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人化”教育为何失效了?

2020-09-21刘桂珍

妇女生活 2020年9期
关键词:拟人化花盆里叔叔

刘桂珍

一个周六,6岁的儿子源源从冰箱拿出一个鸡蛋玩,一不小心把鸡蛋摔碎了。我教育他:“你把鸡蛋摔成这样,它不疼吗?”以往,为了让兒子珍惜生活用品,我常把物品“拟人化”,让儿子觉得每样东西都有生命,这样他就会小心翼翼,轻拿轻放。比如我跟儿子说:“小凳子要是摔坏了,它一定会很疼。”儿子便特别爱护小凳子,甚至跟小凳子聊天、说悄悄话。没想到这次我话音刚落,儿子说:“鸡蛋又不是小鸡,不会疼。”我当即一愣:“拟人化”教育怎么失效了?

很快,我找到了答案。一篇家教类文章中说,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不满4岁的孩子,普遍存在“泛灵心理”,把所有东西都视为有生命的。家长把物品“拟人化”来教育孩子,能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让孩子产生“移情”,从而养成相应的好习惯。但孩子的泛灵心理会在五六岁时消失。当泛灵心理消失后,孩子更希望客观现实地认识世界。

我恍然大悟,儿子已经6岁,不再相信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我得改变教育方法了。

这天,我带源源到饭店参加朋友聚会。和我们坐同一桌的还有三个孩子。等待用餐期间,几个孩子被一只花盆里的陶粒球吸引了,一人抓一把玩了起来。我和另一位家长见状上前阻止。那位家长对他儿子说:“这些小球住在花盆里,花盆就是它们的家。你把它们拿出来玩,它们就找不到家了,会伤心的。它们的妈妈也会想它们的。”一个大一点的男孩听罢一脸疑惑:“叔叔,陶粒球是没有生命的,怎么能分辨谁是妈妈,谁是孩子呢?你骗人!”那位家长一时语塞。

另一个比我儿子小一点的小女孩则歪着脑袋一脸期待地问我:“阿姨,陶粒球有没有生命?哥哥和叔叔谁说得对?”我儿子抢先答道:“陶粒球没有生命!”我笑着点头:“陶粒球没有生命!平时你们一起玩过家家的时候,会说布娃娃有生命,其实它们都是玩具,没有生命,为了好玩我们才说它们有生命!”小女孩追问:“叔叔为什么骗人?”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只好转移话题:“咱们先不说叔叔骗没骗人,先想一想该不该把陶粒球从花盆里拿出来玩,为什么,它们在花盆里又有什么作用,好不好?”

几个孩子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不能拿,这里的服务员会批评我们!”“会弄脏我们的手,吃东西时手上会有细菌,会肚子疼!”“别人的东西不能乱动,没礼貌!”

“嗯,你们说得很对,咱们不该把陶粒球拿出来玩。那么,花盆里为什么要放陶粒球呢?”我追问。

“我知道!为了好看,不然花盆里的泥土就露出来了,很难看。”一个孩子说。

我点点头补充道:“说得对。但除了起到美化作用,陶粒球还能帮助植物保住水分。”孩子们听了纷纷点头,异口同声道:“我们把陶粒球都放回去吧!”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眼界与认知会发生变化。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应随之调整,紧跟孩子成长的步伐。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拟人化花盆里叔叔
关于死亡
一词拟人化
为什么不能蒙着头睡觉?
调皮的小雨点
和警察叔叔手拉手
浅析拟人化无人驾驶交互界面对信任度的影响
破碎花盆里的美景
拟人化
熊叔叔
熊叔叔的生日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