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中医医院智慧患者管理平台探索
2020-09-17林玲
林玲
摘 要 目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患者管理体系,加强医患沟通交流,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和质量,满足患者多样化健康需求,助力医院的院内业务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有效补充。方法: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架构,构建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建立医患沟通的桥梁。结果:为不同的患者群体提供多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建立“闭环医疗”体系,为有效的健康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患者管理;慢病随访;智慧医院;APP
前言
2018年4月25日,國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的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响应,加大智慧服务建设力度,着力优化诊前、诊中的医疗流程,患者就医感受和就医耗时情况得到极大改善。但患者诊后管理特别是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更加需要持续关注和随访。基于这样的现实,绵阳市中医医院通过患者管理平台,建立医患沟通渠道,探索智慧化的患者诊后管理服务体系。
1智慧患者管理平台建设背景
一是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需要追踪,以便对疗效、康复情况进行长期专业管理和监控。二是复诊患者需要到医院现场就诊,经济和时间成本耗费都较高。三是患者在医院的健康档案信息未得到有效整合,无法实现个人健康档案管理。四是患者和医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工具,无法对随访产生的数据实行信息化管理和分析利用。绵阳市中医医院一直积极构建智慧服务体系,探索多维度、多层次地服务模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患者管理平台通过规范的管理流程帮助医院拓展医患沟通渠道,实现慢病管理和个人健康档案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1]。
2智慧患者管理平台建设内容
医院借助更换HIS系统、上线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契机,采用面向服务的多层SOA架构,通过数据收集、数据识别/匹配、数据标准化、数据清理和数据集成等方式改善数据综合特征,实现数据价值的优化。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全院级别的患者唯一身份标识,使患者历次诊疗信息得到有效识别和整合,便于管理平台查阅和调用。通过信息系统全面升级,搭建高效、便捷的管理体系,在患者管理,特别是诊后患者管理方面提供多项服务,打造了全新的模式。
(1)智能随访系统。医院传统随访模式,主要是通过电话形式对患者进行追踪。收集和反馈的信息有限,有时还要反复多次,耗费了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但患者体验感并不佳。随着医院发展,患者数量和科研需求的提升,患者随访是医院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智能随访系统将医护人员从大量重复性电话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于患者治疗、沟通和服务中。系统主要采用三级随访架构,从院级随访、科室随访、医护随访三个层面和维度对患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追踪和收集。不同级别的随访可以根据医院管理要求、医疗要求、患者服务等制定多种随访方案,通过APP推送消息,患者可以在手机端填写,系统自动统计,让随访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主要功能包括:①满意度调查:自定义满意度调查表,收集患者对医院就医环境、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医德医风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医院服务质量。②患者随访:对出院后的患者定期进行跟踪,为单个患者、同病种患者制定专科量表。了解患者疾病康复及用药情况,进行康复指导、健康宣教、复查预约等。消息提醒:根据既定方案定期对患者定期进行关怀和提醒(电话、短信、APP消息等)。③慢病管理:跟踪慢性病患者用药情况和疗效,评估和对比治疗方案或药物疗效。提高医生对慢性病管理的效率和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便民服务:推送新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或医疗活动消息,并在活动后进行评估及反馈。进一步扩大医院影响力、加强医患联系、节约宣传成本[2]。
(2)健康管理系统。整合患者院内院外医疗流程和服务记录,建立健康档案,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打破传统的空间限制,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①健康档案:将患者院内院外的基本信息、疾病信息、体检信息、病历资料等进行整合,便于患者查询。和HIS系统对接,患者可查看医生下达的出院带药和出院指导等医嘱信息。②健康日记:慢性病患者可以在APP中记录健康日记,可通过可穿戴设备上传血压、血糖、心率、体重等信息。医生能够查看所管理的患者上传的数据,对病情开展持续跟踪管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③远程医疗:系统支持医患交流、院内会诊、远程会诊,支持文字、语音、视频多种模式。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为患者提供就医指导、复诊管理,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就医需求。并为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互联网便民服务工具,提升医联体成员医院的服务效率[3]。
3总结与展望
患者管理平台从医院管理、医患沟通实际需求出发,上线以来,搭建了医患之间良好沟通的新桥梁,围绕患者患提供多方位医疗服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下一步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注重数据传输和应用的安全性,加强隐私保护,通过有效的监管,开展更加方便快捷的便民惠民服务。①实现处方流转。对接医院HIS系统、互联网医院,与社会第三方机构合作,加强有效监管,搭建处方流转平台,实现处方外流和药品配送。②加大医联体内信息共享。构建医联体服务体系,实现统一的医疗资源管理,实现跨区域信息共享调阅,为患者提供更灵活方便的医疗服务[4]。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国卫办医函〔2019〕236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
[3] 沈东平,牟雪菲,李俊伟,等.基于“互联网+医疗”的慢病随访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9,14(5):49-51.
[4] 田露,陈英.“互联网+”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9,34(17):17-20.
作者简介
林玲(1982-),女,四川省遂宁市人;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工程师,现就职单位:绵阳市中医医院信息中心,研究方向:智慧医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