在误差[7-8]。
如图1b所示,用数值方法分别计算生产与注入的井底压力,然后进行叠加,得到井底压力。图 2给出了据此计算得到井底压力的例子。
图 2a所示为关井340 d的井底压力曲线,其中的tp和Δt分别为30 d、340 d,流量q为10 m3/d。首先,当绝对启动压力梯度为0.05 MPa/m时,用数值方法计算注入340 d的井底压力,再用数值方法计算生产370 d的井底压力;然后再用叠加原理将两个井底压力进行叠加,就可以获得井底压力曲线。图 2b所示为关井达12年之久的压力恢复曲线。可见,生产30 d,关井340 d的井底压力都不稳定,甚至关井12年之久的压力还不稳定。从物理上这不能解释。为什么30 d的生产(或理解为一种扰动),过12年之久压力都不能稳定?这是由叠加原理应用于非线性方程的误差所导致的。
1.3 基于PEBI的数值求解
按图1a的方式进行数值求解,即按真实方式进行求解。具体的数值求解方法详见文献[7-8], 这里仅给出结果。当开井时间tp和关井时间Δt皆为30 d、流量q为10 m3/d时,井底流压、生产段与关井段的压力及其导数曲线如图 3所示。
图2 叠加原理所计算的井底压力Fig.2 Bottom hole pressure calculated by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图3 井底流压及生产段、关井段的压力与其导数曲线Fig.3 Bottom hole flowing pressure and log-log curves during production and shut in section
图3表明,生产段的双对数曲线上翘,与解析解一致,但关井段的压力导数下掉。这说明启动压力梯度不会导致低渗油藏压力导数上翘。
图3的结果很容易解释。关井后,远离井的区域,其压力梯度很快小于启动压力梯度,停止流动,可流动区域变小,从而地层压力逐渐平衡。
启动压力梯度是低渗油藏的流动机制的误解,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①早期实验设备精度有限,非线性部分测量不出来。②使用叠加原理后得到的试井曲线与实测曲线一致。这误导了我们:即使叠加原理不适应,但误差可能会很小,以至于可以忽略。
2 低速非线性渗流是低渗油藏压力导数上翘的物理机制
2.1 低速非线性渗流
众多学者研究了低速非线性渗流。如图 4所示,其中λmax为最大启动压力梯度,λmin为最小启动压力梯度,λpseudo为拟启动压力梯度。
低速非线性渗流模型非常多,作者给出的模型如式(5)[7-8]:
(5)
其中,
图4 低速非现象渗流模型Fig.4 Low velocity nonlinear seepage model
(6)
式中β——非线性因子;
n——非线性指数,为大于1的数。
更详细的渗流模型推导、数值求解格式,请参见文献[7-8],这里仅给出算例。
2.2 海拉尔油田直井:有非线性渗流特征
海拉尔油田是典型的低渗透油田。在压力测试期间,井的含水率低于1%,可以认为是单相流。测试前120 d内的平均油产量为 0.98 m3/d,关井测试时间为15 d。主要的拟合参数见表 1。图5a给出了拟合的压力史,图5b给出了拟合的压力dp及其导数dp′曲线。在数据解释阶段我们主要调整渗透率、最大启动压力梯度λmax和拟启动压力梯度λpseudo来拟合中后期的压力导数。在这里,我们取λmin=0。
我们尝试确定最小启动压力梯度的唯一性。遗憾的是,由于关井时间不够长,λmin的唯一性不能确定。
表1 所拟合的参数Table 1 Fitted parameters
图5 压力及其导数拟合情况Fig.5 Fitted pressure and log-log curves
2.3 大庆油田致密油多段压裂水平井:无非线性渗流特征
大庆油田致密油区块采用多段压裂水平井方式进行开发。作者几乎解释了所有的早期的关井压力数据,在解释的过程中发现,使用常规的不考虑非线性的渗流模型就能解释关井压力数据,且与生产动态数据吻合。
利用地下永久压力计,某多段压裂水平井的180~245 d的生产流压数据及其拟合情况如图6所示,其中有约15 d的关井时间。可见,使用普通的渗流模型就能很好拟合,不仅能拟合期间的关井压力双对数曲线(图6b),而且能拟合生产动态(图6c)。这充分说明了模型的合理性。
若使用非线性渗流模型来解释,所得到的初始压力太高,不甚合理。其中的原因有两点:①大规模体积压裂造成很多缝网,缝网的流动应是达西流。达西流遮掩了未改造区域中的非线性渗流。②由于没压裂改造的区域流动能力太低,因此未压裂改造区域成了泄油面积的边界。
2.4 长庆油田压裂直井:有非线性渗流特征
图7给出某直井的生产史、参数解释及验证情况。在压裂前后都进行了关井测压(图7中的1、3),先对关井测压数据进行解释,反演地层和裂缝相关参数;然后进行生产动态数据验证(图7中的2、4)。这既能检验两次试井解释结果的一致性,还能检验解释结果是否满足生产动态。
首先,使用常规模型进行两次关井测压曲线解释,虽然两次都能拟合得很好,但解释参数压裂前后不一致,是矛盾的。可见,常规流动模型不能描述长庆油田的流动规律。
为此,采用低速非线性模型对压裂前后的关井压力数据进行解释,解释得到非线性、裂缝半长、井储、表皮系数等参数,符合压裂改造后的参数变化规律。
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压裂前的试井解释结果(图7中的1),对生产历史进行了追溯(图7中的2);利用压裂后的试井解释结果(图7中的3),对产量进行了预测(图7中的4)。二者吻合得很好,进一步验证了非线性模型的正确性。
图6 生产数据拟合结果Fig.6 Fitted production data
图7 设计方案及其验证结果Fig.7 Test scheme and verification results
该算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低渗储层由于非线性与压力改造原因,仅用渗透率已不能很好表征流动规律,需将非线性与渗透率来共同表征。相关成果已形成论文,正在评审中。
3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
在高岭石长方体孔隙的原子模型中,引入高岭石、水和甲烷分子的分子动力学力场。如图8a所示,孔隙在Y方向为3.9 nm,在Z方向为4.3 nm。
长方形孔表面不尽相同,如具有硅氧烷氧基的上表面、具有铝羟基的下表面、具有B链边面的两垂直表面,从而高岭石和水分子在四个面所受到的力不尽相同。由于高岭石表面的硅氧原子比水对甲烷分子更有亲和力。纳米受限环境下的水膜在长方体孔型中形成了近似圆形的水通道[12]。
图8 纳米孔隙的水速流动Fig.8 Water velocity flow in nanopore
图8表明,在固液界面,有些水分子速度几乎为0,有些水分子速度大些。但整体上,速度是大于0的。可见,即使在亲水的4 nm左右的高岭石孔隙内,水分子也会流动。不过,在实验室的测试中,当流速很小时,可能难以测量。
4 讨论
压力导数曲线上翘是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很多情形都可能导致压力导数上翘,例如径向复合,但每口井都是径向复合很难解释。另外,试井解释的正确性判断依据之一是,基于所得到的参数能否预测油藏开发动态。对开发初期含水率几乎为0时,多相流的因素几乎可以忽略。剩下的因素只能是某种流动机理在起作用了。
启动压力梯度的概念有其历史的原因。首先,早期设备精度有限,微量的水很难测出,表现为启动压力梯度。其次,基于叠加原理的解析解的巧合,强化了启动压力梯度的概念。
已有学者认识到,含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方程不满足叠加原理,并开始研究新的叠加原理,使其能求解含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方程[13-14]。
启动压力梯度受到现场怀疑,其原因有:其与开发动态数据不吻合。若启动压力梯度存在,开井再关井,地层压力就不能平衡,这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永动机了,这与事实不甚相同。例如,在试油试采阶段的关井实测压力数据中,关井末点压力值往往很高,启动压力梯度难以解释。
若启动压力梯度为0.12 MPa/m,那么当100 m范围内的流体都流动时,压力损失可达12 MPa。假如地层初始压力为20 MPa,那么此时的井底流压应不高于8 MPa。若此时关井,无论关井多长时间,井底流压都不会高于8 MPa(假定无注入井)。这与很多实测数据所反映的规律是不相同的。
即使单一孔隙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对实际油藏都表现出非线性流动特征。
遗憾的是,由于实测数据关井时间不够长,已见到的实测数据不能决定最小启动压力梯度是否大于0。这有待于验证。
没外来能量时,对低速非线性渗流模型,压力导数上翘也只是关井后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征。若关井时间足够长,最终压力一定会平衡,压力导数一定会下掉。若油田能拿出一口井开展长期试验,就会证明这一点。否则,低速非线性渗流模型就不能描述低渗油藏的流动规律。
5 结论
(1)实际低渗透油藏不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梯度使关井段的井底压力导数曲线下掉。
(2)低速非线性流动规律是低渗油藏压力导数上翘的物理机制。这为基于关井压力数据反演非线性流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3)在长庆等油田的应用表明,以非线性流动模型为内核的数值试井软件,能基于关井压力数据解释出非线性规律的参数,并与油藏开发动态很好地吻合。这说明非线性流动规律的正确性,且可为井网设计、注产优化提供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