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展陈在博物馆文化遗产展陈中的重要性

2020-09-21杨星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博物馆

杨星

摘 要:目前,我国博物馆展陈普遍重视视觉景观的构建,在文物实物展示、文字资料撰写、图片资料介绍等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视觉资料非常详实,但是,听觉信息的展陈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博物馆展陈时的声音景观没有得到有效的构建。文章着重论述了博物馆在文化遗产及文物展陈时声音元素如何设计、声音景观如何构建、声音元素如何录制和还放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以促进今后博物馆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博物馆;声音元素;文化遗产

注:本文系2018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电影录音视野下的太原市文化遗产的声音景观记录与保护策略研究”(2018C10)的阶段性成果。

一、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展陈现状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时,大多数情况下展陈的是承载传统文化的实物,这些实物有些是文物,有些是文物的复制品,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即使像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这些馆藏丰富,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的大型历史文物博物馆,在展陈上仍然以视觉展陈为主,声音的展示极少,博物馆内的声音元素多数情况下仅有解说员的解说和背景音乐。从文化遗产景观的角度来看,景观包括视觉景观和声音景观两个基本维度,这与人接收外部信息的主要接收途径是视觉与听觉是密不可分的。人在看到画面时,也想听到同步的声音,这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结论。在电影领域,这一人的心理机制也促成了声音全面地进入到电影中,即完成了从无声电影时代全面进入到有声电影时代的转变。推而广之,我国的博物馆展陈理念也应该符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这一人类接收外界信息的基本心理机制。

博物馆展陈在视觉景观上日趋完善的今天,在声音景观的布局上也应加强,应设计更多的与展陈文物相互匹配、相互补充的声音元素,使博物馆展陈大厅声场中的声音与展陈的实物、图片和文字构成完整的视听觉信息流,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其中,形成历史文化知识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步传达。

二、博物馆文物展陈中声音的重要性

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功能是通过文物的展陈来实现的,这种展陈不仅要呈现文物外在的视觉信息,还应该包含更深层的信息。博物馆中展陈的文物种类丰富,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人民都曾建造、制作和使用过这些物件,这些物件的制作和使用都会发出不同质感的声音,这些声音信息反映和记录了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时间节点上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古代先民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诸如劳动工具、乐器、响器、首饰,这些物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声音史料价值,其蕴藏着的声音展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将其丰富的声音信息展示和传达给游客,是传达其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一环。

展陈的器物都放置在陈列橱窗里,声音元素要依靠在展览大厅内安装音响系统来还放和重现。音响还放系统应该参照电影的声音还放制式,还放5.1声道环绕立体声或者全景声,因为按照现行的声音还放标准,5.1声道环绕立体声以及全景声与人耳在现实生活中的听音体验是最为接近的,在这样的声场中人耳聆听声音感觉最为自然和真实,富有包容感。当然,这样对于博物馆来说会增加很大一笔预算,可以先将个别博物馆的个别展厅作为试点,取得社会成效和运作经验后再行推广。5.1声道环绕立体声系统或全景声系统向下兼容,可以还放双声道立体声制式和单声道的声音素材,满足多种声音还放要求。

博物馆要让游客在参观橱窗里不同历史时期的乐器和响器的时候,能同步听到相对应的乐器演奏声或者响器的敲击声。乐器类或响器类文物的声音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制造这些乐器和响器时的工艺制作水平以及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这些器物所发出的声音如同通往古代文明的文化密码,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因此,博物馆应当重视对文物相关声音的展示。博物馆展厅可以将乐器、响器、首饰发出的真实的声音进行专业的录音制作,在游客观看橱窗内文物的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技术通过电声系统还放对应文物演奏或使用时的富有立体声质感的声音素材,将展品的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进行整合并同步作为展示对象,从而把文物信息完整、真实、科学地传达给游客。例如,博物馆的橱窗里陈列着老北京的响器物件,包括太平锣、唤头、震惊闺、油梆子、豆腐梆子、拨浪鼓、糖锣、报君知、虎撑(串铃)、指铃等,很多游客因为没有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只看实物和文字介绍是无法真切领会这些響器的真实用途和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如果能够在展厅的电声系统中还放这些响器的声音,再混录一些当年老北京街头与响器对应的吆喝叫卖声,配合以现场解说或者解说录音,悠久的老北京文化会更易于感染每一名参观者。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教育功能得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宣扬,这些声音元素的加入功不可没,博物馆的声音景观建设的意义由此得以凸显。

博物馆声音景观的建设离不开各种声音素材的录制工作,这部分工作应交给专业录音棚和录音师完成。专业录音棚有着良好的隔声和吸声效果,利用专业的话筒和音频系统可以录制高信噪比的清晰的各种乐器、响器、工具的声音,还可以运用立体声录音技术得到更具临场感、空间感和较高声音解析度的声音资料。对于某些历史场景的展示、古代乐队的展示、宏大场面的展示,可以采用多声轨声音混录技术和5.1声道环绕立体声制作工艺,在博物馆展厅的环绕立体声音响系统中还放,可以得到更强的包容感和声像分布感。

在文物的声音展陈中,声音作为展示对象必须来源于文物,并且需要体现文物的历史文化信息。狭义的乐器、响器、工具、首饰类文物的声音,就应当是古代文物实物的原音。但是古代文物实物保存不易,或者因客观因素影响其音响性能,或者因器体脆弱而不能进行频繁的调试和使用,所以考古工作者根据乐器、响器、工具类文物的不同保存状态和使用目的,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复制和复原工作。从声音还原的角度上讲,复制器和复原器的制作重点之一,是复制和复原原有器物的音响性能和声音信息,因此将复制器或复原器的声音作为展示的对象,依然可以向观众传递文物的信息和价值。在录音棚由专业人员演奏乐器和响器的文物实物或者演奏其复制物和复原物,由专业录音师录制,录制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器物声音的独特音色和独特质感。这些声音都是发声文物的材质、结构、声学特性的集中反映,体现了其对应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文化成就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些声音经过录音棚的录制与后期处理后,在博物馆展厅配合文物的展陈通过电声系统还放,使得历史文化视觉景观呈现的同时,声音景观也得以构建。目前国内博物馆展陈中的声音元素大多只是解说叠加背景音乐,游客看到的是能够发出独特声音的古老器物,听到的却是与器物没有直接相关性的烘托气氛的音乐和介绍性的解说词,因此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感减弱,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也因此被弱化。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声音展陈以及声音景观的构建亟待改进和完善。

三、构建沉浸式的情境体验

可以将沉浸式的情境体验纳入到现有博物馆的升级和改造中,不必拘泥于橱窗和陈列柜的传统展陈方式。比如博物馆在设计“老北京文化展区”时,美工部门可以利用道具和人物蜡像,仿建一条老北京胡同,胡同两侧是形形色色的传承传统京味文化的手工艺者蜡像,每个蜡像都手持或者摆弄着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老物件,胡同四周安装有自动感应的触发装置,展览大厅四周安装扬声器还音系统,还音系统由触发装置来引发。当游客进入到胡同的特定区域,就会触发感应装置,扬声器系统就会还放相应的吆喝声或是老物件发出的声音。比如路过卖糖葫芦的人物蜡像时,就会听到老北京的叫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声,路过耍猴艺人旁边时,就会听到敲击锣和艺人训猴的声音。这种布景配合情景声音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游客的游览兴趣,使游客具有强烈的沉浸式体验感,犹如置身于百年前的老北京胡同,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由于丰富的声音元素以及声音景观概念的引入,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和展陈形式得到改进,参观者的视听体验得到优化,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也得到加强。我们应当将丰富的声音元素引入到博物馆的展陈当中,进一步重视博物馆声音景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建新,肖伊倩.博物馆环境中的声音体验设计研究[J].数码设计,2018(1):191-192.

[2]曹捷.试论乐器类文物的声音展示[J].博物院,2017(2):93-98.

作者单位:

山西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博物馆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博物馆
Tough Nut to Crack
露天博物馆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