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方音乐道德审美价值及个性化创作历程的启示

2020-09-21宋博媛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审美启示个性化

【摘要】西方音乐史是高校音乐学生所必修的一门理论课程。而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则是这门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关键所在。有鉴于此,本文将在援引、解读西方音乐发展史实的基础上,从西方音乐道德审美价值、个性化音乐创作与“分众化”音乐接受的角度切入,浅析西方音乐史教学对信息时代音乐创作与表演机制革新所发挥的宏观启示作用。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审美;个性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西方音乐是西方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创造之精神生活方式的艺术结晶,它反映着西方各民族人民对于世界的认知理念、价值判断以及把握世界的方式和途径。进而,循着西方历史的演进过程,我们还可以从音乐演化的历程入手梳理、勾勒各个历史时期西方民众价值观念的变化轨迹。

一、音乐道德教化价值判断的削弱与审美价值判断的彰显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虽然古希臘音乐中出现了弗里几亚、多利亚、利第亚等多样化的音阶调式,但基本仍是单声音乐,且被视为道德教化之附庸。所以,古希腊及其后的古罗马时代,音乐的艺术本体之美尚未作为专门对象进入主流价值判断的视野。而社会对音乐的价值判断,基本也都聚焦在道德教化功能层面。

当西方历史进入中世纪基督教社会后,主流人群对于音乐道德教化功能的价值判断并未受到丝毫削弱,相反却获得了空前强化。这是因为,在当时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教士阶层看来,音乐的唯一功能在于颂扬上帝的伟大与恩德。所以,音乐创作与表演几乎完全被教堂垄断,世俗音乐无论是种类、数量还是艺术成就都难以同教会音乐匹敌。在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奥尔加农、狄斯康特等复调形式,但它们的出现完全得益于分声部咏唱圣歌的需要。所以,此期音乐调式和织体的多样化,完全是其履行道德教化功能的副产品。

14世纪以来,涌现了绵延二百余年的文艺复兴运动。随着欧洲商品经济发展,无论是对贵族还是市民阶层来说,世俗感官享受的诱惑再也不能被腐朽的天主教会所禁绝,人们纷纷投身于音乐欣赏而博取感官愉悦,这无疑催生了音乐创作的大爆发。欧洲各地出现了勃艮第乐派、法—弗兰德乐派、罗马乐派、威尼斯乐派等多样的创作派别。虽然像维拉尔特、班舒瓦等当时著名的作曲家仍主要创作弥撒曲等宗教音乐,但其作品中已融入了更多个性化因素,完全打破了中世纪早期和中期教会调式一统乐坛的局面。这显然是为了促使作品更加动听,但却也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已然悄然从娱神转向了娱人。而1597年、1600年,《达芙妮》和《尤丽狄西》在文艺复兴的中心城市佛罗伦萨分别被创作成功而得以公演面世,成为此期音乐彰显娱人审美属性的显著标志。所以,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道德教化价值判断开始削弱,而其作为艺术的审美价值判断却相应得到强化。

此后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现代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主场已然完全从教会转移到了宫廷、宴会、剧院乃至街头巷尾的酒吧餐厅。无论是为了娱乐贵族阶层还是普通民众,音乐的娱乐审美功能都得到了持续的强化彰显,其审美价值已然完全摆脱了道德教化而得到了独立彰显,音乐作为美的艺术,也得到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各国、各时期、各阶层公众的一致认可。

二、西方音乐个性化创作取向逐步彰显的发展历程

如果说中世纪的西方音乐旨在服务于教会超越世俗的威权,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歌剧等创作,则将音乐再次拉向了世俗社会开始服务于普通人的娱乐视听;那么,从文艺复兴之后的巴洛克时代开始,西方的音乐创作和表演,就已开始有针对性地服务于某个阶级或阶层了。巴洛克原意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由于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作曲家开始采用丰富多彩的大、小调式代替了古板的教会调式,使得此期音乐相对于中世纪教会音乐变得“不太规则”;而且还引入了像多样的对位法、繁复的节奏型以及通奏低音等各种繁复的协作手法,使得音乐变得像珍珠般华丽多彩。因此,这一时期的西方音乐就被赋予了巴洛克的绰号。而它,则正吻合了当时借助“掠夺新大陆金银”而成为暴发户的欧洲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及部分封建贵族的欣赏趣尚——他们正需要借助这种华丽的巴洛克音乐来抒发经济地位陡然崛起的志得意满之情,表达自身迥异于普通民众的“高尚”趣味,同时借此表现对未来远大前程的热切期盼。可以说,巴洛克音乐就表征了那一时期崭露头角的欧洲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认识、把握世界的一种全新文娱生活方式。相对于文艺复兴之际刚刚被从“灵界”拉回到人间的西方音乐来说,巴洛克音乐因其针对性地服务于特定社会阶层,而首次彰显出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与个性,促使西方音乐在个性化的创作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当巴赫等一众巴洛克大师逝去后,西方音乐发展的接力棒交到了海顿手中,从此开启了古典乐派。在海顿、莫扎特等古典乐派作曲家手中,像奏鸣曲、四重奏、交响乐等众多器乐曲式纷纷登上舞台,在愉悦宫廷贵族的演奏历程中绽放出了夺目的艺术生命之光。然而,虽同是服务于封建社会末期的贵族宫廷,但不同作曲家基于其对时代精神的不同感悟和理解,却在古典乐派内部呈现出了比较鲜明的个性、风格之分异。比如,海顿音乐创作的多产期正是特蕾西亚女皇及其子约瑟夫主导的奥地利“开明专制”时期。此时欧洲贵族仍具备一定的政治生命力,尚能勉力掌控摇摇欲坠的局面。所以,海顿凭借宏大的乐章结构洋溢出了饱满热烈的情怀,来表现与宫廷生活相适应的雍容、典雅之气象。而稍晚的莫扎特则凭借其略带多愁善感倾向的个人情怀,敏锐地察觉到了法国大革命前夕贵族宫廷“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处境,所以在轻快、明媚的奏鸣曲和协奏曲中又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忧郁情调。而古典主义晚期处于集大成地位的贝多芬,则更是将自身个性倾注到了音乐创作之中。比如著名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就打破了自巴洛克乃至古典乐派以来的各种创作程式,具象表现了贝多芬对于心中英雄——拿破仑称帝行为的复杂心态。这迫使听众只有在掌握拿破仑与法国大革命史实的情况下,才能正确领悟作曲家的心境及作品意图。可以说,到了贝多芬手中,音乐已悄然转化成为了抒发作曲家对于世界、社会之独特看法与感受的一件艺术工具,这也正是贝多芬被誉为浪漫乐派启蒙大师的原因所在。

此后,像李斯特、肖邦、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等一众音乐家都是沿着贝多芬所开辟的艺术道路而奋力前行。其共同特征是,他们都采取个性化的想象和联想来组织乐思,日益倾向表现音乐家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而在柴可夫斯基、格里格、德沃夏克等各家创作催生的民族乐派,本质上也还是这些作曲家凭借各自民族音乐元素来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19—20世纪之交,德彪西借鉴美术领域“印象派”概念而将其音乐创作冠以“印象音乐”之名,标志着音乐家已将自身对于世界的个性化认知和感受作为音乐表现的基本内容来看待。此后,以勋伯格十二音技法为先导而崛起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先锋音乐,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将个性化创作观念发挥到了越来越臻于极致的水平。

三、拓展与总结:西方音乐发展历程对于当前音乐创作的启示

正如本文摘要部分所述,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不能坐而论道,必须服务于当代音乐创作及表演实践。而从上文所分析、论述的史实来看,西方音乐正是从摆脱道德教化这一桎梏开始,逐步走出了一条发扬艺术家创作个性的演化之路。而我们当前所处的信息社会,正是这样一个高扬“艺术个性”旗帜的时代。正是由于移动互联网及各种新媒体的普及,催生了数字化娱乐服务、数字广播影视与视听节目服务、数字广播影视与视听内容服务、数字新媒体服务等各种类型的文娱市场新业态。这促使音乐创作者与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联系模式正在从传统的P2M转向P2P的方式。其结果是:借助网络这一虚拟空间,音乐受众与创作者之间的联系正在得到空前的强化。在这一趋势的主导之下,创作者越来越容易精確地了解、把握受众的欣赏取向,从而“量身定做”其所喜爱的音乐节目;而受众则越来越倾向于从网络空间中获取高度吻合自身欣赏取向的音乐娱乐资源。这样,在网络技术的主导之下,此前由各种人群模糊合和而成的大众化音乐受众群体,日益分裂成为若干小众化受众群体。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进步,这种“受众分层分化”的倾向变得日益鲜明。

网络时代,音乐文娱市场的上述“分众化”发展倾向,实际代表着具有不同音乐审美观的受众,正在发出对于高度契合自身欣赏个性之音乐作品的强烈呼唤。有鉴于此,当前的音乐创作及表演者,有必要从西方音乐的发展史实中汲取个性化的理念作为自身音乐创作的指导,借此更为密切地拥抱网络文娱市场。通过与网络受众的紧密交流,来了解不同受众群体对于音乐作品的个性化审美期待,以此尽可能精准地把握当前音乐市场“分众化”发展的具体指向和路径。这样,音乐家才能综合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创作技法,采取兼收并蓄、转益多师的开放态度,借助高度彰显艺术个性的音乐创作和表演尽可能精确地契合、匹配不同受众群体对于音乐作品的个性化期待取向。惟其如此,才有望发展出高度适应网络信息时代传播——接受特征的全新音乐创作之路。而这也正是西方音乐史教学对当前音乐创作与表演机制革新所提供的宏观启示所在。

参考文献:

[1]齐江.西方音乐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

[2]梁潇月.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J].当代音乐,2020(1).

作者简介:宋博媛(1978-),女,河北唐山,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音乐治疗。

猜你喜欢

审美启示个性化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同桌宝贝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呼唤雕塑家创作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