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符号在历史类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2020-09-21王蓉
王蓉
摘 要:中国传统园林符号是对园林中视觉部分、设计原理、营造材料等多方面元素的综合性概括,园林符号象征着园林设计的灵魂。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符号的特点进行整理,并对传统园林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及其表现方式进行列举,论证中国传统园林符号在历史类博物馆中应用的积极意义,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园林符号的提炼与设计方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园林符号;博物馆设计
一、中国传统园林符号
关于符号,语言学家是这样诠释的:“符号是一种能够包含所指代的,并且能够以指代的方式对于事物进行表达的方式。”园林符号也就意味着将园林中元素和形式进行总结和提取,不光是指园林中组成部分的视觉形态,更是指这些组成园林设计部分的深层设计内核。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发掘技术的进步,历史类博物馆建筑逐渐增多,随着一大批历史博物馆的涌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设计中注入了象征传统园林的文化元素和设计符号。在历史类博物馆建筑之中融入传统的园林符号是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园林符号包括传统意义上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实际的造园部分,除此之外园林符号也包含了园林的材质、空间、尺度、形状等所构成空间形态及对空间的构成方法,园林符号也指其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内涵。本文中的园林符号主要包含造园方法、空间营造要素、精神内涵三种。
二、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
(一)造园方法
在传统园林中,需要在较小的空间区域满足园林主人观景和居住的双重功能需求,还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设计、对空间组织进行安排才能实现小中见大等空间效果。
传统园林设计中空间营造部分对于园林的空间层次非常重视,注重景观的疏密有致和层次的丰富性。园林的空间营造经常采用空间对比方法,以此方法让每个空间的片段更加清晰,优化观看者的空间感受,例如通过密集和稀疏的排布对比,让体验者的感知被放大。隔景、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综合运用,是园林中常见的以小见大、扩展空间深度和层次的方法。
(二)空间营造要素
中国传统园林在营造材料的选择上有木、竹、石、砖。利用材料对园林的营造主要体现在堆山理水、植物配置上。利用多种多样的植物搭配出四季不同的自然景观,将山水、植物与造园手法相结合,组成整个园林。将空间收纳与融合,增加园林本身的宽度和深度,使有限的空间进行无限的延伸。
(三)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园林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人生情趣和审美观念。从园林整体的立意与构思、掇山理水、移花栽木、题名点景等方面都能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山水意识。追求自然最原始的状态,远离世俗繁杂的世界,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与建造的精髓。
三、历史类博物馆中嵌入中国传统园林符号的意义
(一)加强地域文化性
对于地域文脉的延续不应该是将传统文化简单粗暴地堆积在建筑上,传统园林符号对于地域性最主要的影响体现为其传统地域特色的空间形式对于现代建筑的启示。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现代主义风格建筑风靡全球,带来了众多相似的大型建筑,除去功能之外,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其设计不应该一味追求现代。对于地域文化性的强调除了唤醒人们对于文化的关注和认同感外,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有着促进作用。
(二)对中式审美的再发掘
近年来对于中式设计风格的盲目推行导致了一批理解浅显的中式风格设计作品涌现。但中式审美的内核其实是中国传统园林对于意境的营造、对于空间的构图式处理,其在蕴含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空间意境。对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园林元素进行解构并加以再表达是历史类博物馆需要做的,也是整个社会需要支持的。
(三)精神内涵的艺术表现
早在老子时代,中国哲学家们就发现人与自然有着丰富的联系,老子用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研究与认识、解释与观察宇宙与世间的各种现象,去反观人生百态,感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认为“自然”是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哲学观。中国传统园林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人生情趣还有审美观念。塑造更高水准的中国哲学空间审美是历史类博物馆永恒的精神追求。
四、中国传统园林符号的提炼与应用方法
(一)单体元素的提炼与创新
现代博物馆中对中国传统园林符号的使用,多见于假山石、廊厅、园林植物、漏窗等。设计者借用经典的中国传统园林符号,采用夸张、重组、解构等手法进行创作。例如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建筑的院内加入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月亮门,放大了窗体在墙体上所占的比例,使用简单的几何图案形成孔洞,令游览者在博物馆内部也可以轻易地看到外部的自然风光,设计中使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手法,达到了以小见大的空间错觉。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之中设计的内庭院也吸取了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元素,但又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例如片石假山的设计,不是使用传统的太湖石打造,而是使用石头切片,通过高低错落的排布,营造出一种山水画般的空间意境。
(二)空间营造组织方法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行走路径的设置一共有以下三种:延展、曲折、模糊。延展式的行走路径是古代园林主人为了展示园林全景为参观者设计出的一种景观最大化的游览方式,此手法适用于小型博物馆。
在传统园林中,道路的转折让行走的路径变得蜿蜒曲折,不但能够分割空间还能引导人流,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民间艺术博物馆的行走路线即运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布局形式,采用“之”字形路径,与博物馆所在位置的山地形成了对应,将自然环境与建筑巧妙地进行了融合。
在传统园林中,行进路线并没有固定态势,其中存在着一种模糊路线,这种路线的节点可能是山石,也可能是亭台楼阁。这种模糊式路径在龙美术馆的内部路径规划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龙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师柳亦春没有设置固定的参观路径,他认为这种刻意的游览路线划分会阻碍参观者对空间的体验,所以将内部设计成为了一个个独立的如同伞的单元,通过纵横间隔不同方式的排布,参观者可以自行选择游览路径。
(三)对于中國传统园林精神内涵的提炼
将博物馆打造成一个能在闹中取静的文化场所,让人们充分体验曲径通幽的空间感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神内涵在现代博物馆设计中应当体现的。如王澍设计的富春山馆,在黄公望的画作《富春山居图》中提取意象,将建筑的形式与周边环境中的山体进行融合,相比于高楼林立的住宅,整个富春山馆像是自然而生、拔地而起的山石的一部分,很好地演绎了“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设计哲学。
五、结语
中国传统园林符号所蕴含的独特语境与历史类博物馆的独特定位,使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挖掘传统园林符号中的精髓,对于现代历史类博物馆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部分博物馆中的传统园林符号的提取与应用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符号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多样性,以及对历史类博物馆设计的重要影响。希望在未来历史类博物馆的设计中,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符号的深入研究,发掘出更多、更新颖的设计手法,也更好地展现博物馆建筑的文化性与时代性。
参考文献:
[1]罗柠.风水与江南园林[J].现代园艺,2011(1):29-31.
[2]左卫尹.“生态园”园林设计及审美的研究:以豫北地区为例[D].湖南工业大学,2009.
[3]赵川,徐文武.论楚国农业发展与隐士阶层的兴起[J].沈阳大学学报,2010(3):84-86.
[4]孙永康.论《园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意蕴[J].美与时代(上),2014(3):15-17.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