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教育的内涵解读及实施建议
2020-09-17贾敬明
贾敬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首先肯定了劳动于我们生命的基本意义,积极肯定了劳动对于人生的价值。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总书记指明当代教育在立德树人中落实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在人的社会性和人的本质方面劳动教育都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对培养人才要体现新时代所需和新时代独特的时代背景。
总结习近平劳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将充分重劳动、弘扬劳动精神、倡导诚实劳动、鼓励创造性劳动作为中国梦视阈下的习近平劳动思想的主要内容。[1]同时,还有学者在《习近平劳动思想探析》中认为习近平劳动思想的主要内涵包括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劳动原则论以及劳动目标论。[2]再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探析》中,认为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断构建了包含“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的劳动教育观等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理论体系。[3
关于劳动教育的本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做了一下阐述,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对象性活动
关于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及边界的界定。劳动教育的内涵,可分为两大流派,其中一种认为劳动教育要基于其专业性特征,顺应时代潮流,以技能教育为主。有学者指出,劳动教育应该与社会变革同步,聚焦于培养核心技能和劳动能力[4]另一种则认为劳动教育应以劳动精神为核心内容注重思想精神性的培养。如有学者指出,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提高劳动素养和培育价值观[5]认为当今劳动教育之急为劳动观念的转变,如让学生认识到有教无类比单纯教同学动手技巧要强[6]。由此可知,劳动教育内涵的争论可追溯到其劳动观不同,劳动教育拥有社会属性,并随之社会发展而产生不同的时代内涵。新中国自成立以来,要改变当时社会一穷二白的现状,劳动教育为生产建设所服务,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阶级斗争如火如荼开展中,劳动教育被指向“工具性”,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为经济建设发展所助力。新课改以来,目的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如今的劳动教育,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核心素养养成方面都不可忽视,其内涵应培育学生有关具体的劳动技能,切实掌握,亲身动手实践;也应将劳动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大家发自内心的热爱劳动,培养强烈的劳动意识,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密不可分,国家富强民主需要全体人民共同用双手劳动奋斗;爱岗敬业需要在劳动中体味平凡中的伟大,在新的历史交汇点,通过劳動教育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关于劳动教育,有些学者认为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黄认为为,“对比其他四育,劳动教育作用独特,理应与德智体美四育并驾齐驱”【7】。康翠萍与龚洪认为“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部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8】。但是另外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可在其他四育中得以体现,其中有将劳动教育归属于德育和智育,或是将劳动教育可在德智综合中体现,比如劳动观的教育可寓于德育,在德育中包含劳动情感,劳动价值观内容,而劳动具体操作技能,属于智育范畴。将劳动教育的边界有所区分是明确劳动教育如何推进的首要任务。事物都是联系发展的,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不是完全独立和功能分明,劳动教育内容,在德育上有所涵盖,但是劳动教育可巩固德育价值观的塑造,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等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具体劳动,让学生懂得踏实劳动才能满足我们对生产生活的物质材料所需,好逸恶劳是人人唾弃的行为。有利于品德养成。在智育上,劳动教育中对劳动知识技能的掌握,属于智能开发;在体育上,劳动教育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在美育上,劳动教育可培育学生对美的塑造。劳动教育与其他四项教育处于同等地位。
关于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层面。赵荣辉提出劳动教育存在轻视劳动,误用劳动,有劳无教和过度劳动四种问题【9】所以说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着在校教育被边缘化,变成可有可无的存在,被可包含于德育之中,丧失其主体地位,被误认为某种惩罚,作为学生违法乱纪的惩罚措施或者单纯被当作一种谋生手段。综合学者所提出劳动教育困境,大体可分为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但是着重指出讨论点在于学校教育中如何落实劳动教育,王飞指出“如果将独立设置的劳动课程并入综合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劳动教育的地位,需要国家层面出台政策确立劳动教育的独立课程地位,课程标准和劳动教育教材,以保证劳动教育教材的系统性和和全面性【10】,但另一种观点则是,立足劳动教育的体验实践性特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内加强劳动教育,“要切实遵循综合实践课程要求,彰显劳动教育的实践要求。【11】
笔者认为劳动教育应建设独立学科,其内容既包含“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解读,对具体劳动操作技能的理论知识,对劳动观和劳动情感的交互式学习,对劳动教育系统性以书本为核心,以全新劳动观为驱动,建设专业性劳动课堂。时时学生进行自我劳动教育。适时引入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劳动教育的理论内容,来树立劳动意识,提升劳动兴趣。【12】
劳动教育因长期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缺乏独立书本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因而在实施空间上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使劳动教育的地位明显无法和其他四育处于同一地位,虽然校本科目带有一定劳动教育相关知识内涵,但始终无法真正和劳动教育形成交互模式,导致劳动教育长期处于尴尬地位。
学校建立小型工厂和试验田,权责分明的开展劳动,品尝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切实将理论知识运用实际,享受劳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从而 增加对劳动的乐趣。社会公益劳动教育,访谈教育模范,在各行各业优秀的劳动工作者的杰出代表,面对面近距离访谈,切实感悟劳动精神带给他们人生的巨大力量,受到他们的事迹和精神的感染。【13】另外走进劳动现场,感受劳动的热烈氛围,可以由教师带领同学切实体验各行各业的劳动时景,如企业车间和研究院所等等。参观劳动成果,比如一些艰苦时期所建成的防洪等工程,让同学们发出对劳动的由衷赞叹。
家庭方面。部分研究者提出家长转变劳动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巨大作用,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参加劳动,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意识。【14】学校所学的劳动技能在家中得以实践巩固,在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中培养劳动观,实践中得出认知。另外,家长的价值观对孩子价值观的塑造有重大影响,家长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会激发孩童的热情,在模仿中体味劳动的切实快乐,从而爱上劳动教育,与学校中的劳动教育课程相得益彰。
社会层面认知。与思想品德相结合。前苏联马卡连柯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劳动教育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15】劳动教育非单单对劳动技术与素养进行教育,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品格塑造,对劳动成果有敬畏之心,不铺张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当然其他学科对劳动教育也有着浸染的作用,思想品德课上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介绍,由此反应出的爱岗敬业和劳动精神是我国传统美德,增强对我国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劳动的热爱,有利于劳动教育课堂的开展。1982年教育部将劳动课正式列入小学教育计划,国家教委与1987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6】,方向前进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将趋于完善的路上跃进,当代教育课堂中,由劳动人民积攒下来的宝贵劳动知识技能,可由教学等手段间接获得,这样一来,更有效率的学习。然而陶行知曾说过:“接知如接枝”间接性知识的获得要在人的本身认知基础上得以进行,也就是说,人们直接经验的习来,对间接知识获得起着起基础性作用。所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存的教育才是真正生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由菊.习近平劳动思想 : 基于中国梦视域中的考察[J]学术论坛 ,2016(03)9-12.
[2]陈世润,王婷 .习近平劳动思想探析[J]学习论坛 ,2017.33(11)14-17.
[3]李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8(1)12-16.
[4]苏富忠,李焕娥.论勤劳与勤劳教育──我国当代独生子女品德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基本途径[J]山东教育科研,1997(6):21-24.
[5]马开剑,李振疆,刘志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与载体[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2):5-7.
[6]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405.
[7]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5):17-22.
[8]康翠萍,龚洪.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69-74.
[9]王飞.新中国劳动教育 70 年回顾与展育模式的建构[J]新课程研究,2019(6):70-71.
[10]赵荣辉.异化与回归:反思劳动教育的存在状况[J]教育学术月刊,2012(11):11-14.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周捷.劳动教育的文献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J]经济师,2019:109-111
[13]吳学东.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学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267-268
[14]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5]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6]中央教育科学院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