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望江县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路径选择研究
2020-09-17朱能飞
朱能飞
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缺乏前瞻性。我县在城市建设规划审批和小区建设中,没有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多为租赁房屋,布局不够合理,业务用房紧张,运营成本过高,服务人群不均等。
社区卫生服务保障投入不足。我县目前尚未制定出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文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投入力度不大,制约了基本医疗服务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能进行医保刷卡,加入医保的患者多流向县级医院看病,客观上造成社区卫生资源闲置。
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专业人才短缺。全科医生人才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应有的临床工作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学历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工资待遇普遍偏低,队伍不够稳定,整体业务能力不高;儿童预防接种操作流程、信息管理不规范,疫苗储存、接种存在风险。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普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影响力较弱,居民的认知度不高,医务人员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对慢性病人进行随访时,存在居民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的现象。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路径选择
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提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意识。要在宣传引导上下功夫,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宣传力度,使广大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有更多的了解,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可信度。二要转变宣传方式。引导社区工作人员转变工作方式,主动上门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计生指导等服务,使广大居民树立科学的保健意识。三要创新宣传模式。要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义诊咨询”进社区等活动,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增强居民“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共识,形成广泛参与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氛围。
优化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布局,合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健全完善服务体系,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与居民健康需求相适应。一要科学规划布设。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订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情况以及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合理设置和调整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配置数量和布局。二要强化设施配套。在县城新建和改建居民区时,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并按照相关规定标准化配齐、更新医疗装备和公共卫生服务设备。三要优化资源配置。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资产调配、改扩建的办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配套设施设备,健全服务功能,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一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为加快构建全科医生制度和首诊在社区的服务模式提供有力支撑。探索建立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事支医工作招考机制,确保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二要强化人员教育培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选派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到县级以上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不断提高在岗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三要加强服务队伍建设。组织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的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坐诊服务,并鼓励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在职称评定等相关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带动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强化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和模式。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保障措施,鼓励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围绕开展基础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创新发展模式、拓宽服务领域。一要理顺分工協作关系。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完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积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首诊制,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基础性医疗服务。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扶持力度,对人员经费、基础建设、设备购置等进行补助,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和房屋租赁补贴机制,切实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行。三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广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和中医“治未病”服务,不断拓宽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深入推进辖区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开展上门诊疗护理,建立完善的居民健康电子档案,不断推进医养结合深化发展。四要防范化解接种风险。规范计免登记咨询、冷链接种、留置观察等流程,加强医务人员预防接种相关业务培训,确定专职接种人员,强化疫苗管理,切实降低预防接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