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级BIM应用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2020-09-18郑伟文
□ 汪 龙 陈 震 郑伟文
1 引言
近年来,BIM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BIM在项目方案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运营维护等工程环节,BIM模型提供了贯穿项目始终的数据库,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并为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与分析提供依据,实现工程项目建设与企业信息管理的高效融合[1]。研究显示,企业BIM应用3~5年的比例最高,达到34.35%;其次是1~2年的企业,占25.24%;已应用5年以上的有近20万;应用少于1年的仅有13.9%,相对较少[2]。因此,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必将为建筑业的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提高带来巨大价值[3]。
然而,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都具有一定风险。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大师马克思·怀德曼的定义,项目风险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给项目目标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通俗而言,就是可能导致项目损失的不确定性[4]。BIM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其在工程项目应用中也必然带来项目风险,为了更好地实现项目级BIM应用,通常需要对BIM应用风险进行风险识别,进而进行项目风险管理。在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开发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2000)中,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识别、定性风险分析、定量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计划和风险监督与控制。在执行中,可简化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制定应对措施和风险监控4个步骤[5]。
本文将运用文献提出的扎根理论方法,对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项目领域的应用进行风险识别,找出可能影响项目BIM应用的风险因素,进而结合文献研究成果,对各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可量化的风险因子,最后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各风险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几个风险因子进行风险管控。
2 工程建设项目BIM应用风险识别
本文将从技术风险、业主方BIM能力风险、过程管理风险、投资收益风险4重风险,浅析工程建设项目BIM应用存在的主要风险[6]。
2.1 技术风险
首先,BIM相对于传统的CAD制图,具有较高的设计效率,可实现二、三维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然而当前BIM技术应用的价值被过分夸大,BIM技术应用会给设计方带来一定的人力和经济成本。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对BIM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
再者,BIM技术应用存在多专业数据整合的技术员难度,在多专业协同时,各专业需要进行信息传递和共享,然而受个体主观感知性的影响,容易出现对信息的误解,因此在数据准确性方面存在风险。同时在模型交付的模式下,模型要保存在电脑上,若存储载体出现异常或崩溃,各专业还需再次整合信息进行模型重建,因此在数据安全性方面存在风险。另外,在多专业协同时,由于各专业使用不同的软件,数据格式不一致,导致模型无法传递到位,各专业往往还需要再次录入数据,项目工作效率难以提升,因此在数据交换环节存在风险。
2.2 业主方BIM能力风险
理想模式下,业主BIM能力具有BIM咨询单位、BIM组织能力、可以校核BIM模型、有协同各专业模块的能力、具备BIM研发能力5个方面。但是,目前业主缺乏对BIM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缺少专业人才等问题,这对BIM的应用推广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现阶段,多数业主的BIM应用采取外聘第三方咨询服务的方式,但第三方的服务主要解决普遍共性问题,针对业主的个性化需求,其在持续改进工作及持续保持业主方立场方面缺乏动力。
2.3 过程管理风险
BIM应用过程管理风险主要有两类:一是对BIM的理解和目标定位风险,二是管理方式转变及工作流程重新整合风险。当前,在推进项目级BIM应用时,过分夸大BIM的应用范围,然而当前技术和标准还难以实现,低估BIM应用风险,目前基于BIM的项目管理新实操性框架仍未形成。同时,在多方协作中,还要求企业能顺应变化,重组业务流程,由于业务积累量少,极易造成工作的混乱和不必要的返工。
2.4 投资收益风险
BIM作为一项新技术,在人才培养、组织结构,硬件配备等方面都需要资金投入,相比较第一次工程行业改革的CAD时期,BIM技术对于硬件设施投入的成本远远大于前者。同时,由于BIM的投资回报周期更长,容易导致投资者缺乏长期稳定投资的信心。
3 风险量化
基于扎根理论对工程项目应用BIM 技术所识别的技术风险、业主方BIM能力风险、过程管理风险、投资收益风险为基础,构建项目级BIM应用的风险因子量化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应用BIM技术的风险因素指标
表格中的风险因子较多,因此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评估,以便筛选出影响较大的风险因子。本文结合文献中给出的层次分析法(AHP)法,结合解释结构模式对该问题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得出项目级BIM应用时的主要风险为技术适用性差和企业变革驱动力不足。
4 风险对策研究及实施控制
4.1 增强技术培训
企业在应用BIM项目时还需进一步组建BIM实施架构,针对不同层级的人员开展深入培训,如最基础的建模员,要在数据录入、更新、核准方面进行严格把控。同时企业要针对当前技术应用成熟度及制定合理的BIM应用目标。此外,企业可根据需求自设BIM研发中心,针对不同工程专业的各实际应用需求,也可对平台软件进行专门的二次开发。
4.2 改变项目管理方式
以企业资深员工牵头的项目型BIM团队的模式,有利于实现BIM应用的推广。BIM应用价值的发挥依赖于各专业多方协同,因此,针对BIM应用变革项目管理方式,适时总结经验,编制企业应用标准,指导BIM项目管理,在获取项目成功的共同目标下利益相关者关系变得容易协调,可以更好地降低技术应用带来的不确定性。
4.3 提升业主BIM能力
项目建设方在要求应用BIM时,其本身也需要一定BIM知识背景和BIM项目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业主可以找到具有实施BIM应用的第三方,如具有一定BIM应用能力的方案策划方、设计方、施工方;业主自身需要有建设独立BIM团队的能力,其团队成员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成员掌握BIM的能力必须要与业主计划实施BIM的深度相匹配;业主应对整个项目BIM的应用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估,同时与政府合作建立BIM评估专家库,促进BIM应用规范化。
4.4 建立BIM应用激励机制
当前,受BIM应用成本、人力、硬件等方面的限制,BIM应用范围并不广,很大程度仍然在依靠政府部门推广技术应用,受到一定的阻碍。业主作为项目BIM应用的直接推动者,可以综合协调各方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业主方应支付一定的BIM应用费用。在产学研方面,业主方应该与相关有BIM专业的高效或从事BIM研究的机构进行深入合作,支持其进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帮助业主解决在实施项目中BIM技术应用不成熟的地方实现突破,促进BIM不断向产业链纵深发展。最后在BIM应用回报方面,业主方应探索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如通过绩效考核调动BIM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设立一定的保险机制,打消研发人员面临研发失败或者应用失败带来的经济风险。
5 结语
本文结合文献研究成果,对各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可量化的风险因子,最后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各风险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项目级BIM应用的主要风险为技术适用性差和企业变革驱动力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在增强技术培训、改变项目管理方式、提升业主BIM能力、建立BIM应用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风险对策研究及实施控制,从而为项目级BIM应用减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