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家文化对实现我国健康老龄化的当代价值研究
2020-09-17孙冰韩玲
孙冰 韩玲
基金项目: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16年校级科研项目“传统养老思想与现代社区养老融合研究”(编号:2016kyxm002)主持人:韩玲
道家导引术可强身健体
导引术是一种呼吸运动、肢体运动以及意念活动相结合的养生健身运动,起源于上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流行,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后为道家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道家导引术是一系列意形相结合的强身健体、增寿延年的锻炼方式的统称,包括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和易筋经等形式,甚至太极拳也可以称为道家导引术的一种发展形式。《庄子·刻意》中记载:“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配,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對于通过规律的呼吸运动以及模仿熊和鸟的肢体运动以达到形体健康,增寿延年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现代考古资料表明,知名度比较广的《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为道家经典而非佛教,是一种通过意念活动及肢体运动来达到“内壮神勇、外壮神力”功效的道家导引术。
研究表明:导引术能显著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平衡性、握力、柔韧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恢复如肺活量、血压、心率、血管健康等生理机能,具有很好的健身养生价值,对许多慢性疾病有着防治的功效,安全系数高、不受场地限制,是老年人首选的健身项目。
道家哲学可调适心理
现代医学表明,约百分之八十的老年疾病与各种心理因素有关。调适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通过学习道家哲学形成道家人格或运用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均可以缓冲老年人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调节由此带来的头痛、失眠等毛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尊重客观规律,顺其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客观规律是真理,但却不是永恒不变的,凡事顺着自然而为,不强求、不妄为。很多老年人因为性格及生活环境等原因,往往在一定的年龄产生“不服老”的情绪。很多老年人无法面对已经步入老年的现实,往往在人前逞强、人后悲伤的矛盾中挣扎,患上“离退休综合征”。因此,老年人更应该学会道家的思考方法,懂得认清现实,尊重现实,从而顺其自然,进而怡然自得,保持精神的愉快和身体的健康。
重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要懂得辩证,懂得变化。很多老年人往往自恃社会阅历及人生经历丰富,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视而不见,常常想以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却到处碰壁,又拉不下脸学习新东西、接受新事物,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因此,老年人更应该学会道家的思考方法,懂得辩证的看待社会的发展,用积极的方式去思考、理解,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方法,使自己的晚年更加幸福。
保全天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支派杨朱主张“全性”,即保全人的天性,认为人与自然本为一体,应该放下社会给自己带来的枷锁,最终归附于自然和谐。很多老年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在社会上充当了无数个角色,到了晚年依旧放不下这些角色带来的约束,每天充当一个又一个他人眼中的模样,活的又累又痛苦。因此老年人更应该学会道家的思考方法,步入老年后,要学会放下在社会上的面具,还自己的自然本性,真实地度过每一天,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复归人性自然,这对保持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为而不争、以柔克刚。道家认为社会的动荡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根源于争执与“执刚”,只有“不争”和“守柔”才能平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很多老年人因为性格或环境等原因,在处理问题上斤斤计较,仗着年老倚老卖老,不仅激化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老年人更应该学会道家的处世方法,学会心胸豁达,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学会放下,以“柔”的方式来解决矛盾,使自己时刻保持心情的舒畅。
1998年,杨德森教授深入研究道家哲学,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中国道家认知疗法——ABCDE技术,至今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核心观点是道家哲学的“32字原则”,即“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而关键就在于将这32字原则融入到当事人的价值观中,成为当事人的价值观。研究表明,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能够缓冲负面情绪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起到缓冲内心痛苦的作用,可以成为老年人心理平衡的一把保护锁。
道家养生可健康生活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更够在同龄人中身体更健康、显得更年轻、活得更长寿。针对老年人的这一需求,社会上各种标榜养生的营销机构、虚假商品层出不穷,眼花缭乱的冲击着平均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年人群体,给老年人带来了身心以及经济上的损害。因此,有着几千年传统且行之有效的道家养生更是满足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要方法。
道家养生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主流和主体,他以道家《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三大经典为核心,构建了道—阴阳—五行全面系统的理论。比如,比起外来的帮助,道家更重视内因。《黄帝内经》有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调节人体自身的重要性。自宋代以来,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只是迷徒枉摆抛”,将精、气、神列为上药三品,重视人的身体本身,依靠自身的意念调动自身的机能,以达到修养身心、健康长寿的目的。创始于北宋的金丹派南宗恪守这一养生理论,其传人寿命多在百岁以上,在宋代的生活水平下创造了养生奇迹,这对当今社会老年人热衷于各种保健品、补品,不重视自身心境及身体的锻炼,只希望靠“神药”提神续命的风气有很强的警示意义。又如,道家强调“俭”文化。老子曾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相对于儒家,道家处世往往显得消极、退步,但正是这一表面上的“消极”的处世风格,则更适合在身体、精力都大不如前的老年人作为参考。道家的“俭”文化,不是真正的消极处世,而是做事要有分寸,清晰的了解自己后的量力而为。道家《小有经》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约也”,另外像“食少胜于食多”、“少食申后饭”、“夜勿食”等都是道家从“俭”出发,提出的一系列养生观点。今天以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观点依旧有着丰富的科学性。当今很多老年人无法做到老子提出的“俭”,有的古板顽固、脾气古怪,有的劳心劳力、爱操心,有的唉声叹气、感叹岁月,有的疑神疑鬼、担惊受怕,有的不爱锻炼、有的又锻炼过度……现代医学表明,生活习惯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疾病以及脑溢血、心脏病、骨折等老年急性病的重要原因。现代老年人学会以“俭”为原则的生活方法,懂得过犹不及,量力而为,学会收敛和少用,能安享更舒适的晚年。此外,道家养生还提倡以柔制刚、顺其自然、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在这些养生方法和理论中,有很多都构成了今天中医的理论基础,支撑并指导着传统医学与时俱进,更适合现代老年人“虚不受补”的体质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保健除疾。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明确提出“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次年10月,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又再次提出“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把我国独具特色的道家文化与国民健康的关系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综上,道家文化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对我国国民健康,尤其是健康老龄化有着重要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史永隽.传统道家养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长江论坛.2017(03)
[2]涂阳军.道家人格在缓冲老年人负性情绪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09)
[3]李娜.道家思想对老年人心理调适与保健的启示[J].科技信息(教学科研).2008(14)
[4]魏胜敏.传统导引养生对中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03)
[5]吴柔嘉,雷鸣.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11)
邮寄: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康田漫城,孙冰,1582607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