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与以美育人

2020-09-21吕少英刘洋陈晨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美育教学模式

吕少英 刘洋 陈晨

摘 要:文章阐述了美育学科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即运用以文化人与以美育人结合起来的美育教学理念,一方面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建立“大美育”观,另一方面提出构建高校美育课程的协同机制,强化并普及公共审美教育理念,同时应构建“互联网+”的美育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关键词:美育;学科建设与融合;教学模式

注:本文系天津城建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G-YBZ-1942)研究成果;天津市教委2019年度科研计划研究项目(2019SK064)研究成果。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从宏观层面上指明了高校美育的学科文化建设的方向。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学识修养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文明程度。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高校美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立和健全高校的美育学科体系,积极发挥美育的教育价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把以文化人和以美育人很好地结合起来,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美育学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美育学科重视不足,课程资源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美育与欧美国家高等院校美育还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几乎都普遍存在着实用至上和急功近利的思想,重实用轻人文,重技能轻素养,导致美育在部分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长期缺位,美育课程建设未受到足够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国家标准化的美育教学尚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普遍以发展学科文化为导向,对美育学科重视不足。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美育师资,大部分高校的美育流于艺术类公选课、文艺活动、文艺社团等形式,缺少艺术氛围,并没有真正切实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

(二)部分学生意识形态混乱,审美情操堪忧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的新媒体运动,带来了复杂的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和多文化审美意识的矛盾冲突,青春激扬的学生置身其中,极其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被物质化的价值观和扭曲的审美观所吞噬。美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如何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将高校美育的学科建设与其他学科的文化建设融合起来,充分挖掘各学科文化之中的人文价值,让美育真正渗透融合在各学科的教育过程中,是美育学科任重而道远的课题。

二、高校美育学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大美育”观,推进以文化人和以美育人的互动

笔者以为,作为美育教学工作者首先必须建立“大美育”观,从多角度理解、提升、完善美育观念。美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能等同于艺术教育,美育也不只是德育或情感教育,它是渗透到每一门学科之中的精神教育。因此,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应与人的精神修养与素质的全面培养结合起来,把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从哲学思想的角度上培养学生运用美的标准和规律观察世界的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把美育的学科建设放在更高层次上,自觉地实施美育,通过美的形式与美感的激励和陶冶作用,使学生乐于去求真、求美、求善,帮助学生塑造理想的人格和优美的灵魂。

(二)构建高校美育课程的协同机制,强化并普及公共审美教育理念

其一,大力整合校内外美育的相关资源,共建美育共同体。一方面,鼓励高校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和其他社会资源,多方面拓展美育路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既要统筹校内的美育师资力量,又要盘活和发挥校内外各个机构的美育资源,使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互动。针对美育师资匮乏的学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还可以通过引入校外音乐家、画家、美学家等艺术人才,这样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深层次、多角度获得美育,也可以将社会上先进的音乐、美术和审美思想传播给高校广大师生,充分调动了校内外各种要素,形成美育共同体。

其二,健全美育的教学协同机制,推进美育与各学科之间的融合。美育课程有别于传统的文理工等学科课程,它是一门情感体验式教育。高校开设的通识类美育课程常常局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以作品欣賞为主,主要讲解某一艺术形式的形成历史、背景故事、展现形式等,播放与某一艺术形式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体验式的场境教学。因此,各学科之间与美育的教学体系还要相互协同,共享资源。

一是将美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入挖掘其他各门课程所蕴含的美育元素,如数学之美、力学之美、化学之美、体育之美等等。教师要在教学中创造自由、愉悦的学习气氛,在专业性课程的教学中也要加强审美观念的引导,传达给学生自由的美学理念,在点点滴滴的日常教学中渗透艺术文化之美,达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效果。二是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审美化体验。美是一种心理体验,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这不仅要求在教学中实施审美化教学,使学生在愉快求知的气氛中获取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还要创设具有审美体验的教学环境。美育是感性教育,因此美育要遵循形象化、体验式教育。教师的温文尔雅的仪态、生动幽默的语言、活泼开朗的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都是一种无形的美育,在日常的生活中唤起学生的美感,提升其审美水平。

(三)推动“互联网+”的美育教学模式

其一,建立美育课程的慕课模式。美育教学模式要与时俱进,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构建网络化、信息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教学模式。慕课,能把学科专业性知识与美育文化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整合了教学资源,也优化了课程教学,以直观动感的形式寓教于乐,有效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其二,要完善和提升课程教学体系,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从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改革入手,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审美能力、专业审美拓展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分层次场景式教学平台。如开展学科文化普及推广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呈现,使学生得到锻炼。

其三,完善美育教学的选修课程体系。选修课程灵活多变,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搭配,既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跨学科跨專业领域的知识融合。课程设置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充分利用网络、社会文化场馆等资源和平台进行教学,综合提高学生的美育实践能力。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美育最终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和发现美,去欣赏美、创造美,因此美育实践最终还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审美意识,才是美育之根本。

首先,高校要增加美育实践活动机会,搭建科技与人文互动平台。如,依托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开展学科文化艺术节、学科文化创作大赛等,通过美的实践,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将艺术之美与学术之美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生的食堂文化、宿舍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等,强化校园精神,营造人文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营造出“美”的氛围,让美育真正渗透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最后,发掘和提高学生美的潜意识。美,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心的力量,也正是这种没有具体量化和物化指标的力量,才是人类无穷的潜能和创造力的源泉。美是学生个体的潜意识,高校和教师重在引导和启蒙,循循善诱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校不只是技能教育、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记录精神文明诗和远方的理想栖息地。如果说文化用以明理修身,助人远行,美育则是文化的底色。只有把科学之“真”、品行之“善”和美育之“美”和谐统一起来,建立美美与共的生命审美体验式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亦德亦才、亦文亦美的人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高校美育的顺利前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06-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匡敏,陈锦.“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美育与学科文化建设融合路径探索: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艺术教育,2019(11):19-20.

[3]何骏.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深化的维度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9(12):93-95,172.

作者简介:

吕少英,天津城建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

刘洋,天津城建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及理论研究。

陈晨,天津城建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美育教学模式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美育教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