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与营造的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
——基于江苏省20所本科高校的调查分析
2020-09-18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在高校校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落脚点是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即校园中 “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性与价值属性的公共空间”[2]。此类公共空间广泛存在于各级各类高校校园中,具有突出的教育性、政治性、公共性,对大学生具有直接的教化作用、规训作用、服务作用。
现有研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功能和作用,阐释了校园公共空间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价值和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地位方面,相关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功能,[3]校内实体空间包括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运动场等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五种具体空间,[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创设凝聚着生活空间、文化空间与教育空间,建构着一种主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效应场。[5]在发挥校园公共空间的作用方面,有学者认为,要借鉴传统书院的教育空间营造方式及景园艺术手法创造教育意境。[6]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路径方面,有研究指出,公共空间设计应注意其价值取向并需对公共空间及其作用进行价值引导,[7]学校要注重公共空间的创设和公共活动的开展,[8]必须以现实生活空间为中心、以深化空间认知为重点进而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优化整合,[9]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公共空间扮演好理论 “展示者”、问题“阐释者”和教育 “启发者”的现代交往角色。[10]
然而,上述研究并没有专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建设、营造、育人成效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缺少富有说服力的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基于此,本文对江苏省20所本科高校①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建设、营造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以期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育人成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现实参考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方法
空间的建设原理、营造理论、育人规律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基本理论框架,因而,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检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建设状态、营造状况、育人成效情况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架构。本文的具体论析脉络亦是探讨不同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建设实践、营造实践、育人成效三条主线。
本文旨在通过对江苏省20所本科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调查,以量化的方式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现状及问题,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为改进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与营造工作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出对策建议。
本次问卷调查指涉的是物理性、实体性的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不包括虚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本次调查对江苏省不同办学层次、不同办学类型高校进行了区分和选择。
根据研究目的,此次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围绕四个方面:一是调查江苏省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数量、规模、功能、主要形式等;二是调查江苏省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营造情况,包括空间吸引力、实践活动、满意度等;三是调查江苏省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育人成效;四是调查学生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与营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经过专家咨询、学生访谈、前期试测等环节后,多次修改调整成为一份较为成熟的调查问卷。在调查过程中,对受访者提交问卷进行连续性动态分析发现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对调查测量当前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现状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本次调查主要运用网络调查方式,在问卷星平台发放、填写、回收问卷。调查对象是在所选择的20所本科高校的本科生目标人群中随机选择2100人参与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34份。调查兼顾了受访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所处校区等情况 (见表1)。
调查结束后,采用SPSS22.0对所有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过程中,使用克隆巴赫系数 (Cronbach Alpha)作为参考以衡量调查数据的信度,分析得出该度量表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为 0.78,大于 0.7。因此,量表内部数据一致性较好,可信度较高。
二、结果分析
为深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与营造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本文运用频数分析、群体分层分析以及Kruskal Wallis检验等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探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基本现状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总体上呈现出高度趋同化的特点,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形式相近、内容雷同、缺少特色。对 “本校有哪些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问题的回答表明,横幅、灯箱、标语类的空间在当前高校校园中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高校主要依赖这些空间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手段呈现单一化、雷同化、浅陋化的特点。频数分析的结果也显示,选择花园、广场、纪念场所、亭台楼阁、景观小品及其他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比例均低于50%,体现了当前高校校园中平面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居多、立体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偏少的现状。
表1 受访者构成情况
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利用率等指标体现了大学生对空间的参与度、认同度、接纳度,而调查显示,表示 “经常”使用本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受访者仅占22.96%,只有一半左右的受访者认为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利用率 “很高”或 “较高”,足以说明当前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空间利用率偏低有诸多影响因素,其中,对空间的满意度及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性偏低都是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对本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整体状况持满意态度的仅占26.35%,这一结果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工作的重要参考。
(二)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统计结果频数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基本状况较好,空间建设和营造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现状进行多角度的频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工作的一些突出问题。
1.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情况分析
数量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状况的重要指标,体现了学校对空间建设的重视程度、投入程度和利用程度。对于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数量问题,只有54%的受访者认为很多或较多,占比偏低。对于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规模问题,54%的受访者认为很大或较大,占比亦偏低。从比例上看,对数量和规模回答的倾向度较为相似 (见图1)。同时,结合 “是否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否需要加大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建设力度”问题的回答情况,足以说明当前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状况不能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大学生群体的主观需求。
图1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数量与规模情况统计结果
图2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营造情况统计结果
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空间建设的主要关注点,而对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应注重哪个方面”问题的回答,排在前三位的是服务性、教育性、功能多样性,这体现了寓教于生活、寓教于乐的教育要求,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主要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指向。空间建设地点是影响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对于 “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最好建在哪些地方”问题的回答,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教学区、公寓社区、校园主干道附近,说明这些区域是大学生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空间,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选址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2.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营造情况分析
空间营造的目的是增强空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空间的育人价值。提升空间吸引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营造的重要任务,也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运用不同的营造手段和方法有效提升空间吸引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话题。
不同的空间形式具有不同的吸引力,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有所差异。在 “最有吸引力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形式”选择中,选择 “纪念场所”的受访者最多 (见图2)。纪念场所是集功能、属性、内容、形式、场所条件等空间要素为一体并专门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空间,具有强烈的教育性、主题性、体验性特点,因而容易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与欢迎,这一结果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生对纪念场所等专门性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需求的程度。对 “最有教育效果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形式”问题的回答情况也验证了这一分析。对于 “学校应通过哪些方式提高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吸引力”问题,超过半数受访者选择的依次是改进空间建设和营造的内容、建立学生参与空间的激励机制、创新空间的外部形式、开展相关的学习教育活动。从结果看,这既包括了内容与形式问题,也包括了实践和工作机制问题,说明这四个方面是提高空间吸引力的主要维度。
不同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会取得不同的教育效果。对于 “发挥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功能和作用的最好时机”问题的看法,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 “学校大型活动或集会时”“节庆纪念日”“专题性教育活动期间”“新生报到或开学时”。这体现了集中教育对学生的有力影响和重要作用,为学校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重要启发。
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中的教育活动能够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价值传导,有力促进受教育者的交往实践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中的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性问题,只有27.24%的受访者认为 “很相关”,比例偏低,说明校园公共空间中专门的、专题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较少。对于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建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强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强化教育活动的体验性”“提高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环境和条件的公共性及便利性”,其中,对“趣味性”和 “体验性”建议的占比情况说明了大学生群体教育心理的特殊性及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形式的特殊性,为我们改进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营造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3.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育人成效分析
提高育人成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与营造活动的实践目标。个体对空间的教育感受体现了空间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和实效,不同形式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成效是不同的,因此对空间育人成效的感受和评价是有重要差异的 (见表2)。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当前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教育作用、教育感受、满意度的高评率较低,一般性评价占多数。这说明当前高校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作为育人空间和育人主体的实际成效是不容乐观的,学校应当反思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与营造工作的理念、思路、机制,深入研究并创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进行立德树人的有效做法。
(三)学生群体分层分析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空间的形式、类型、选址等因素对大学生个体感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了“最有教育效果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形式”“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形式”等七个问题来研究个体差异与问题结果选择的关联性,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性别对 “对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满意度”“学校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吸引力”等问题有显著影响 (P<0.05),不同年级对 “是否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最有教育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形式”等问题有显著影响 (P<0.05),不同专业对 “对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满意度”“是否需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力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最好建在哪些地方” 等问题有显著影响 (P<0.05), 不同民族、校区对所有问题的回答均没有影响。因此,本文选取性别、年级、专业三个变量进行分层分析。
1.不同性别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认知的差异
性别差异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形式的感知和理解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对当前在校生性别比例发生重大变化的高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对 “学校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吸引力”问题的回答中,男女生在 “创新空间的外在形式”“开展相关的学习教育活动”“建立学生参与机制”“建立学生考评机制”选项上有明显差异 (P<0.05),说明男女生对空间形式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女生更倾向于丰富多彩的外在形式和生动多样的校园活动。
表2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育人成效统计结果
运用Kruskal Wallis检验,不同性别的学生对 “最有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形式”的认识趋于一致,没有显著差异 (P=0.58)。在“最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形式”认知方面,男生对 “横幅、灯箱、标语”空间形式的认同比例略高于女生,而女生对“花园、纪念场所、亭台楼阁、景观小品”等空间形式的认同度则明显高于男生。
性别差异形成的结果差异,既能反映不同性别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认知状况,也能反映性别占比不同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方面的现状。对 “对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整体状况满意度”问题的回答有显著差异 (P=0.03),男生高度认同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较为认同的比例则明显低于女生,在 “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对本人的教育作用”“对其他同学的教育作用”等问题的回答上,同样呈现出这一特征。
2.不同年级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感知与认同方面的差异
年级差异对于分层、分类、分主题的群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回答情况看,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在 “是否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P=0.04),三、四年级学生认为 “需要”的比例明显低于一、二年级学生,认为 “不需要”的比例明显高于一、二年级学生,这充分说明不同年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价值性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当前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功能单一、形式简单且陈旧、内容以说教灌输为主,因此社会认知度高、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的高年级学生可能觉得简单枯燥、缺少参与性和吸引力,进而导致认同感降低、否定性评价增多;二是高年级学生因为学业繁重、忙于就业深造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关注度以及空间的价值和功能的认知降低。
因为在校时间不同、认知程度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感受和理解有明显差异。在 “最有教育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形式”问题的回答上,对 “横幅、灯箱、标语”的认同度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对 “花园、广场、纪念场所、景观小品”的认同度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呈总体上升的趋势。横幅、灯箱、标语是一种平面的、静态的宣传形式,而花园、广场、纪念场所、景观小品等都是立体的、生动的空间,具有系统性、实践性、体验性,往往更受认知和理解程度高的学生欢迎。这一结果也客观地反映了口号式宣传形式与生动性教化形式在不同年级学生心目中的认可程度。
时间和地点是影响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和营造工作的重要条件,处理好时空要素对于提升空间建设和营造的实践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 “发挥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功能和作用的最好时机”的选择,四年级学生相对于一、二、三年级学生更多地选择了节庆纪念日、学校大型集会或活动、专题性教育活动期间。对于 “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最好建在哪些地方”的选择,四年级学生相对于一、二、三年级学生更多地倾向于在“学校大门附近”“教学区”“公寓社区”“食堂”等学习和生活必需区域。从大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看,四年级学生相较于其他年级学生,在对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了解程度及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认知、理解、感受等方面更具有深刻性和全面性。
3.不同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状况认知方面的差异
研究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认知差异,既有利于学校总体规划校园公共空间的建设、布局、设计,也有利于不同学院开展富有针对性、特色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统计分析表明,不同专业对 “是否需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力度”有显著影响 (P=0.01),体育专业学生需要度最高(100%),工科、医科、农科、艺术专业学生认为“不需要”的偏多 (比例依次为11.5%、12.6%、18.5%、12.2%)。对 “本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满意度”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文科、理科、工科、艺术、体育、军事专业的学生满意度均超过65%,农科专业学生满意度最低 (51.85%)。同时,经过Kruskal Wallis检验发现,在 “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最好建在哪些地方”看法上,不同专业对 “教室、教学楼等教学区”“校园主干道附近”“校园其他公共区域”有显著影响 (P<0.05),“教室、教学楼等教学区”在每个专业的学生中都具有很高的认同度,体育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在“学校大门附近”和 “校园主干道附近”,医科、农科、体育专业的学生则对 “学生公寓社区”认同度较低。
以上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感受、需求和期待,体现了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加大建设力度方面的认识深度和需要程度,高校应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倾向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在相关专业学生的集中区域建设匹配度高、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在不同空间施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侧重点的教育策略。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较好地发挥了育人空间和育人主体的作用。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和营造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大学生对空间现状持肯定态度,对加强和改进空间建设与营造工作持支持立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高校的空间建设投入相对不足,空间数量、空间规模不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空间规划、布局不够科学合理;学校的空间建设缺少精准性和特色性,建设工作不够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内容制宜;空间的育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空间营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空间吸引力不强,空间的利用率、学生参与度不高;简单的、静态的、单一的空间形式占主流,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空间形式较少;宣传灌输偏多、教化实践活动偏少。学生对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创新空间形式和开展空间实践活动方面。
(二)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结合对受访者关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期望和建议的关键字字频统计分析 (主要集中在实践、活动、趣味性、教育性、服务性、参与、生活性、功能多样、宣传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的参与度达到了96.86%,集中体现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关注度、需求度、期待度。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以受教育者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强化空间建设与营造的个性、精准性、生活性。个性方面,应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教育特色、塑造空间品牌;精准性方面,要根据性别、专业、年级等方面的差异性,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为中心开展校本化、群体化、特色化的营造活动,统筹好校园公共空间的整体规划与局部设计;生活性方面,要面向学生生活、服务学生生活、引领学生生活,以讲故事的手法增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及其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体验性、沉浸感,对校园公共空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和公共化指向的改造,增强空间对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吸引力、引领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成为学生校园精神生活的中心。
2.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建设力度
从开放性题目回答的总体情况看,有25.66%的受访者对加强空间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而有建设性的意见。因此,高校应当结合校区分布、区域功能、学生群体的特点,加强空间规划的科学性、精准性、特色性,突出空间的公共性、服务性、教育性。空间建设经费方面,一方面,党和政府应加大宏观规划、资源投入、考核评价的力度;另一方面,学校应设立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专项工作经费,创新社会投入与融资合作机制,妥善处理教育坚守与商业运作的尺度。空间形式方面,应注重建设立体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尤其是纪念场所、广场等),创新和优化平面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 (尤其是横幅、灯箱、标语)。空间内容方面,要开发空间教育内容资源,挖掘符合本校学生性别比例、学科和专业实际的教育素材。空间建设的组织机制方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设专家委员会制度,促进专家创新与师生参与的有机结合,提升空间建设的组织性、专业性、系统性。
3.强化面向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营造取向
在对开放性题目 “您对改进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建议”的正面回答中,有24.27%的受访者提出了实践及相关问题。因此,学校应当注重促进和引导空间实践。一是围绕实践,坚持实践的观点,围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热点和学生群体的问题及需求,重点提升空间实践的广度、深度、频度;二是鼓励实践,要营造参与式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建立鼓励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实践活动的机制,让学生积极组织、参与、服务实践活动,进而促进学生的主体交往,提升朋辈教育的实效;三是以实践为标准,将空间营造活动是否符合学生思想实际、是否有利于改善学生思想状况、学生是否满意作为考量营造活动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标准,更要将学生是否在实践中深化了认识、升华了思想、改进了行为作为主要标准。
4.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育人功能
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育人属性,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公共空间美化、绿化、亮化的有效机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校园建筑、构造、装饰的有效做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成为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体悟、自我升华的育人主体;二是推进空间功能多样化建设,强化教化功能、规训功能、服务功能的整体性,采取科学表达方法和现代传播手段增强空间功能的综合性、交叉性、互补性,妥善处理好专业宣传、商业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三是完善空间育人功能改进机制,提高空间育人的适切性、针对性、动态性,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使适当的人群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方接受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
注释:
①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所在高校 (20所):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泰州学院,淮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