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债不还 手机短信作证维权

2020-09-21李金龙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书证手机短信原件

李金龙

目前,很多诉讼都出现了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电子证据,这些电子证据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低成本的便捷诉求。为应对瞬息万变的复杂生活可能带来的诉讼,我们既可以采取保存手机短信内容等较高司法风险的低成本策略,也可以采取公证手机短信内容等较低司法风险的高成本策略,进入诉讼后,甚至可以申请法院利用能复制特定电子信息的相应技术对手机短信证据复制的方式进行证据保全。所以,不应小视手机短信等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应该增强电子证据意识。

借走3万元只还5000元追讨3年无奈起诉

2015年12月20日,被告谭某向原告万某借款3万元,并出具借条一张,该借条载明:“今借万某现金共计叁万元整,即日起壹年內归还。”从2017年7月27日开始,原告开始向被告的手机发送短信,要求被告还款,但被告一直拒绝。

原告承认被告于2018年2月委托其同学仇某归还了5000元,但其余款项未按期归还,故原告于 2019年1月19日起诉,请求依法判令:1.被告立即偿还借款25000元,并支付自借款之日起至付清借款之日止的利息;2.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

被告认为,其确有借款,但原告起诉已经超过两年的诉讼时效,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在庭审过程中,主审法官拨打被告现在使用的手机,被告当场确认当时这个手机号码确实是其本人使用的,在2015年的时候被告也确实借了原告3万元。

争议焦点起诉时是否已过诉讼时效

在庭审中,原、被告争议的焦点为:原告于2019年1月19日起诉,是否已超过了诉讼时效,其诉求是否能够得到支持。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借条约定了被告履行债务的届满日为2016年12月20日,本案为民间借贷纠纷,诉讼时效为两年,故原告依法应于2018年12月20日之前向被告主张权利。原告认为其于2017年7月27日向被告的手机发短信主张权利。被告确认手机号码,但认为短信属于电子证据,极易被更改,故对原告所发短信是否更改,不能确认。众所周知,手机短信发送后,其内容会自动录入手机SIM卡,且被告的上述反驳主张没有证据证明,故对被告的反驳,法院不予采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当事人一方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信件或者数据电文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的……”原告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向被告追索欠款,且在原告手机里还保存有短信记录,原告已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行为使诉讼时效发生中断,诉讼时效从中断时起重新计算,即本案的诉讼时效从2017年7月27日重新计算,诉讼时效届满日为2019年7月27日。被告主张原告不能证明其在诉讼时效内向被告催收借款,原告于2019年1月19日起诉已超过诉讼时效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法院不予支持。原告自认被告已经归还5000元,将诉讼请求的借款本金数额减少为25000元,法院依法准许。合法的债务应当清偿,原告的主张具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予以支持,故法院判决:被告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向原告偿还借款本金25000元及利息。

一审宣判后,被告不服一审判决,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二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处理恰当,故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法官手记短信可作为适格证据被采纳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经历纸质信息和电子信息时代后,已步入数字信息时代,种种与传统信息交流方式截然不同的通讯方式应运而生,手机短信就是其中一种,并作为一种新的证据出现在诉讼领域中,而手机短信作为诉讼证据反映的便捷诉求能否有效融入司法,是法律亟待解决的问题。

依据现行证据法,证据应当符合法定形式,即法定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等。根据手机短信的特点,似乎可以把它归属在视听资料或者书证之间,在此,我们将手机短信与这两种传统证据作一比较。(1)与视听资料相比。客观上,手机短信和视听资料最为相似。广义的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存储的资料来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证据。手机短信和视听资料相似的理由:①可视性。手机短信和大部分视听资料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或手段转化为文字或图形后被人们的眼光感知。②存在形式相似。以电磁或其他形式而非文字符号形式存储在非纸质的介质上。③大体没有原本和复制本的分别(因为视听资料在复制时还会有一定的损耗)。《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因此,主张手机短信系视听资料将面临重大的法律障碍,如果某一案件只有手机短信,但因其被视为视听资料,即使经辨别为真实可靠,也会因该案无其他证据结合使用,而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使案件无法解决。(2)与书证相比。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所记载的内容来证明事实的书面文件或其他物品。手机短信和书证相同点是功能相同,即都是以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意思来证明事实。区别是:记录方式和记载内容的介质不同。普通的书证是将某一内容以文字、符号等方式记录在纸张上;手机短信则是以数字信号将同样的内容记载在非纸式的存储介质上。原件和复制件有很大差异。书证存在原件和复制件形式,复制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待和原件进行比较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手机短信就不存在原件和复制件的区别,单一指手机所藏的电磁介质。《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手机短信不存在原件和复制件区分的特质,如果将它归为书证,很难解决法律对书证原件的要求。

所以,目前证据理论和司法实践认为手机短信属数据电文性质的电子证据成为通说。

短信作证是否具备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手机短信要作为证据使用,能否被采信,关键看它是否具备证据属性: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关于真实性的审查。手机短信作为移动通讯营运商信号网络连接的一种新型通讯方式,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把人们所表达的意思转化为数字信号,并通过信号网络传输至对方手机,呈现在对方的手机屏幕上,因此,互无“真迹”,一个指令也可轻易地修改或删除,从而有人对手机的客观性提出质疑。易删改的特性并不能否定手机短信的客观性,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字化形式的手机短信毫无疑问是客观存在,不是无法感知的虚幻的东西。在网络信号正常的情况下,手机短信一旦由发出方发出,即在接收方的手机上有直观显示,并在移动通讯营运商的服务器上有相应的记录,能够作为证据的手机短信是储存在其手机上的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电子签名法》第八条规定:“审查数据电文作为证据的真实性,应当考虑的因素是生成、储存或者传递数据电文方法的可靠性;保持内容完整性方法的可靠性;用以鉴别发件人方法的可靠性;其他相关因素。”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适用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可以从电子证据是如何形成、如何存储、如何传送、如何收集以及电子证据是否完整等方面认定。”本案中,原告出示了短信内容和发送记录,被告确认手机号码属其使用,并且被告未能就其主张的涉案短信被删改提供相反证据或申请司法鉴定,经审查原告提供的移動电话短信息生成、储存、传递数据电文方法以及内容完整等方面的可靠性,可以认定该移动电话短信息内容的真实性。

关于关联性的审查。作为证据内容的事实必须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或其他争议事实之间存在某种客观联系。手机短信的收发是发短信者占主动而收短信者处被动的关系,短信的收和发是一种对应关系的通信行为。每一个手机号码均对应一个唯一的用户,手机短信的收发只能在特定的两个手机用户之间进行,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由移动通讯营运商与用户的服务协议来证明。在没有其他相反证据的情况下,两个特定的手机号码之间的短信收发行为可认定为两个特定的用户之间在特定的时间发生的通讯行为。只要提供证据的一方能够证明手机短信的内容与案件相关,并且是从一方手机号码内发出的,就可以证明具备关联性。本案中,被告确认手机号码,仅认为短信内容易被删改,但不否认原告已向其手机号码发送了涉案短信。因此,一、二审法院均认定该手机短信具有关联性。

关于合法性的审查。提供、收集短信的主体合法;手机短信的内容、形式合法;依照法定程序收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八条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因此,手机短信要具备证据的合法性,主要应排除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取得。本案原告取得的手机短信是其自身发送,由自身持有,符合法律规定。

猜你喜欢

书证手机短信原件
不一样的皇冠
《马关条约》原件
《汉语大词典》书证初始例商补
《辞源》(第三版)金部疏误举隅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致伤医药费怎么报销
成语词典编纂中的“典出”与“语见”问题
析手机短信证据保全公证
A Study on the Cohe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Blessing Short Messages
遭遇短信诈骗,手机短信如何在法庭上作为诉讼证据出示?
大型语文类辞书编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