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020-09-17谭豪
谭豪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实务界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其成果对于我国改革建设实践事业有着巨大理论指导意义。自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旗帜,并在革命、建设实践中不断将其与中国的特色国情予以结合,产出了理论硕果。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与中国文化融合相适,有着国家治理现实需求上的必然性,这也决定了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当顺着这个方向,即立足于中国特色国情和历史文化来进行。
基于中国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依托中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科学经验。自人类文明形成以来,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体系之中,并受影响于该文化体系而形成特定的道德、生活习惯及思想共识。究其本质而言,文化其实是一国一地内人民普遍利益和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因此,如果想要对新引入的文化、思想进行有效研究,势必绕不开既存的、已成型的文化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从近代传入中国,再到之后成为执政党的最高指导理论体系,在其被应用于指导、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中各项问题的历史过程中,始终都在自觉地与中国具体国情、实践特点交织结合,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必然不可能褪去中国文化的色彩。近百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在我们理解、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方向和深度都产生着巨大影响。而对当今中国来说,要实现“文化自信”这一目标,就必须形成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共识,如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脱离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人民的认同感也就无从谈起。
立足中国文化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用指导价值。中国数千年形成的文化体系,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良好思想环境以及充分的话语权基础。从具体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世界观、方法论等方面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成为人民和历史的选择的原因之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国家治理和发展事业也更为迫切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予以支持。在这种情形下,坚持立足中国文化、聚焦中国问题、服务中国需求,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更充分释放应用指导价值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现状
中国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厚理论基础。“中国化”三字的最重要内涵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应用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实现了与中国特色国情的有机结合,成为一种正在适用于同时也仅适用于中国现实需求的特殊产物。当代我国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实质上就是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发展的鲜明代表。因此,中国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而言,实际上起到了提供深入研究和结论验证参照的理论基础。换言之,只要相关研究结论切实符合了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应特征,就都可以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道路上寻得充分验证。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文化自信的建立提供力量。基于中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那一部分有机结合。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上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实现现代化发展,中国人在当代建立更强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在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初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并不像今天这样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对中国文化予以重视是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得出的宝贵经验、重要结论。当代经济建设成就硕果累累的局面,为我国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在这一形势下,立足中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必将对数代人的文化思维体系形成关键性的塑形作用。重塑新时期的中国文化自信,必然不能不思进取、抱守传统故旧,而是要主动寻变革,积极适应时代和人民的诉求,不断进行创新发展。不论是过去还是当今,将中国文化进行整合与重塑,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有“风格”和任务之一,也是其在中国这片土壤上能够不断汲取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当代中国新文化体系是对传统文化体系的扬弃,对于具体继承哪些、改变哪些、抛弃哪些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去寻找答案。
从近代的中国文化走出解构危机,到当代的中国文化自信重拾与再塑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而在革命、建设的道路上马克思主义又犹如指路明灯,始终照亮着党和人民的前进方向。根植于中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是新时期中国完成各项历史重任的理论力量源泉,是理论研究值得加大投入、勇于开拓创新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张健彪,祝猛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國文化现代化关系论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03):18-22.
[2]徐家林.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整合[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03):1-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