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汇川区新田滑坡成因机理分析*
2020-09-21高福兴赵振远羊永夫
解 超,高福兴,赵振远,羊永夫
(贵州有色地质工程勘察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2)
新田滑坡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新华村庙岗组,属于降雨诱发型推移式滑坡。该滑坡经多次降雨后,出现蠕滑迹象,后缘形成多条延伸长度为10~30m的张拉裂缝,滑坡中前部出现鼓胀,严重威胁滑坡区内15户共74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约449.7万元。文中通过分析滑坡区内的地质环境条件、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利用GeoStudio软件,对滑坡渗流场-应力场进行耦合分析研究,对贵州同类型降雨诱发型滑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研究区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处于黔北山原向黔中丘原过渡地带,区内海拔高程为590~700m,相对高程为110m,整体属于侵蚀中低山河谷地貌。滑坡区域为斜坡带,滑坡区西南高、东北低,坡面呈阶梯状,以陡坎、斜坡及冲沟微地貌为主。滑坡区植被分布不均衡,主要为耕地。
根据钻探并结合现场地表调查,斜坡表面覆盖为第四系(Qel+dl)残坡积物,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其岩性主要为紫红色黏土岩夹细粒石英砂岩。岩芯多呈短柱状、碎块状,少许呈长柱状,强风化层较厚。
工作区位于羌塘-扬子-华南板块(一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二级构造单元)、上扬子地块(三级构造单元)、黔北隆起区(四级构造单元)、毕节弧形褶皱带内(五级构造单元),位于长岗向斜核部。勘查区受区域构造影响,地层产状略有变化,总体上岩体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100°∠12°,场区岩层节理裂隙较发育。
2 滑坡基本特征
2.1 滑坡形态及规模
新田滑坡斜坡坡度为10~15°,主滑方向为55°。滑坡体长230m,前缘宽190m,中部宽186m,后缘宽140m,平面形态呈半圆状,面积为3.6×104m2。前缘高程为609m,后缘高程为700m,纵向上呈“后缓-前陡”的地形,滑坡中部660~670m高程处,为滑坡强变形区。滑体厚度在前部最深,为8~11m;后部厚度为6~7m;中部较薄,为5~7m。滑体平均厚度为7.3m,滑坡整体体积约28.8×104m3,属于中型滑坡[1]。
经钻探揭露,滑坡体物质组成主要为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粉质黏土:黄褐色,碎石、角砾含量为10%~20%,粒径为0.2~5.0cm,厚2.6~3.0m;松散多孔的特征使其具备良好的透水性,大气降水赋存堆积体中大大增加了坡体的自重。
滑带第四系含碎石粉质黏土与下伏基岩接触带,厚度在0.2~0.5m不等。钻孔揭露滑面沿12~15°基岩层面延伸,局部钻孔取得滑带物质为暗红色软塑状粉质黏土。
滑床为基岩,岩性为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J1-2z)黏土岩、石英砂岩互层,属软硬互层岩组。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渗透性较弱,为相对不透水层。受构造影响,岩层产状在纵向上有变化,呈上陡下缓。
2.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滑坡自2008年7月发生险情后,随着降雨的不断影响,目前已造成滑坡中部建筑物出现明显的变形,地面形成鼓胀(鼓胀高度约0.3m)裂缝,坡体上出现较多裂缝。根据现场调查,共发现坡体上裂缝11条,随着汛期雨水不断下渗,坡体稳定性下降,造成坡体上裂缝不断发育,原有裂缝不断延长,深度不断加深,裂缝数量不断发育,变形特征明显。滑坡前部鼓胀变形示意图如图1所示,各裂缝特征如表1所示。
图1 滑坡前部鼓胀变形
3 滑坡渗流场有限元数值模拟
采用GeoStudio中SEEP模块对滑坡渗流场进行有限元的数值计算,可以了解滑坡孔隙水压力的瞬态变化规律及分布情况。通过观察各时刻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分析渗流场的变化情况,研究滑坡渗流场的动态变化规律[2]。
表1 坡体裂缝特征描述
3.1 模型建立
选取新田滑坡主滑方向的典型工程地质剖面,建立模型如图2所示。滑坡模型横宽340m,高90m;模型网格划分采用四边形和三角形单元,共计划分为5013个节点、4887个单元。各介质采取用的土水特征曲线如图3~图5所示。综合现场直接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资料,获得滑坡各类岩土体力学参数如表2所示。
图2 计算模型(单位:m)
图3 滑坡体水土特征曲线
图4 滑坡体水土特征曲线
图5 滑坡体水土特征曲线
表2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表
(1)计算步骤及边界条件。计算采用SEEP/W模块进行不同时刻的降雨渗流模拟,然后将计算得到的滑坡体内各点孔隙水压力导入SIGMA/W模块中,进行应力场分析。计算分析中的模型边界条件:在SEEP/W模块中设置斜坡表面为降雨入渗边界,两边为固定水头边界,底部为不排水零流量边界。
(2)计算方案。根据调查,滑坡体出现最大一次变形为2016年汛期,根据当地降雨量统计,采用5d强降雨、降雨强度为25mm/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3.2 降雨入渗过程
根据SEEP/W模拟5d的降雨过程,可将新田滑坡成因机理分为雨水垂直入渗阶段、雨水向坡脚渗透阶段和渗流通道形成阶段三个阶段。
(1)雨水垂直入渗阶段(1~2d)。从降雨第一天到第二天孔隙水压力与水流矢量图来看,1~2d内,降雨形成的地表水主要以垂直向下的入渗为主,并没有形成向坡脚的渗流通道。雨水下渗速度也相对较小,滑体内并未出现饱和区。此阶段雨水对滑坡体主要起到了增加容重的作用。第二天孔隙水压力云图与水流矢量图如图6所示。
图6 第二天孔隙水压力云图与水流矢量图(单位:m)
(2)雨水向坡脚渗透阶段(3~4d)。从降雨第三天到第四天孔隙水压力与水流矢量图来看,随着雨水持续渗入,滑体内出现饱和区,并不断向下扩展。第四天,滑体后部土体饱和深度为2m左右。从水流方向可以看出,地表水存在垂直入渗和向坡脚渗流两种运动方式,雨水在滑体中开始沿基覆界面向坡脚方向渗流,但未形成贯通。此阶段主要为雨水加载和渗透动水压力对滑坡体的作用。第四天孔隙水压力云图与水流矢量图如图7所示。
图7 第四天孔隙水压力云图与水流矢量图(单位:m)
(3)渗流通道形成阶段(4~5d)。从降雨第四天到第五天孔隙水压力与水流矢量图来看,滑体后部已经完全饱和,滑面处渗流通道已经贯通,水流以向坡脚渗流为主,坡脚处滑带土已完全饱和,下部滑带处的地下水对滑体产生向上浮托力,阻滑段的抗阻能力随之减弱。此阶段主要为雨水的扬压力和渗透动水压力共同对滑坡体作用。第五天孔隙水压力云图与水流矢量图如图8所示。
图8 第五天孔隙水压力云图与水流矢量图(单位:m)
4 滑坡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有限元数值模拟
由于持续降雨会引起坡体内应力场和应变场发生改变,因此在计算模型中需要考虑持续强降雨下滑坡的应力和应变的变化。采用SIGMA/W模块在天然状态下计算模型的应力场基础上,再与SEEP/W模块中的降雨渗流计算结果进行耦合计算。
4.1 数值模拟计算方案
将计算模型中各点的孔隙水压力结果中导入SIGMA模块中进行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计算[3]。
(1)最小主应力变化。降雨前后滑坡最小主应力云图如图9、图10所示。由图可以看出,降雨前滑带中后部处最小主应力为-150~-100kPa,滑带中部为-50kPa;降雨后滑带中后部小主应力增加至-100~-50kPa,滑带中部处为0kPa。可见,降雨导致滑带处最小主应力增大,滑体局部出现拉应力。
图9 降雨前滑坡最小主应力云图(单位:m)
图10 降雨后滑坡最小主应力云图(单位:m)
(2)最大剪应力变化。降雨前后滑坡最大剪应力云图如图11、图12所示。由图11和图12可以看出,斜坡整体剪应力基本与斜坡面平行向坡内递增分布。降雨前坡脚滑带处为0kPa,中部滑带出剪应力值为100kPa;降雨后坡脚滑带处增大为100kPa,中部滑带出剪应力值增大为200kPa。可见,降雨导致斜坡剪应力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
图11 降雨前滑坡最大剪应力云图(单位:m)
图12 降雨后滑坡最大剪应力云图(单位:m)
(3)X、Y方向位移变化。降雨前后滑坡X方向位移图如图13、图14所示,降雨前后滑坡Y方向位移图如图15、图16所示。从图13、图14可以看出,降雨前斜坡X方向上的位移不明显,主要集中在斜坡坡度较陡处,其位移量为0.005m;经过5d的降雨,斜坡X方向上的位移整体均有所增大,其中滑坡后部和中前部最为明显,最大位移量达0.035m,这与现场调查后部拉裂缝和前缘隆起位置相符。从图15、图16分析可知,降雨前滑坡Y方向无明显位移;降雨5d后,斜坡前部有明显正位移,其值为0.025m,是滑坡前部阻滑段在降雨后形成鼓胀变形产生的。
图13 降雨前滑坡X方向位移图(单位:m)
图14 降雨后滑坡X方向位移图(单位:m)
图15 降雨前滑坡Y方向位移图(单位:m)
图16 降雨后滑坡Y方向位移图(单位:m)
(4)最大剪应变变化。降雨前后滑坡最大剪应变云图如图17、图18所示。从图17、图18可以看出,降雨前整个滑坡无明显的剪应变集中区域;经过5d降雨后,最大剪应变已从滑坡后部沿基覆界面贯通到坡脚,滑坡已处于不稳定状态[4]。
图17 降雨前滑坡最大剪应变云图(单位:m)
图18 降雨后滑坡最大剪应变云图(单位:m)
5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新田滑坡降雨渗流-应力耦合数值模拟,对新田滑坡的成因机理有如下认识:
(1)自然条件下,由于坡面坡度相对较缓,为12~15°,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2)在新田村村民对斜坡整体坡形进行局部改造后,斜坡应力场发生轻微改变,在坡面陡低地方出现了应力集中带,斜坡依然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3)在极端降雨条件下,由于滑体滑床双层结构的存在,雨水在滑带处出现暂态饱和区,之后顺坡向下渗透,形成从坡顶向坡脚渗透的动水压力。在连续降雨3d后,滑带后部处出现饱和区,之后雨水沿滑带顺坡向下渗流,形成从滑坡后缘向坡脚渗透的动水压力。随着降雨的持续,中后部的滑体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滑体在动水压力、雨水加载和强度软化的共同作用下,滑面的剪应变量逐步增大,并且从上向下扩展,最终贯通。因此,滑坡首先在后部失稳启动,推挤前部阻滑区。这与野外调查滑坡后部存在多条张拉裂缝、前缘出现鼓胀裂缝相符。
综上分析,降雨是滑坡失稳的主要因素,滑动破坏基本模式为推移式滑坡。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基本相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