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双循环”格局下的产业链创新发展

2020-09-21王翔

群众 2020年15期
关键词:双循环产业链苏州

王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党中央积极应对全球形势新变化新挑战,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苏州作为经济大市、制造强市,必须在此新格局中主动应对、积极作为、全面融入,“危”中创“机”,探索打造“产业链双循环创新示范城市”,着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续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苏州产业链发展现状与特点

苏州坚持高位谋划、前瞻布局,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协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产业链优势。

稳定性突出。苏州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七年稳定在3万亿元以上,是全国前三大工业城市。苏州制造业体系较为完备,在41个工业大类中覆盖了其中的35个,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具备全球范围内较强的垂直整合实力。近年来,新型显示行业引入大批上下游及相关配套企业,初步形成较为完整产业链,成为苏州新的核心产业;纺织行业主动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外向性鲜明。苏州以产业链“链接”全球,吸引约1.7万家外资企业,累计实际使用外资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今年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78.28亿美元、增长151.6%。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保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出口结构逐步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其中机电产品占全市出口的78.6%。“走出去”稳步发展,累计境外投资项目2080个,遍布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中方协议投资额超270亿美元,继续保持江苏省领先位次。

竞争性较强。产业链条高端化,2019年四大先导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21.8%、53.6%。产业聚集趋势逐渐显现,初步形成新型显示、软件和集成电路、新材料、光通信、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纺织、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等十大产业集群。生产方式智能化,累计建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8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444家。

成长性显现。创新链深度激活,截至2019年,吸引各类人才292.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6.9万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52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6万家,累计与230多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200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资金链持续畅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累计募资总额42.45亿元,“科贷通”累计为6828家科技型企业解决贷款438.51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10家。成功举办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大会,生物医药、软件和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新型显示五大产业链线下签约总额达3991.54亿元。

同时也要看到,新的外部发展环境对苏州产业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一是产业发展层次水平有待提升。有些产业缺少龙头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不高,未能形成紧密的产业协作和配套链条。二是国内循环贡献程度有待拓展。苏州开放程度高,受国际环境波动影响较大,需要更好打通国内循环、更好促进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循环良性互动。三是供应链关键主导权有待强化。苏州部分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的核心技术和材料的本土自给率不高,在全球供应链上的主导权与话语权较弱。

“双循环”新格局下产业链创新发展的主要思路

经济全球化嬗变中,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辅相成、相互嵌套,国内循环既要置身于国际循环来考虑,又要能够独立于国际循环自转运行;国际循环既要包含国内循环,又要能够服务于国内循环。落实到苏州,就是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持续推动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目标再攀高,努力打造“产业链双循环创新示范城市”。

着力提升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当前,苏州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变”的格局中,需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深度梳理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先导产业的产业链,深耕自身发展潜力,稳住产业链基本盘,重点围绕生物医药产业,打造自主性、领先性的产业地标。要放大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在全链条广为集聚、互为流通,形成更多协同创新、模式创新良好成果。

着力提升产业创新竞争效应。产业创新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畅通产业链双循环的重要环节。当前,苏州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只有“再造”产业基础能力才能始终保持竞争优势。要围绕自主可控,在做好应用研究、模仿创新的同时,更加突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更加鼓励颠覆式技术创新与迭代式技术创新“多点开花”,不断为未来发展提供创新源头供给,推动产业科技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更迭效应。要摆脱生产制造在内、研发设计在外的传统国际循环模式,必须紧紧抓住先导产业快速崛起的战略机遇期,结合苏州既有优势,建设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向高附加值的新兴领域更迭转换。要引导产业集群投向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力争在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等方面形成上游卡口优势,持续增强产业链竞争力与供应链安全性。

着力提升产业分工垂直效应。受疫情影响,信息阻断、物流停滞,全球水平分工产业链平衡遭到了破坏,垂直一体化的分工体系显得更加稳定。对于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链修复能力相对较强的苏州来说,必须通过强链补链保持产业发展的持久竞争力。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保持产业链配套完整性。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主体沿着产业链向上下游用户方向拓展,不断提升大型集团垂直整合制造能力。

着力提升产业组织协同效应。苏州不仅处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前沿,而且隨着江苏省内全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一体化、沪苏通跨江融合发展更是在苏州形成交汇。要围绕主导产业、前沿产业,由政府搭台,鼓励社会力量组建跨区域的产业发展联盟,支持相关产业链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开展共性技术攻关,有效打破区域间行政壁垒,强化各地产业组织联系,推动区域间要素资源共享、产业功能互补、创新力量集聚。

着力提升产业生态催化效应。产业链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营商环境的竞争。因此,能否自如地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循环中实现灵活转换,关键在于营商环境的营造。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全力打造“苏州最舒心”营商品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发展环境中,提供可持续、可信赖的“确定性”,为苏州在畅通产业链双循环中锻造一副最重要的“筹码”。

“双循环”新格局下产业链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积极作为、主动创新,研究制定一批含金量高、务实性强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创建“产业链双循环创新示范城市”,不断优化苏州产业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增强供给端。一是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建链、补链。把握国家战略导向,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一批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最大限度吸引上下游产业配套,多措并举加速产业链重点环节突破,推动全产业链地区性互补融合。紧扣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及重点产业的延伸,主动培育一批标志性、引领性企业,力争形成新增长点,壮大产业链内生发展动力。同时配套开展定向招商和精准招商,着力引进旗舰型、龙头型项目,带动提升整体价值链。二是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固链、强链。做大做强地方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和保护现有或具有“链主”潜质的龙头枢纽企业。建立本地主要产业链龙头企业跟踪服务机制,密切关注其生产经营、订单结构、转型发展、市场布局等动态变化,“一企一策”强化服务力度,以龙头企业稳定带动全产业链稳定,防范或减缓产能转移。支持外资企业延伸拓展“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的总部、研发、設计、营销、结算、物流等环节,增强全产业链话语权。三是围绕国内外灵活转换布局柔性链、替代链。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5G等信息化建设,助力推动供应链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应变能力。积极顺应形势变化,最高效率在国际实现多边多元替代配置,最大限度在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实现替代配置。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第二、第三供应链建设,积极搭建核心关键供应链国际新平台,增强供应链韧性,提高海外市场对苏州供应链企业的接纳能力。

提升需求端。一是更大力度挖掘内需动能。抢抓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的窗口期、机遇期,融通线上线下经济,深挖内需市场潜力。大力支持出口转内销,支持企业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搭建转内销平台,鼓励外贸企业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的合作对接,通过电子商务渠道扩大内销市场。支持外资企业利用现有技术和生产能力开拓国内市场,推进综合保税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全覆盖,全面推进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试点,降低外资企业内销成本。二是更大力度畅通要素循环。对各地招引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来苏州新设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打造苏州产业资本中心,完善产业与资本配套体系,探索建立产业链双循环创新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向重点行业投入。三是更大力度深化合作共建。对内,更加积极有为投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探索形成高效统一的市场体系、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协同互利的发展格局。全力提升苏州在国内大循环、区域内循环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凸显苏州产业特质,助力提高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协同制造的自给率和保障率。对外,加大“走出去”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拓沿线国家新兴消费市场。打造苏州境外经贸合作区品牌,推动“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延伸。

激发动力端。一是激发自主创新蓬勃朝气。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识别并有计划、有区别地扶持一批影响核心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技术。针对攻关难题与人才需求,建立“干将铸剑榜”,为揭榜、中榜企业项目,搭建立项直通车,予以重点支持。聚力将姑苏实验室打造成为集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于一体的国家实验室,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鼓励在全球智力比较密集的地区设立离岸创新研发中心。提升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标准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完善产业技术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针对性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链专业技术人才和核心技术团队,给予引才补贴、住房保障、创新成果奖励等支持。二是激发开放创新最大优势。依托自贸片区、中新合作、两岸合作等优势开放平台,学习借鉴国外在产业链管理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海南自贸港等先进政策,打造在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运输来往、数据流动等领域更加自由便利的产业发展空间。比如,在对外贸易领域,可以稳步推行试验区内税率降低;对产业链关键领域的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税率;在投资领域方面,稳步放宽市场准入,建立负面和正面清单,探索实行“非禁即入”。三是激发改革创新潜在活力。依托苏州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活动经验成果,探索申办全国性产业链资源对接活动,提升制造强市品牌效应。优化“热力图”专班机制,持续维护、更新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功能,扩大热力图发布渠道,提高热力图知晓度,将其打造成为苏州产业项目招引的标识,并向全省、全国推广。基于“产业链全球合作对接图”,构建更大范围的产业链供需数据库,为企业打造24小时线上需求对接服务。建设“产业大脑”数据中枢,有针对性地加强产业链监测、分析和预警,提高不同行业应对国际国内供应链、需求链波动的抗风险能力。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

猜你喜欢

双循环产业链苏州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