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2020-09-21段军
摘 要: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挖掘并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引领、文化自信和职业担当,传承和弘扬中国故事、中国元素、中国气质,实现课程思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艺术设计;立德树人;工匠精神
在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在知识讲授、课题训练和主题创作中,凭借艺术作品所特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将思政元素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具有独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功能。
一、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政育人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目标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强化专业课教师铸魂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艺术设计专业育人总体指向、课程标准编写和教学设计中,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专业技能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育人导向。教学目标要明确思政育人达成目标,将价值引领融入目标指向中,找到融入思政育人的切入点,将家国情怀、传统美德、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提炼转化为课程思政中具体化、主题化的教学载体或教学案例,使其充分契合专业教学,以“隐形嵌入”的方式潜移默化将思政育人贯穿于从理论讲授到实践指导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发挥出课程思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培育时代新人的合力作用。
二、坚持价值引领,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主题创作来源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成果大多是通过作品或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极强的直观性。在作业练习、任务布置和作品创作中,要突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主旋律方向,以中国故事为载体,将主题创作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使作品集艺术教学、思政教育和社会宣传等多功能于一体。
教师要引导学生创作有生命力的作品,讓他们与每一件作品背后的鲜活事例隔空对话,可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等中国故事为创作主题,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展示中国奇迹,以价值引领启迪创意灵感,带动创作思想的延伸。这类主题创作的重要前提是深入学习,可以聘请思政教师就创作主题讲解方针政策、相关时事、历史背景等。学生们在进行主题创作前也要提前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收集创作素材,梳理创作脉络和主题方向。整个创意、创作过程及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鼓舞学生,使学生通过艺术作品创作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他们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使其产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中国的‘桥”为主题,学生在立体构成课上,利用不同的材料以及点线面手法制作了多件作品,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了解了中国桥梁建设取得的世界奇迹,以及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结合“责任与担当”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公益广告设计相结合,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强化了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动漫设计专业为威海市纪委制作的主题动画短片《中国共产党纪律处罚条例》在威海各路公交车上滚动播放,起到了很好的展示宣传效果,既锻炼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又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
三、坚持文化自信,将中国元素符号引入艺术创新实践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就无从谈起。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反映中国人文精神、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中国元素符号众多,比如书法、绘画、篆刻印章、绣样、京戏脸谱、中国结等,这些中国元素符号经过传承创新、提炼升华,都可以作为艺术设计实践的表现手法。
越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就越具有国际传播的思想价值和感召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作为标志主体图案,融合了中国书法、舞蹈和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将奥林匹克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与“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这些充满中国元素的视觉符号展示出健康活力的中国形象,展现了独特的视觉魅力。当前,具有中国元素的新中式室内装饰风格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与追捧,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空间设计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传统的窗棂、花格、雕饰等中国元素提炼升华,与现代材质巧妙结合进行课题训练,既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又不失传统文化的精髓。图形是设计创作的视觉语言,在艺术设计专业群共享的专业基础课程设计构成中,可以用中国元素符号进行图形创意并运用到平面构成手法及色彩构成练习中。专业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元素符号的认知、分析和提炼,及在艺术创新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增强了学生的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起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观。
四、坚持职业担当,用中国精神气质诠释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其本质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迈向“中国制造2025”,各行各业都以追求极致为目标,全社会凝神聚力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工匠精神尤其不可或缺。
中国自古就是讲究工匠精神的国家,古代能工巧匠精湛的工艺镌刻数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息。1972年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重量仅49克,不足一两。其经线密度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线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纱,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反映了当时的织造工艺技术蕴含着高超的智慧、精绝的工艺、上乘的品质,这种代表中华民族专注、敬业、极致、创新的精神气质,正是我们正在提倡的工匠精神。今天,大国工匠也让世人惊叹“中国奇迹”:高凤林可以焊接0.08毫米厚度的细管;孟剑锋制作的“和美纯银丝巾果盘”,錾子上每道细纹大约0.07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粗细;许多延续至今仍然兴旺的“老字号”也是体现工匠精神生生不息的典范。可见,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诚信的倡导高度契合。我国要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应该充分挖掘这种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艺术教育普遍有“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更加推崇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学生大多对自己的专业授艺老师更加崇敬和信赖,对他们所讲的思政内容接受度更高,所以专业教师授艺要秉承“先教做人、再教做事”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古今的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中,构建传承工匠精神的良好课堂环境,向学生注入工匠意识,传播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打造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质。
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教师要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中,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充满魅力的课程思政,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传递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1):6.
[2]吴同喜,田克勤.习近平中国特色教育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8):5.
[3]李瑞华.机关事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呼唤工匠精神[J].中国机关后勤,2019(3):63.
[4]李继香.“工匠精神”纵横谈[J].国资报告,2018(11):109-111.
[5]黄海端,郁俊利,任莉.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究[J].赢未来,2018(5):1.
作者简介:
段军,威海职业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