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式设计思想的影响

2020-09-21王丽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审美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式设计思想的影响,制约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与情感表达,形成了中式设计以文化为基底,无论在美学还是精神上一定是先有思想再做设计。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入手,深入研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意境与品格,使现代中式设计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延续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象创作思维,将思想决定审美,审美影响设计与现代中式设计相结合。

【关键词】传统思想; 中国文化;中式设计;审美;文人士大夫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8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201805022山西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实现及策略研究。

一、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世界万物由“易”而出,而中国文化的根在儒与道,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石。儒家悟出了中庸与圆融,带给了中式设计主次分明、节制有序;道家悟出了大道无为,带给了中式设计纯粹朴素的自然之美;佛家超然物外的空观论,带给了中式设计万物长空的留白;新儒家则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压制下,喜欢在设计上用精神做支撑,将精神放在设计的第一位: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中华文明由“易”而出

中华文明由“易”而出。“易”指的是《易经》,《易经》起源于距今7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伏羲时代,即新石器时代。由《易经》而出的还有中国哲学方法及文化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汉字象形文字、数字卦、二十八宿、青龙白虎、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说、天圆地方说等,这些学说基本都是在古天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人在文明起源的时候就开始观测天象,从观测天象中产生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和认识世界的能力。这种宏观的思想呈现在设计上是建立联系,建立天与地的联系、人与天的联系,这种联系几乎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建筑设计。古人认为天地是统一的,地上的建筑布局应该与天上的星宿相对应,这样才吉利。从严格遵循五行八卦设计的宫殿式建筑故宫到民居的中正对称,设计核心都离不开星象学。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尤其强调平面布局,在史籍中的记述也很明显,通常是看不到立面的,立面常常被忽略。除了强调风水设计思想,还强调因地制宜,例如向阳背阴、顺应山势、水势等,易经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中国文化的根“儒、道、佛”

1.儒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社会伦理,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就其位,君有君之道,臣有臣之道,各安其职,各司其命”,臣子要尊重君主,民众要服从君主,善于利用道德意识规范人的行为准则,反对“过”和“不及”,提倡中庸和谐、节制有序。

在儒家等级秩序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从布局、形体、结构、装饰、色彩、部件等各个方面都严格遵照等级礼法,处处彰显上下有序、尊卑有别。例如,在普通民居中,北为上,主人住正房,东尊西卑,东厢房住长子、长媳,西厢房住次子或女儿,东西厢房连高度都有细微的差别。在室内设计中也讲究秩序和规矩,明清时期的厅堂以正厅中轴线为基准,家具、匾额、书画都以中轴对称布置,板壁前放长条案,条案前是四仙桌或八仙方桌,左右配扶手椅或太师椅,以左为尊依序入座,一切严格有序。做现代中式设计时要充分吸收儒家基于尊重、关爱、和谐关系形成的规矩,在设计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道

道家思想讲求清净无为、顺其自然。这种宁静淡泊的态度源自当时江南世家的文人才子不愿为谋权篡位的统治者服务,甘愿隐居于山水园林之中,通过用自然的方式去生活、建造、设计,达到精神上的提升,就有了著名的竹林七贤隐匿山水之中的典故。道家思想所崇尚的自然态度并不是指狭义上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而是指一种顺其自然的精神境界,犹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无情不会干涉万物生长的规律,法天法地法自然,道法自然顺应自然。

在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下,道家追求纯粹素朴的自然之美,代表了一种简洁素雅、不娇揉造作的审美理念,犹如私家园林中所提倡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同时,道家也延续了《易经》中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亭台楼阁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重点在景而不在亭。道家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也是持续不断的,日本的建筑大师矶崎新认为,现代主义奠基人之一赖特在他的有机建筑理论当中所提出的自然概念,就是受到了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赖特本人也曾亲自描述过他看到老子在《道德经》里的空间观念时对他带来的巨大冲击,“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空所以才有用。在此之后,赖特在1941年提出 “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

3.佛

佛教思想早在汉代就传入中国,而真正的鼎盛和普及是在隋唐时期,唐僧去西天取经那个时期,当时不仅玄奘去西天取经,还有很多有德高僧都去佛教发源地西方诸国如印度、尼泊尔一带求取经文。佛教从尼泊尔、印度传到中原之后分为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讲求消业,今生修今生受;大乘佛教讲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者是,今生作者是”。我国求取经文更多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导的普度众生。

在中国历代君主大多十分推崇佛教,当高僧求取真经之后无论高低贵贱都会开坛讲经,佛教思想在中原迅速普及开来,也带来了精神和艺术上的转变,在艺术上建筑形式出现了佛教的塔,浮屠塔、琉璃塔最早都是佛教的建筑形式。在精神上由佛教的“空观论”带给了绘画与空间留白,佛教的空观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教客观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的思想,认为万物非由我造,所以万千姹紫嫣红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万物长空的空观,无论在绘画还是室内设计上,都将繁复的画面通过大量的留白缓冲,呈现出禅意空灵的状态,这也是佛教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留白也和现代的极简主义有不谋而合之处。

4.新儒家思想

宋明之后,儒道佛走上融合之路,各種思想精华集萃在一起,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形态。新儒家思想形态重视理学思想、重视社会责任感,通过压抑自身欲望来遵从礼教。例如陆游和妻子唐琬的感情非常好,而陆游母亲唐夫人不要陆游沉湎于儿女私情中,要求逐妻去追求更远大的理想和报负,为国为家做贡献。那个时期的审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吾日三省吾身,个体要为国家做贡献,比生命更重要的是骨气和气节,强调对人精神上的关注,希望达到“圣”的境界,在这种精神境界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 “人”个体的实际生活需求。

在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压制之下,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东亚地区包括日本和韩国都形成了东亚式的含蓄之美,“犹抱琵琶半遮面”“美人如花隔云端”,在设计上更是喜欢用精神做支撑,用红豆代表相思、竹子代表气节、松树代表坚韧。这些都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之下带来的审美变革,将精神放在设计的第一位。

二、中式风格的核心:天人合一

儒、道、佛三家对天人合一的解释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天是自然的,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顺应自然,师法自然,这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的表现,这种思维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建筑、园林、家居陈设的方方面面。季羡林曾经说过一句话:“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天人合一在中国的设计当中有多重体现,从选址到布局,再到室内外环境设计,直至取材与营造技术等。在选址方面,中国人讲究背山面水、坐北朝南,认为首选是居住在山水之间,而居住在村子里要稍逊一筹,居住在郊外会更差一些,不得已才居住在闹市之中,即使居住在闹市之中也要有花有草有树有山有石有水,要闹中取静,门厅雅洁。在取材方面,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通过梁柱承重,墙壁基本不承受上部建筑的压力,所以在墙壁上可以随意开窗,甚至可以取消墙面例如亭,来保证光照充足、室内外气流贯通,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居住环境。同时,木材在建造过程中也有着营造周期短等大量优势,这满足了中国人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心理需求。而以庭院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民居文化,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里的“竹”更多指的是园林、院落、生活的借代之称;庭院对中国人来说既是物质空间又是精神空间,它象征着天、地是文化与感情的积淀传承之处,也是整个建筑群中的精华所在;只有清楚地意识到院落在建筑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做好中式风格的平面布局规划。

三、中国文化带来的审美取向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人很少有改造自然的想法,反而更加崇尚恬静、优雅、闲逸的生活方式,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持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也许是受了数千年文化中浪漫、高洁情操的熏陶,古人在制陶器、建园林、做家具、画书画的过程中也始终保持了淳朴的心态和清净的境界,而这种生活态度直接影响着古人的审美取向。

(一)随方制象,各有所宜

“随方制象,各有所宜”是指根据不同的客观环境条件来设计、安排与其相应的人文景观,这其中大至城市的土木营建,小到虫、石、花、鸟的玩赏,无不反映了中国人对审美的要求和理念。中国古人认为,尊重事物本身的客观条件,充分发挥其自然的原本魅力,才能更加适合地体现出建筑、园林、器物等本身独到的气质特征。例如,要在北京和周庄各建一座花园式别墅,能是一个方案吗?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及当地的审美理念,无不反映了不同审美要求和理念,小到室内环境的布置都要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设计。这样的例子多逛逛博物馆、多参观古建就会发现比比皆是。最有意思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馆里著名玉石作品“红烧肉”和“翡翠白菜”都取自自然形态,可谓随形事宜,惟妙惟肖。所以,随方制象,各有所宜,正是古人对环境营建、器物制作的境界要求。

(二)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

“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 是中国古人的审美取向和生活向往,代表了中国古人对事物的具体审美和评价标准。崇尚古朴,追求雅致,这样的审美标准则是在受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影响之下形成的崇尚简洁素雅之美,认为简简单单之中包罗万象,古朴静谧之中透露着高贵与典雅。文人好古,对古制的推崇也表现在器物的选择上,室内陈设器物强调古者为佳,居室之中能有一二件古董作为点缀,便可使居室有古雅清华之气。

四、中式设计思想

中国古人对居住环境的研究和追求的用心程度,远远超乎了我们现代人的想象。更可贵的是,古人的一些室内设计理念与现在最新的居住理念很有不谋而合之处。如美国现代主义大师赖特提出的“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这在当时是非常新锐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但早在公元7世纪的春秋时期,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一)宜设而设,精在体宜

“宜”在明清时代是室内设计的核心概念,中国古人在居住观念中更讲求适宜和合适。室内专家将“宜”解释分为三类:因人因地制宜、宜簡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琢。

1.因人因地制宜

“因人因地制宜”,强调在设计上要遵循事物的本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灵活多变地处理居室空间的布置关系,才能将事物发挥到极致,达到宜人宜居。最鲜明的例子莫过于《红楼梦》中曾多次描写过大观园中因人物性格不同而房中陈设不同。其中,属贾母带刘姥姥等一众人游览大观园时描写最为生动。当众人到了薛宝钗的蘅芜苑时,贾母看到宝钗房中几乎没有什么陈设,当场根据宝钗的身份、性情、喜好以及房中现状为她设计了陈设。这充分说明空间属性与风格之间的配搭要因人因地制宜,居室陈设布置要与室内主人身心相宜、体量相宜;也说明古人的设计思想灵活变通,并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之中。

2.宜简不宜繁

从佛教中的“空”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本身在一定阶段的审美是和现代简约主义有不谋而合之处,当代中式设计同样讲究不一味往上累加。例如,在中式布艺的工艺制作上并不是非要描金线、彩绘、刺绣,就算在古代有些富贵人家中大量使用刺绣也不是满铺,只是点缀。中式设计讲究简繁相加,宜简不宜繁,尤其在现代审美影响之下,做空间要先与现代简约相结合,然后再加中式元素。

3.宜自然不宜雕琢

“宜自然不宜雕琢”应用在室内同样是指不要无限地往上累加,“芙蓉出水”的清新自然要高于“错彩镂金”的繁复奢逸。文震亨曾在《长物志》中这样描述过室内设计:“一般设卧榻一,榻前仅置一小几,几上不设一物;设小方杌二,小橱一;室中清洁素雅,一涉绚丽,便如闺阁中,非幽人眠云梦月所宜。”卧室是休息的地方,要清洁素雅,不能繁复绚丽,可以感受到居住空间对古人来说绝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更多是满足精神追求,追求平淡、平和的自然格调。

(二)删繁去奢,绘事后素

“删繁”,是指去除过于烦琐复杂的装饰,而对于更为追求精神的古人来说去奢也同样重要。“绘事后素”,出自孔子,是孔子对美的一种看法。在孔子眼中,“绘事”是指外界装扮出来的美丽效果,而“素”是指内在的气质之美、工艺之美、材质之美、线条之美,体现的是“大美无言,大象无形”。真正美的东西是会突破轮廓的限制展现恢弘的气象,所以,“素”美于“绘事”之美,这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精神审美。但是,对于古代绝大多数金碧辉煌的设计来说,都是来自外族统治的清代,并不能代表几千年来由文人士大夫所奠定的中国主流文化审美。

(三)因景互借

“因景互借”是中国传统园林当中非常重要的设计手法,体现的是中国建筑设计的宏观整体思维方式,将与空间有关的一切小环境和大环境如庭院、居室、住宅都统一在一起考虑,目的是实现一个完整的艺术化生活环境。苏州拙政园中关键的设计手法就是因景互借,在设计拙政园时把整个苏州城都看作一个整体来考虑,站在拙政园中就可以看到苏州市中心的塔,将市中心的塔借在拙政园之中,这是借景的最高形式。黄山上的松树之所以出名也是因为将小景借于大景之中,将天地之景融于景观之中,云雾之中见松树。

五、结论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古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审美取向,审美取向又影响了设计思想的形成,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是伴随着造物设计而出现的,不仅指导了过去的造物设计,也构建了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石,更承载了民族的造物思想与文化基础,在中国五千年的造物历史之中,物一直在变,而不变的是设计思想,正是这种思想促成了各个朝代思想的延续性,构成了中国古代设计的一大魅力。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理清造物思想,挖掘文化内涵,对指导中国当代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文震亨.長物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2-3.

[2]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华书局2014:399-400.

[3]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74.

[4]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34-37.

[5]计成.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237.

[6]张樱凡.明代文人居室陈设观念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20-24.

作者简介:王丽娜(1986-),女,山西原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室内陈设设计。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审美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