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势地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0-09-21胡思琪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7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优势区域

□ 胡思琪 倪 毅

2019年12月,《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稳中向好的大形势下,出现区域经济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突出、东北西北等部分区域面临较大困难等新问题,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域自身禀赋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产则产,宜创则创,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地区转移。本文基于优势地区的定义和内涵,研究以优化浙江省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有序集聚和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现状开发质量效率等维度,分别从县市发展和重点平台开发建设两个层面建立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评价的依据。

| 优势地区的概念

根据总书记重要精神,本研究的优势地区是指生态环境具有一定承载能力,区位、人口、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发展潜力,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具有较高开发效率的空间行政单元或发展集中区域。具有“市场、相对、区域”三层属性。一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市场属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要素实现自由流动,产业和人口会向经济产出量大、资源配置效率高的优势地区集中,这个也符合高质量发展阶段,由量向质提升的发展需求。二是比较优势的相对属性,何为“优势”,是与发展相对滞后相比的比较优势。对于东北、西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具有比较优势;对于省内的衢州、丽水大花园核心区,环杭州湾经济区具有比较优势。三是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区域属性。所谓“地区”,分为县市域行政区划和产业园区重点平台两个层面,分别评价某一区域的优势度。

|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优势地区与优势度总体研究现状

国内外区域经济领域对于优势地区与优势度等方面的研究已有较成熟的分析框架。国外研究更加关注大城市、都市区层面的整体竞争力研究;国内研究更聚焦于县域经济层面的资源优势研究。从概念看,国内研究更倾向于将优势地区当作拥有综合资源优势的地区,由自然资源分布、劳动力聚集、产业聚集和交通等条件共同决定,通常用优势度进行表征。优势度原指植物群落内某植物种群所处优势或劣势状态的测定度,现依据资源禀赋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延伸到区域经济领域。优势度既包括以独特自然资源为代表的绝对优势,也包括以产业资源为代表的相对优势,它不是单纯资源“数量”或者“质量”的加总,而是横向比较形成的序列值。

(二)优势地区主要评价指标

一是产业资源优势指标。区域经济研究中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通用性指标主要为区位商,即一个地区某产业发展水平与专业化程度相对于所在国家的平均水平的比值,数值越大代表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水平越高,发展优势越明显。产业资源优势评价还可以根据劳动力吸纳指数、社会需求满足指数等外部性指标进行分析,结合产业自身特征进行针对性分析,例如生态导向的农业产业优势指标主要包括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创新导向的科技产业优势指标主要包括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高技术产品产值比重、R&D投入占增加值比率等。

二是交通资源优势指标。主要包括反映区域通达性的交通网络密度、反映区域辐射性的交通干线等级、反映区域邻近度的与各中心城市实际距离等重要指标。其中交通网络密度指标又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等四类子维度;交通干线等级指标又包括铁路干线、公路干线、港口和机场四类子维度。

三是生态资源优势指标。主要包括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具体是将当下的耕地生产潜力与理论最高耕地潜力相比,比值越大,区域优势越大;土地利用优势度,具体是将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与土地资源利用的成本相比,比值越大,区域优势越大。此外,从自然资源利用角度还可以考虑土地资源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指标的作用。

| 优势地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评价原则

全面性与针对性。优势地区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既要覆盖全省各个县市和各地平台,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基础,又要通过重点指标的比较,着重反映每个评价区域在创新能级、对外开放、基础配套、开发效率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状况,确保评价指标既能反映总体情况,又能突出个性特征。

可行性与创新性。指标的选取和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要考虑数据来源的可获取性、准确性和稳定性,确保评价可操作。另一方面,为了体现空间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在指标选取过程中,设置部分符合未来发展需求和趋势的特色指标类型,有利于体现优势地区对要素的高效开发利用。

绝对性与相对性。评价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能够体现评价对象在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还要强调指标之间可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性,选择可度量、可比较,能够反映要素流动状态和潜力的指标,确保从不同时间和不同范围的角度,发展相互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变动情况。

表1 县市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单元

以浙江省为评价范围,具体评价单元包括两个层级。首先是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设区市以市区作为一个整体评价单元,最终全省总计有64个评价单元,包括11个设区市的市区和53个县或县级市。第二个层级是以全省开发区(园区)为评价对象,结合全省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大约控制在150个以内。

(三)县市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

优势地区的评价选取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是否适宜人口、产业等要素的集聚;二是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否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三是现状开发水平是否集约高效可持续。综合以上考虑,并参考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初步选取优势地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大类15个指标(表1)。评价方法包括单因素评价和综合评价。其中,单因素评价通过确定每个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获取每个因素评价值;综合评价通过15项指标标准化、归并、赋权重、综合计算并分级。

[综合评价结果]=K1×[承载能力]+K2×[]发展潜力 +K3×[开发效率]

(四)重要平台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分级分类的方式,从综合规模、发展质效、产业结构、创新发展、生态绿色、营商环境6个维度设置一级指标,根据数据可得性、代表性,选取20个二级指标。按照平台战略定位、主体功能、产业导向的不同,可分为以大湾区新区等为主体的产城融合类、以科创走廊、高新区等为主体的重大创新类、以自贸区、经开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为主体的重大开放类、以大花园核心区重大平台和旅游度假区等为主体的绿色生态类四大类,对标《浙江省高能级战略平台创建导则(试行)》分别设置不同的阈值(表2)。把指标阈值作为比较优势的门槛,通过单个指标与阈值的差值获取单因素评价的结果,正数表示该指标具有比较优势,负数表示发展比较滞后。

表2 重要平台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

| 浙江省县市优势地区评价实证研究

按照县市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先将三大类15项指标通过MAXMIN标准化方法把单因素评价结果标准化,按照算术平均的方法,分别测算出三大类指标得分。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法,设定三大类指标权重分别为0.2、0.5和0.3,得到综合评价计算公式:

[综合评价结果]=0.2×[承载能力]+0.5×[发展潜力]+0.3×[开发效率]

图1 浙江省县市优势地区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得分和排名情况,按照得分比平均值高2个标准差、高1个标准差、等于平均值、低1个标准差、低2个标准差对评价结果划分等级,将县市分为优势最高、优势较高、优势略高、优势一般、优势略低五类。

| 评价结果应用及相关建议

(一)实施动态监测和调控机制

根据动态调整原则,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系统,围绕科学规范开发国土空间的目标,构建各县市和平台优势度动态监测和调整机制,对开发效率等情况不理想的地区,及时进行预警和优势度的动态下调。

(二)推动土地资源向优势地区倾斜

积极推进国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试点,全省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优势度较高地区和平台,加快实施以农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为重点的造地保障工程,保障耕地自身占补平衡,省内以及跨省统筹的补充耕地重点保障城市化地区的耕地占补平衡。

(三)优化优势地区的人口流入政策

完善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的人口准入制度,全面放开300万人以下城市的落户政策,打破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壁垒。加快推进人口本地化,鼓励将常住外来人口纳入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根据外来人口对当地的贡献提供与本地人口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表3 优势地区综合评价结果

(四)实施创新为主导的产业政策

在充分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地区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控制好能耗标准和环境标准,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现代金融、高新技术服务业、文化与旅游等产业,建立完善落后生产能力的市场退出和转移机制,有效提升核心城市能级。

(五)提升优势质效考核力度

可考虑进一步整合现有对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办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强化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自主创新、公共服务等的评价,引导其成为我省未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战场。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优势区域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分割区域
矮的优势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画与话
区域发展篇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