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在艺术设计工作室化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0-09-21王茜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跨学科艺术设计

王茜

摘 要:随着大数据和AI人工智能在各行业中的渗透,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不断提升自身的跨学科专业能力将是未来就业必不可少的优势。对于高等艺术院校来说,适当顺应时代需求,结合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工作室化课程探索必将形成教育改革转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跨学科;艺术设计;工作室化

注:本文系2019年北京工商大学嘉华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国际化专项课题”一般项目“国际融合与创新-跨文化、跨学科背景下的设计专业工作坊的实践与再思考”研究成果。

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从中可以看出,加快教育改革的诉求,对于传统的高等艺术院校而言,变得更为迫切。而且,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未来的就业形势更是趋于高端化、综合化以及数字化,拥有跨学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将更具优势。

然而,由于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突出的学科界限,专业之间相互渗透、合作的实践机会较少,同时,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缺少跨学科的课程学习机会,因此当下的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在当前形势下,顺应时代适当地做出调整与革新是挑战更是机遇。跨学科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方面是极为迫切的,培养复合型跨专业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转型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外艺术设计专业的跨学科发展现状

跨学科教学发展至今,已有近50年的积淀。其强调知识的整合,从不同学科角度理解并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英国伦敦艺术大学通过资源优化重组,以多学科交叉模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又增长其综合实力。

无独有偶,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甚至从招生时就开始贯彻跨学科培养理念,欢迎来自工程背景、设计背景、美术背景等各种背景的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国外的许多艺术设计院校已经形成较为成熟、先进的跨学科教育理念。

与国外的艺术设计院校相比,国内院校在跨学科艺术设计课程方面的探索与发展起步得相对较晚。国内艺术院校尝试通过建立工作室、鼓励学生跨学科自由选课等方式,达到具有跨学科应用综合能力特征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工作室教育模式更像“师徒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自由选课则存在学生选择的课程不够系统化,从而导致自由选课的培养目标并未达到跨学科选课“散”而不“分”的效果。

二、国外高校跨学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启示

(一)跨学科“产教研”式项目实践平台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与生俱来便拥有与实践并存、与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的特点。国外艺术设计院校通过“产教研”式项目的长期实践与探索,寻求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商业转化能力之间的跨学科平衡点。例如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与伦敦艺术大学合办的克兰菲尔德竞争创意设计中心将工程、科学、艺术、设计、商业等学科进行全新融合,将跨学科教育与企业实际项目结合,通过8个覆盖评估体系、团队项目与个人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在设计创新的真实挑战中解决问题和持续组织管理、独立研究的工作能力。

(二)跨学科工作室制课程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正如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注重学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开展以工作室为基础,学生根据导师布置的跨学科性课题,以团队合作或个人创作等形式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课题任务。学生需要主导从设计草图到概念效果图,从模型制作到生产销售等每一个设计环节,而工作室导师则作为方案讨论、拓展思维宽度、提供跨学科合作资源的引导者参与其中。整个学习的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设计思维、工艺制作、商业转化、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三)跨学科协同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所谓不破不立,跨学科协同教学打破课堂空间,创造授课主体多元化。英国创意艺术大学致力于将创意艺术领域内的工作室以及艺术、商业和技术课程进行融合,重视言论自由、严谨的思想和实践,并与跨学科不同背景的行业积极合作,鼓励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发展自己具有跨学科性的技能和思维。

关于课程师资配方面,笔者通过以什么是自然为主题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展开观察与总结。该课程教学由三个主讲教师构成,其中一位是拥有独立工作室的插画设计师,主要负责整体课程结构和理论方向,另外两位教师则分别负责摄影与丝网印刷的工艺实践方向。因此,同学们有机会同时与不同背景的老师进行设计方案的沟通与学习,真真实实地把握从设计草图到成品实现的整个流程进度。在课程评价方面,则是由三位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互相评价,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角色的界限,使得角色结构变得复合化,打破固定的授课空间与时间,让学习的效率和收益变得更加灵活。

三、跨学科工作坊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的

尝试与探索

(一)跨学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创新

随着新科技、未来设计等概念的出现,设计不再是简单的造型创意演变和基本的设计技能表达,而是对新锐的审美品位和生活方式的整合。

课程目标将由传统的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拓展为具有跨学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实际跨学科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设计表现能力,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设计生产环节,丰富其设计思维的宽度,同时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增强其综合能力。

(二)工作室化、项目式课程模式的设计创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分析与总结,跨学科的工作室化艺术设计课程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课程内容也变得更加灵活。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因材施教,同时项目式课题也让学生能真正接触到艺术设计的整个流程,从而真正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经验。

笔者以视觉传达设计的时尚创新研究这门专业课程出发。课程内容围绕跨文化、跨性别、跨国界、跨时空与时尚主题之间的联系展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授课对象分別来自跨界设计方向的三年级同学和国际联系培养方向的二年级同学。基于学生的不同背景,将48课时拆分成4个不同但具有跨学科特点的主题性workshop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结合团队合作与个人创作,学习过程贯穿理论和实践,课程结果以展览与参加国际性设计大赛等形式呈现,形成网格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设计转换力、商业转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跨学科思维能力。

(三)“师生并行”评价小组的评价机制创新

工作室化的跨学科教学模式离不开项目实践过程中师生大量的交流与讨论,因此过程评价与考核显得尤为重要,打破了向来以结果为导向的传统教育评价机制。而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合作,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最后的成果以展览形式进行呈现。如果仅仅以教师为主导进行作业评价,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建立“师生并行”评价小组进行过程考核与作业评价,同时提倡所有同学以观众的身份为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投票,完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工作室化课程的评价机制。这一机制丰富了师生角色的多样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评价与考核方面的多维思考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

四、结语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直接将国外的跨学科教学方法嫁接到国内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不会出现“水土不服”及“过敏”等症状。这就需要我们严谨地梳理出我国当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具体发展目标和传统的思维逻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思考适合我国本土文化的跨学科艺术设计教学方式。

虽然本文在教学体系、跨学科人才培养、学科知识结构整合等更宏观的内容方面未进行完整的思考,但也希望以此次探索为我国艺术设计课程在跨学科教学方面的发展与完善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丁维佳.跨界创新[D].南京艺术学院,2014.

[2]张策.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实践课程设置探索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朱伟娟.从创新工作室谈创新思维与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猜你喜欢

跨学科艺术设计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六足园生态实验室:儿童跨学科探究学习的实践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自然生活》
指导高中生跨学科学习的探索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