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袋形缝合术在低位肛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9-21刘国红张检平王添花

医疗装备 2020年15期
关键词:肛瘘低位瘢痕

刘国红,张检平,王添花

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医院 (江西景德镇 333000)

肛瘘患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手术是唯一的根治方式[1]。肛瘘切开术是治疗低位肛瘘患者的常用术式,但因肛门直肠部位与解剖结构特殊,加之每日排便的特殊生理,所以切口以旷置为主,而切口旷置会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出血、感染风险,甚至诱发肛门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2]。肛瘘切除后实施袋形缝合术,可减小创面面积,缩短愈合时间,利于患者恢复。本研究探讨袋形缝合术在低位肛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70例低位肛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5例。试验组男29例,女6例;年龄23~64岁,平均(44.65±3.65)岁;病程7个月至5年,平均(16.67±2.18)个月。对照组男26例,女9例;年龄21~65岁,平均(43.96±3.52)岁;病程9个月至5年,平均(16.75±2.2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患者均符合《中医肛肠科常见病治疗指南》[3]中低位肛瘘的诊断标准,且均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手术由同一组医师操作,术前清洁灌肠,患者取侧卧位,在手术视野行常规消毒后,采用20 ml 1%利多卡因(上海浦津林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244)行肛周局部浸润麻醉。

对照组行常规肛瘘切开术:经肛瘘外口注入3%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是否有液体经肛门流出,结合探针、指检等方式明确瘘管内口位置与走行;经肛瘘外口探入球头探针,从内口探出,沿探针切开瘘管皮肤,直至管壁纤维化;用刮匙彻底清除管道内腐烂坏死的肉芽组织,然后清除内口,适当延长切口,并将两侧创面修剪成梭形,以利于引流。

试验组联合袋形缝合术:适当切开纤维化管壁,游离切口两侧皮下组织,以4-0可吸收缝线由内口黏膜向外连续缝合切口两侧黏膜和皮肤内翻与其基底,保持两针间距约为0.5 cm,且确保黏膜、皮肤覆盖切口,中间留有暴露组织,促进引流。

两组术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并经皮下注射0.2%亚甲蓝止痛,排便后用中药熏洗,术后2 d 内控制排便。

1.3 临床评价

(1)临床疗效:痊愈,6个月内无复发,症状及体征消失,切口完全愈合,无流脓、肿痛;未愈,瘘管有分泌物溢出,仍肿痛,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或创面未愈合,6个月内复发。(2)手术指标:切口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切开后面积、术后愈合瘢痕面积。(3)术后24 h 的疼痛程度:无痛,为Ⅰ度;活动时轻微疼痛,可忍受,安静时无痛,为Ⅱ度;安静时轻微疼痛,活动时加剧,无法忍受,需使用镇痛药物,为Ⅲ度;安静时疼痛强烈,无法忍受,严重影响睡眠,需使用镇痛药物,为Ⅳ度。(4)术后24 h 的出血程度:无出血,为Ⅰ度;排便时无滴血,创面少量渗血,为Ⅱ度;排便时滴血,创面渗血较多,为Ⅲ度;术后大出血,或排便时出血程度较严重,为Ⅳ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痊愈率为100.00%(35/35),对照组痊愈率为97.14%(3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2.2 手术相关指标

试验组切开后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愈合瘢痕面积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术后愈合瘢痕面积(mm2)对照组 35 13.34±4.54 48.05±8.65 1 173.65±477.96 730.21±243.65试验组 35 10.75±3.16 39.05±8.72 1 028.67±468.58 440.78±209.68 t 2.770 4.335 1.281 5.327 0.007 0.000 0.204 0.000 P组别 例数 切口愈合时间(d)手术时间(min)切开后面积(mm2)

2.3 疼痛程度和出血程度

试验组术后出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和出血程度比较(例)

3 讨论

低位肛瘘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肛瘘内口与上皮化的瘘管,最大限度地减少括约肌损伤。肛瘘切除术为常用的治疗方式,目的在于切除或敞开括约肌内脓腔、引流瘘管分支、开放管道、减少括约肌损伤、避免术后排便失禁,但因该术式创面较大且切口开放,会延长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且术后愈合瘢痕面积较大,所以可能诱发肛门畸形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切口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愈合瘢痕面积小于对照组,术后出血程度轻于对照组,提示袋形缝合术应用于低位肛瘘患者中,具有创伤小、创面愈合快、术后愈合瘢痕面积小等优点。袋形缝合术可减小手术创面面积,减少创面非上皮化组织,缩小暴露创面并使其变浅,减小术后愈合瘢痕面积;缝合后基底面相对平整且内翻形成斜坡,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修复,且中间留有暴露创面,确保引流通畅,降低切口感染风险;将内口两侧黏膜内翻,并与其基底缝合,促使创面小血管闭合,减少出血量。肛门部位存在丰富的神经末梢,对疼痛刺激相对敏感,肛瘘切除术后短时间内便会因充血和渗出物诱发局部组织肿胀,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导致患者发生疼痛[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痊愈率、切开后面积、术后疼痛程度比较无差异,提示联合袋形缝合术不会增加术后疼痛程度。袋形缝合术前游离切口两侧部分组织,破坏神经末梢,可减小缝合后张力;缝合创缘与括约肌时,仅缝合固定括约肌浅层,可防止缝合过紧而加大张力;袋形缝合能缩小切口,并减少创面非上皮化组织,减小创面受刺激面积,避免加重术后疼痛[5]。

综上所述,袋形缝合术应用于低位肛瘘患者中,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出血量,加快创面愈合,减小术后愈合瘢痕面积。

[参考文献]

[1] 袁和学,潘春来,刘宗剑,等.两种保留括约肌术式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9,35(18):2937-2941.

[2] 杨建华,王晓鹏,张一辉,等.黏膜下移袋形缝合术治疗低位肛瘘[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9,25(2):154-157.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0.

[4] 杜培欣,梅祖兵,杨巍.红光治疗联合红油膏换药在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的疗效评价[J].东南国防医药,2019,21(1):26-29.

[5] 陈富军,昝朝元,原相军,等.切除袋形缝合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8,24(1):86-89.

猜你喜欢

肛瘘低位瘢痕
手指瘢痕挛缩治疗的再认识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预计2020年油价将低位震荡
枣树低位截干萌枝嫁接新技术
上半年磷复肥市场低位运行
利好不足下半年尿素市场仍将低位震荡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