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国宝重回绿水青山间

2020-09-21

浙江林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野生植物重点保护种群

浙江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东南动植物宝库”之称。有高等植物55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1400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1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9种,其中百山祖冷杉、普陀鹅耳枥、天目铁木等28种为浙江特有树种。陆生野生动物共689种(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其中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包括梅花鹿、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7种。浙江省开化、泰顺、舟山、长兴、淳安等市(县)分别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的“中国白颈长尾雉之乡”“黄腹角雉之乡”“河麂之乡”“扬子鳄之乡”“红嘴相思鸟之乡”。

浙江林业坚定走好“两山”之路,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八八战略”以来,通过“绿色浙江”“生态浙江”“两美浙江”“森林浙江”和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以及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和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等一系列相关保护行动的实施,使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得到扩大,物种濒危程度得到了有效缓解。

珍稀动物 宝贝回家

浙江省于2008年从陕西省引进5对10只朱鹮,落户德清县下渚湖,通过人工繁育,目前德清朱鹮种群491只(人工圈养332只、野外159只);2007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长兴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通过自然繁育超7000条,野外种群数达960条;2014年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从河南等地引进华南虎6只,实施种群人工繁育,已成功繁育成活华南虎9只;建立獐种源人工繁育基地,实施了獐的野化放归,目前人工繁育獐放归220只;自2013年开始在象山韭山列岛、舟山五峙山列岛实施“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种群招引与恢复项目”,2020年成功招引中华凤头燕鸥88只,繁殖雏鸟19巢;华南梅花鹿建立圈养种群人工繁育基地,目前共有华南梅花鹿61只,已开展2次野外放归,共16只;义乌小鲵调查发现栖息地14处,并进行仿生态人工养殖,繁育出了适合野外生存的义乌小鲵,在义乌、浦江野外放归共1020余尾;自2017年以来,浙江自然博物院科研团队对安吉小鲵主要栖息地和产卵场所进行调查和研究,利用野外发现的卵胶囊,繁育出安吉小鲵幼体,野外放归400多尾;镇海棘螈人工扩繁技术获得了初步突破,2020年成功野外放归了510尾个体;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稳定的黄腹角雉人工种群,并已经成功实施了利用笼养黄腹角雉種群向野外的再补充和再引入实验;海南鳽2020年开展全面系统野外调查,共记录到繁殖巢120个,目前已繁育幼鸟119只。

濒危植物 落地繁花

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百山祖冷杉保护研究,新建育苗大棚2处,培育嫁接幼苗4000多株。开展人工辅助促进天然更新,原生境现保存240多株幼苗。开展种群生态学、幼苗更新动态跟踪、根际微生物、遗传多样性谱系、生殖生物学、胚培养、试管嫁接等多项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国际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各受理1项;普陀山已营建普陀鹅耳枥回归种群数量达1400株,逐步建立以老母株为中心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野外回归种群,初步缓解了普陀鹅耳枥濒危状态;天台鹅耳枥,已建立种质圃20亩,苗木培育1.8万余株,建立就地和迁地回归示范点4个,迁地回归示范点7个;景宁木兰完成野外回归试验,在景宁木兰模式标本地,回归种植景宁木兰510株;浙江大学通过浙江雪胆块茎和种子繁殖,各得到200多株浙江雪胆的幼苗,现正在育苗温室培养;伯乐树建立了2个培育研究基地和1个原地迁入点,繁育幼苗500多株;通过调查监测到伯乐树196株,其中最大株胸径28厘米,树高16米。天目铁木共繁育苗木1000余株,在海南、湖北、山东等8个潜在适生地开展迁地保护试验研究。天目铁木、百山祖冷杉等品种在北京世园会展出,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建立了杭州植物园、省林科院、丽水植物园3个集中迁地保护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物种50个以上。

猜你喜欢

野生植物重点保护种群
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公布
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公布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中的“率”和“速率”
重点保护
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漫画与幽默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
完形填空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