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字八法”谈书法的“力”
2020-09-21孙虹
孙虹
摘 要:“永字八法”对于学书者来说算是步入书法研习之路的“必修”课,它除了是对汉字基本笔画书写的技术指导之外,更是古人對传统哲学思想、用笔的基本势态、书写的观察体悟的经典概括与智慧总结。“永字八法”中传递出中国传统书法丰富的内涵,它不光展示了汉字线条的外在之力,更蕴含着书法形式的内在之力与丰沛的情感力量。
关键词:“永字八法”;外在之力;内在之力;书法情感
“永字八法”既不是书论也不是著作,而是通过一个单字道出了书写的“法”。为何以“永”字为代表来阐述“法”?周汝昌先生在《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一书中做了这样的解释:“永字首先无重笔,具备八个方向的笔画,如果你把它的‘外尖连成一条线,正围成一个八角形,这是其他字不易有的结体,所以选它做了代表。”可见书法并不是单纯地写字,需有“法”。那么何为“法”?笔者认为“法”首先是笔法,是对待基本笔画的书写技法;其次是章法,是经营笔画位置的理法。“法”不是一种约束,而是前人不断探索实践得出的智慧法度,因此从“永字八法”可以探究出书法蕴藏的独特力量。
一、从“永字八法”看笔法的外在之力
(一)动作的外在之力
物理学这样解释“力”:它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书法中的“力”从手执毛笔便开始蓄势了。由于书法书写工具的“特殊”,书法的“力”是在“指实掌虚”的矛盾与和谐间产生的。毛笔笔杆的长度、毛笔笔尖的特殊质感决定了书者的力量是要通过手指、手腕的配合再传递到纸面上的。当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发力动作,因为书写并不是简单地用笔在纸上划过,它是通过提按、平动、扭转,让笔锋的不同位置以及笔杆与纸张形成不同角度,这样才可以使得书写出来的线条以不同的姿态跃然纸上。
“永字八法”对书法的“外力”进行了非常生动的表达。“永”字八个笔画笔法(图1):点——侧,横——勒,竖——努,钩——趯,提——策,长撇——掠,短撇——啄,捺——磔。
古代士人将对生活的实际体验融入“永字八法”之中。包含“六艺”,比如“勒”“策”,有策马扬鞭的潇洒但是又要有及时勒马的平衡控制;包含自然,比如“啄”像鸟禽啄食般干脆有节奏;包含生活,比如“趯”是人在做跳跃动作前的蓄力弹跳。用这样生动的表达便可以形象地理解执笔行笔时用的力不是野蛮之力,而是要指腕发力带动毛笔提按顿挫,这便是“永字八法”中所体现的笔法“外力”。
(二)笔画的外在之力
执笔与运笔是书者和毛笔之间的力量传递,利用“永字八法”中对笔法的形象说明所书写出来的线条不是随意的。很多人说书法是线性的艺术,用白话来说就是书法线条的粗细不一、浓淡不一、干湿不一、轻重不一,指腕提按决定笔尖与纸的接触面的大小,墨色的浓淡干湿、书写速度的疾驰等因素直接作用于此。
“永”字第一笔为“点”,是所有笔画中体量最小的一个笔画。楷书中常用的“点”有左点、右点、竖点、长点、撇点、提点,“点”在“永字八法”中为“侧”,古人这样解释:“如飞鸟之翻然侧下。”以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永”为例(图2),写点时需中锋干脆轻盈落笔,向右下行笔,缓慢加力,收笔减力,向左上收尾结束,通体浑圆饱满,不生硬、不笔直,有倾斜之意但又自然天成。这就是书法线条落在纸面上的外在力量,不是掌握了执笔法简单地用笔尖划过纸面,而是精准地运用笔墨工具,掌握指腕发力从而“万毫齐力”,才能有这样力透纸背的线条呈现,这就是书法笔画中可以看得到的外在之力。
二、通过“永字八法”品章法的内在之力
(一)结构的内在之力
“永字八法”随隶书的出现于汉末发展成熟,“八”不单单是八个基本的笔画,书法中关于“八”的表述有隶书的八分书、用笔的八面来风、易经的八卦等,可见“八法”内在之精髓。俗话说中国汉字是写“方块字”,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字基本是横向性书写,唯有汉字需要上下左右全方位兼顾,如图3所示,八个笔画八个方向,想达到和谐美观就要做到结构平衡、疏密得当、位置经营合理……这些都是书法创作中无形的内在之力。如果书写时力是相互对抗的,那么结构中的力就是平衡的、和谐的,正如“永”字中的“掠”和“磔”,两个舒展的笔画将整个字延展开,但结尾处都有收笔,“掠”笔中锋运笔从重到轻缓慢离开纸面,毛笔离纸,手腕抬起动作继续,直接在“啄”的位置处落笔,笔断意连。“磔”运笔从轻到重再到轻,结束按压之力使得笔画变粗、分量加重,将整个字的右边压稳,不光实现了视觉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平衡了字的结构。
(二)行气的内在和谐
单字是基础,连成行再成篇,笔者认为书法的“内力”包含了笔画与组字部件在纸面上的关系,有疏密、俯仰、向背、错位、穿插、倾斜的空间维度。“内力”是字组与单字的安排,看草书便有直接的感受。毛笔蘸墨之后,水墨渗化形成块面,将其运用到书法造型之中,以音律节奏的起伏快慢将书写的章法与水墨的层次结合,配合疏密穿插,正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如此,在笔法章法的控制和安排下,便有了湿笔的酣畅淋漓、渴笔的干涩深沉,从而起伏跌宕的美妙之作,也就形成了书法作品中行气的生动和谐。
三、从“永字八法”中悟书法的情感之力
如果说书法的外在力量得益于工具的特殊性,书法的内在力量得益于对法度的严格要求,那么书法的情感力量得益于书写者心手合一的传神表达。这种表达是无形之力,饱含了书者本身的情绪气度以及以书达意的高超境界。正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幅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虽然为世临本,但通篇气韵贯通,笔法轻盈洒脱。王羲之与众文人雅集于兰亭,通篇线条流动起伏,笔法凝练,使观者透过书迹感受到“思逸神超”。
再如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这幅书稿是颜真卿悼念亡侄时激烈情感的真实写照。文章起首节奏相对平稳,一字一顿用笔肯定,但写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时,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书者的情绪喷薄而出,那是失去至亲的痛苦,是家国情怀的悲愤,将这样的情绪融入书法的线条,通过圆折疾驰的笔法、遒劲到位的笔力,我们仿佛听到书者痛苦悲愤的内心呐喊,而这就是书法的情感之力。
综上所述,从用刀刻在兽骨上的古朴的“符号”开始,线条便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幻着姿态。篆书的力度之美,隶书的深沉之美,楷书的法度之美,行草书的流畅之美,书法的线条似乎是这条长河中荡起的波浪,美妙延绵,以极具内涵的内在之力不断掀起层层波澜。时值当下,众多书法研习者继续前行不断开拓,从基本点画到成熟之作,时间的历练对线条的外在之力进行不断塑造与强化,这是书法本身的内在气度与书者的气息的统一。书法是时间的艺术,书法也是力量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周汝昌.“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沈尹默.唐方明授笔要说释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李泊潭.形式·力·情感:书法形式与情感表现论[D].南京艺术学院,2017.
作者单位:
张家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