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趣读
2020-09-21
中华民居 2020年4期
“偷梁换柱”竟是古建营造专业术语?
说到“偷梁换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是“三十六计”之一,常用来形容一些人暗地里偷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调包”。但鲜有人知,“偷梁换柱”是古建营造行业的一个专业术语。
在古建营造专业领域里,“偷梁换柱”指的是古代匠人在对建筑进行大修时,在不改变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更换大梁或柱子的一种施工方法。以更换柱子为例,具体说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牮杆支住顶部与柱子有连接的各种构件,以减轻柱子的荷载,再在柱子周围挖槽,取出柱基石,然后撤除残柱,再将新柱子安上;另一种是不移动柱础石,只用牮杆将柱头周围的构件抬起,以减小柱子底部的压力,露出管脚榫,直接撤除残柱,再换上新柱。更换大梁时,也常采取类似的方法。
研究者认为,“偷梁换柱”一词应该诞生于古建营造行业发展初期,可能来自工匠修缮时的一句玩笑话。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它被约定俗成为一个专业术语。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愈来愈多堪称“鬼斧神工”的古建筑,其柱子与梁枋构件连接的榫卯构造得十分精密而巧妙,将所有建筑结构连成了一体。在这种情况下,牵一发则必动全身,“偷梁换柱”的修缮方法往往就无用武之地了。“偷梁换柱”这一专业术语的使用频次也就明显下降。于是,大多数普通人只知其“调包”这层意思了。
『偷梁换柱﹄指的是古代匠人在对建筑进行大修时,在不改变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更换大梁或柱子的一种施工方法。
梁柱式结构是我国古代木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