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推动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

2020-09-21战炤磊

群众 2020年15期
关键词:疫情发展

战炤磊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导模式,是蘇北经济薄弱县做好“六稳”工作、完成“六保”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路径。江苏产业扶贫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品牌效应显著的特色产业,如沭阳的花木产业、泗洪的草菇产业、盱眙的龙虾产业、响水的西蓝花产业等。然而,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薄弱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对高质量推进产业扶贫提出了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因此,要辩证审视疫情对苏北经济薄弱县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找准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突破口。

疫情防控涉及面广、时间周期长,不利于正常开展生产,且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家底不够殷实的苏北经济薄弱县构成严峻考验。以1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不计算淮安的淮阴区、楚州区)为例,大多数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5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60%、财政收入在30亿元以下、居民存款在300亿元以下。这意味着,苏北经济薄弱县不仅可用于疫情防控的财力有限,而且自身累积的资本数量也较少。

疫情会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对扶贫产业产生冲击,导致交通物流受阻、外需低迷,不仅在需求侧增加了产品销售的难度,而且在供给侧容易导致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由于经济薄弱县往往都是鲜活农产品的主产区,而其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又不足以填补外需下降的缺口。

疫情会对扶贫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一方面,疫情对服务型业态的冲击要明显大于对实物型业态的冲击,对经济作物型业态的冲击要明显大于对粮食作物型业态的冲击。然而,前两类受到冲击较大的业态往往就是前期规划确立的转型升级的目标方向。特别是一些以休闲旅游和体验农业为主导特色的项目,在本次疫情期间遭受沉重打击,使一些地区不得不重新思考转型升级的方向。另一方面,经济薄弱县自身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除响水之外,万人发明专利数量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疫情会放大扶贫产业本身存在的一些顽疾和痛点。在疫情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扶贫产业也难以维持原有的增速,相应的在吸纳就业和农户增收方面的效果也会打折扣。同时,产业扶贫项目中现代农业占比非常大,虽然基本合乎本地农业资源丰裕的比较优势,但是较多集中于农业生产环节,深加工环节的项目偏少,在外需低迷、运输不畅的背景下会放大区域内部的同质化竞争。此外,不少产业扶贫项目对政府及相关扶贫主体产生了“依赖症”,难以形成自我累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受疫情影响,这些产业扶贫项目能否顺利“离乳”将面临不确定性。

产业扶贫的项目大多都是涉农产业,而农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在疫情背景下得到了充分体现,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农产品的地位和价格双重上升,将吸引更多逐利资本进入涉农产业,为扶贫产业的内在规模扩张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农业在疫情背景下彰显了良好的抗跌能力,不仅需求降幅相对较小,而且恢复速度较快,加上国家层面为保障粮食自给安全也会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因而农业将在稳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劳动力优势。然而,苏北经济薄弱县都是人口净流出的地区,1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人口流出率都在20%以上,而且流出的主要是精壮劳力,这使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劳动力素质偏低问题的制约。受疫情影响,人口流动受阻,将有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选择在本地就业,增加扶贫产业的人力资本供给。同时,农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吸纳能力,也能包容多样化的就业方式。1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都在20%以上,乡村从业人员30%以上都在农业领域就业,这就意味着苏北经济薄弱县在抵御失业风险、完成“保就业”任务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条件。

随着扩大内需战略的全面启动,对于本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迎来数量规模和质量层次的全面升级,而多数产业扶贫项目的产品也往往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无论是消费品类项目还是工业品类项目都可以从扩大内需战略中获得更大市场空间。一方面,需求规模的扩张,可以为扶贫产业创造宽松的市场氛围,直接推动扶贫产业的规模扩张;另一方面,需求层次的提升,可以强化扶持产业对于品质和创新的要求,间接拉动扶贫产业的转型升级。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推动产业扶贫模式转型。对于经济薄弱县而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规模保持中高速扩张、产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综合效益持续改善。按照这一逻辑思路,产业扶贫模式应作出如下转型:从单向帮扶转向协同帮扶和自主发展相结合;从产业项目扶贫转向产业链条扶贫和产业生态扶贫;从单个产业扶贫转向产业体系扶贫和产业融合扶贫;从要素驱动扶贫转向创新驱动扶贫和结构升级扶贫;从经济效益扶贫转向人力资本扶贫和生态效益扶贫。

以强化根植性为关键节点,系统强化本地吸纳能力。一是将扶贫产业纳入发展规划,按照总体产业布局和特色定位,主动选择扶贫产业,使扶贫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产业经济体系相契合。二是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增强对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不断突破要素瓶颈,为扶贫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完善的要素支撑。三是围绕扶贫产业加强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在本地区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着力培育特色化产业集群,依托集群的溢出效应和创新优势,吸引并留住更多关联企业。四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创新绩效水平,强化扶贫产业的创新驱动能力和自我累积发展能力,使扶贫产业顺利迈过体质虚弱的早期阶段,成为能够独立健康成长的产业门类,甚至成为区域新兴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五是着力建设特色化的产业扶贫园区,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和优质品牌,增强对整个产业链条的控制力和粘附力。

以应对疫情为契机,着力增强产业扶贫的益贫能力。要精准选择契合区域禀赋资源优势的特色化的扶贫产业项目。一方面,依托其本地化优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另一方面,保障对于初级农产品的稳定需求,增强扶贫产业整个链条的稳定发展能力。同时,以“不见面”经济的繁荣为契机,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育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如定制农业、远程农业、农产品直播等。要全面提升扶贫产业项目的就业吸纳能力,推动就业岗位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吸引更多劳动力本地就业,高效助力“保居民就业”。要优化产业扶贫项目的契约设计和治理结构,以公平合理的契约形式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保障贫困农户依托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获得多元化稳定增长的收入,强化关联企业、合作社、农户对于产业扶贫项目长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预期。要完善对于产业扶贫项目的配套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科技政策工具,提供精细化的政府服务,化解龙头企业、合作社等面临的资金、运输、技术、劳动力瓶颈,形成政府、企业、农户共克时艰、共渡难关的良性格局,高效完成“保市场主体”的关键任务。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学科

猜你喜欢

疫情发展
战疫情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