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的社会综合影响
——从银行和企业两个角度
2020-09-18张语芮
张语芮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武汉 430000)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枯竭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发展绿色产业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为了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自2007年开始,兴业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等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开始进行绿色信贷业务。10余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绿色信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各大银行在开展这一业务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相关企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首先介绍绿色信贷的概念及其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接着以兴业银行为例分析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对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最后以宝钢股份为例分析绿色信贷对重污染企业投融资的影响及生态环境局、银行和企业之间如何形成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
1 绿色信贷简介及其在银行业发展现状
1.1 绿色信贷简介
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型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而对研发和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和绿色制造以及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低利率的金融政策手段。
1.2 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2007年7月,《关于落实环境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开始建立绿色信贷理念,此后中国银行业在推进绿色信贷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表1 绿色信贷相关文件表
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宣布其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球第63家、国内首家“赤道银行”。此前,兴业银行于2007年10月正式签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承诺将遵循相关环境法规,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并将环境因素纳入商业决策的考量范畴。
这可以称作国内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第一枪,随后,绿色信贷业务在国内迅速发展,信贷产品逐步多样化、信贷形式愈发创新化。自2007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总额连年上升,截至2017年底,我国21家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总余额突破8万亿元,并且有持续平稳上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21家主要银行2013—2017年绿色信贷情况统计Fig.1 Statistics of green credit of 21 major banks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17
截至2018年底,我国21家主要银行发行绿色信贷的分银行数额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分银行)Fig.2 Green credit balance of 21 major banks in China
图3 绿色信贷余额绝对值及增长速度Fig.3 Absolute value and growth rate of green credit balance
从图中可以看出,兴业银行目前在国内整体绿色信贷市场上占比较大,整体业务排名也比较靠前,且兴业银行是国内绿色信贷业务市场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后的企业整体发展状况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将主要以兴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2 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对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影响——以兴业银行为例
虽然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绝对余额总额在连续上升,但同时也注意到,绿色信贷额的增长速度却不容乐观。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并不难想象:实施绿色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保护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措施,但我国新兴环保项目正处于初始阶段,其盈利能力尚不明确,出于对盈利性的考量,很多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仍然持以观望态度。
然而存在即合理,既然绿色信贷能在我国银行业开展,就说明它对银行的发展必然也起着较大的正面作用,因此,将以兴业银行为例分析绿色信贷业务对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2.1 兴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动力及可获得的好处
2.1.1如果银行贷前对企业审核时不考虑环保因素,可能导致无法收回贷款
以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为例,2004年,该公司在没有取得环保部门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情况下开工建设钢铁项目,严重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遭到相关部门查处。这一事件导致中国银行常州分行损失惨重,投入的25.6亿绿色贷款化为乌有。而在中国,类似铁本钢铁这样由于环保问题导致企业停产、银行无法收回贷款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是银行进行绿色评估的重要动力因素。可以清晰地观测到,兴业银行自2007年开始发放绿色信贷后的3年中,其不良贷款率迅速下降,这或许与银行的其他政策也有关系,但绿色信贷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
图4 兴业银行2007—2011年不良贷款率Fig.4 NPL ratio of Industrial Bank from 2007 to 2011
2.1.2实施绿色信贷是体现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需要
信贷规模是银行作为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方面,但绝不能为了扩大信贷销售额,而放松准入标准。绿色信贷业务有助于银行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长期来看,这对银行的业绩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发生经济波动时,这些银行也更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与支持。
2.1.3实施绿色信贷是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范围,环保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发展潜能的新兴产业,其年产值已经达到3 000亿美元,并以每年7.5%的速度增长,在发达国家的GDP中占比10%~20%。而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4 572.1亿元,占GDP不到3%。这说明我国的环保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环保又是全世界发展的最终导向。因此,如果商业银行能够积极抓住机遇,进入环保行业的优质企业和项目,并充分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以此作为战略,调整信贷结构的基础,在长期发展中,这些银行必将占得先机。
2.1.4实施绿色信贷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如前所述,绿色信贷已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大趋势,只有顺应这一趋势,推行绿色信贷,履行社会责任,才能提升自身社会形象,并获得国际社会和同业的认同。
2.2 兴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困境
2.2.1短期银行面临经营绩效的压力
通过整理兴业银行近3年的年度报告发现,钢铁行业贷款余额在兴业银行”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中占比较大,而且在国家去产能的背景下,钢铁行业贷款余额不减反增。这可能是由于污染外部性没有被经济化、内部化,多种资源价格被严重压低,不少”双高”企业的利润产值高,获利能力强,能够做到还贷及时,又有地方政府作风险担保,故而一直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因此,对这些企业很难大幅度地削减信贷规模。在一些省份和地区,”双高”企业为分支行贡献了相当可观的利润,若短期内突然将之撤离,在没有替代产业的情况下,其优质资产将会降低,资产份额会大幅度缩减,很有可能造成整体经营状况的急剧恶化。
图5 兴业银行对钢铁行业贷款占”两高一剩“行业的比例(%)Fig.5 Proportion of loans to the steel industry in the loans to “industries of high pollution and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dustries with overcapacity” from Industrial Bank
2.2.2获得项目相关信息成本高
银行贷前审核是防范不良贷款发生的第一道防线。但我国目前有关绿色经济的社会配套支持还不健全。
首先,我国极缺绿色贷款中介服务。由于环保事业在我国刚刚起步,缺少专门从事环境风险识别、评估等服务的环评事务所;而与银行信贷联系密切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公司对绿色信贷认识较少,基本没有成立针对环保事业的评估小组来对绿色信贷业务提供中介服务。
其次,是各大市场均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政府环保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银行业机构发行绿色贷款前的审核主要通过向环保部门申请查询企业环境良好或者环境违法等信息,由于信息查询具有滞后性、区域性和被动性,银行对于企业环境风险的预判存在局限,很难像其他常见贷款类型那样将绿色信贷管理贯穿于贷前、贷中和贷后审查等整个流程中。
此外还存在人员操作风险。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尚不成熟,大众对节能环保的绿色理念了解得不够透彻,新兴市场极有可能滋生”伪绿色”企业,打着节能环保的口号向银行申请贷款,得到贷款后却用资金做与环保毫不相干甚至相悖的活动。加之我国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绿色贷款营销人员很难分辨客户是否符合贷款要求。
2.2.3绿色信贷产品存在营销风险
银行营销风险的成因可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指产品自身原因,主观原因来自内部营销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兴业银行营销风险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小企业营销风险。对兴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分析表明,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近年来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兴业银行绿色信贷融资项目的大部分客户是私营中小企业。 而且节能环保项目又具有资金需求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此外,民营中小型企业的资产大多为轻资产,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兴业银行在向民营企业贷款时存在较大的风险。
从客观角度来看产品本身。为了满足不同绿色信贷客户的需求,兴业银行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尽管这些绿色信贷产品的设计理念是完美的,但创新产品的风险始终是较高的,而金融市场本就具有不确定、波动大的特点,这就导致产品存在一定风险。
2.3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效果
前面两部分从每个银行实施绿色信贷都可能面临的优劣后果进行了宽泛地分析,并加入了一些兴业银行的实例数据。接下来将专注于兴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后的经营状况,并探寻它与市场普遍状况的不同之处。主要采用了贷款规模、净利润、不良贷款率3个指标进行分析。
2.3.1贷款规模
绿色信贷意味着提高企业的贷款门槛,银行总贷款量下降势必会有损其经营效益。但从图7可以看出,兴业银行的贷款规模稳步增加。2009年贷款规模7 015.97亿元,其中公司贷款5 058.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49%、61.67%,是增速最大的一年。2009年后,贷款规模的增长率有所下降,在经历了2013—2015年的增速低谷后,稳步上涨,基本稳定在20%和10%。可见兴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不仅没有损失其利润来源,相反贷款总额稳步增加,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图7 兴业银行贷款规模Fig.7 Loan scale of Industrial Bank
2.3.2净利润
绿色信贷不仅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造成影响,对银行的净利润也会造成不小的冲击。 但如图7所示,兴业银行在2008—2012年的利润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0%以上,在2010年达到最大增长率39.44%。但在2012年后兴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率急剧下跌,近几年基本维持在5%左右。这可能是受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等的影响,但也说明了绿色信贷是个短期不易见成效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银行的利润增长。
图8 兴业银行净利润Fig.8 Net profit of Industrial Bank
2.3.3不良贷款率
绿色信贷是支持发展不成熟的环保类项目,银行缺乏相关信贷经验,贷款风险较大。由图6分析可知,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06—2011年显著下降,最低至0.38%。可见,兴业银行由于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加强了对贷款企业的审查,整改贷款审批制度来降低贷款风险,从而显著提高了资产质量。但同时应注意到,从2013年开始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急剧升高,在近几年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这可能受宏观经济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但也可能是因为绿色信贷降低了银行盈利性,导致银行不得不在其余领域加大贷款力度。
图6 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Fig.6 NPL ratio of Industrial Bank
综上,一方面,兴业银行紧紧抓住注重环境发展形势下的信贷机遇,充分利用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和管理效率走上了用”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拼出一条道路。由此可见,绿色信贷业务未必会阻碍银行的发展;相反,这可以成为银行提高运营效率,加快结构转型的重要机遇。
另一方面,尽管兴业银行在绿色信贷上表现突出,但仍存在不少因素阻碍其发展。例如,法律政策及激励政策数量不足、可操作性不高,对”两高一剩”产业监督机制较不完善;操作绿色信贷的专业技术和专业人才不足,缺乏创新产品等,这使得兴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3 绿色信贷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宝钢投融资活动为例
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正式实施以来,不少企业受到了直接冲击。仅从投融资活动这一个方面来看,由于绿色信贷的加入,污染企业的融资、投资变得更加困难,企业经营绩效也受到一定影响。
由图9、图10可知,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正式开始实施后,宝钢的长期借款项目下降明显,但其短期借款、存款吸收和同业存放并未受太大波动,同时,宝钢还存在向央行借款的行为。在2012年,绿色信贷的实施的确限制了企业在银行贷款的行为,但是由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贷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也即是说企业在当时并不止存在银行一个贷款来源。此外,由于2012年是绿色信贷实施初始年份,一切尚在探索中,对重污染高利润企业的限制很难说达到了百分百全落实,故而出现了图中企业融资又逐渐回升的状况。
2016年,绿色金融发展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绿色金融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意味着绿色金融、绿色信贷已逐渐度过了探索阶段,开始发力整治污染企业,这极有可能是宝钢自2016年起各类投融资大幅下降的原因。
由此可以推断,绿色信贷对企业尤其是重污染企业有着较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金融市场供给面因素影响企业融资决策
一旦商业银行严格控制信贷门槛,执行相关条例,重污染企业想要获得足够融资必须首先整改其生产环境,这将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负债融资必然显著减少,特别是长期负债融资将显著降低。
3.2 政府与金融部门共享企业环保信息
信息共享有助于实现环境保护与金融信贷之间的联动,同时,这可以向资本市场传递有关强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管理和监督的信号,从而降低外部债权人提供债务资本的意愿。
3.3 企业社会形象的影响
《指引》正式实施后,重污染企业势必承受较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谴责,甚至可能面临环境诉讼风险,导致外部债权人撤资或拒绝贷款展期,因此,重污染企业的负债融资水平下降。
但绿色信贷对企业来说并非只是挑战,其中同样存在机遇。2012—2016年是污染企业的缓冲期,一旦企业能在这4年间保持基本盈利的同时及时进行转型,内部主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后期受绿色信贷的限制就会小很多。如图10所示,宝钢股份的经营状况在经历波动后近两年又开始回弹,并且其利息支付明显下降,这说明污染企业在绿色信贷的约束下完全有可能办到环保、效益两手抓。
同时,相关单位的跟进最终也能促成良性循环:生态环境局和银行业共享企业环保信息,银行根据此进行贷款分级、贷款受限等,企业无法融资就会加大力度进行环境整治,一旦达标,该信息将反馈至环境局进而传递至银行,最终企业得到贷款。
但过度惩罚可能会导致一些有能力转型升级的重污染企业陷入”融资难—投资减少—经营绩效恶化” 的恶性循环,从而背离了绿色信贷政策的长期目标,因此,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惩罚与激励机制的力度,引导和支持重污染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并强化绿色投融资,同时,加大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