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探析

2020-09-17邵帅

时代人物 2020年12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学生

邵帅

我国已经进入“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2]]在进行伟大斗争的过程中,若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则会失去精神向导。为此,培养立志高远、求真务实,拥有科学理想信念的人,高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仍在学生价值观建设、学校文化氛围建设、学生考评体系建设等方面有提升空间。我试图以学生的视野,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改进参考性意见。

新时代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的多维度的新要求

理想信念是当今青年综合素质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也对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维度出发,拟对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分析,以厘清理想信念的实质,并以此为基,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起到方向引领作用。

国家发展维度的现实新要求。国家各方面发展迅速,教育领域的改革及突破尤为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当代青年人的发展和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这要求高校发挥教育的整合作用,凝聚多元价值取向以形成合力,使人人都为中国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起着聚沙成塔的作用,为国家发展注入活力,以推动国家和个人的良性互动发展。在整合过程中,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成为问题的关键,其问题的突破就是解决价值观的问题,即理想信念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3]]这一现实情况也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为此,高校应从理想信念这一精神火炬着手,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国家发展。

学生进入大学以前,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对理想信念认知不明确。进入大学以后,人生到了认知定型时期,此时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影响他们一生。高校理应培养政治合格、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人才。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只有学生有了信仰,青年才有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才有根基。

人才素质维度的现实新要求。在国家全方位发展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三观的“总开关”,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一部分,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是缺“钙”的,终究是志不强者智不达。只有以科学的理想信念作指引,才能更好恒定和发挥自身能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凡是危害我国……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4]]要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就要战胜各种风险挑战,这要求大学生们统筹运用自身素质,在科学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在斗争中求发展、谋进步和提钙质。因此,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之源地,必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要培养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信仰的、把人生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的、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驾驭其身的素质,以更好地投身入社会主义事业中,报效国家并丰富自己。

历史传统维度的新要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处在深入推进和全面开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其中文化强国战略是重中之重,我们应把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并推向全世界。在传统文化中,越王勾践在信念的支撑下,实现“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现代文化中,中国共产党人也是在坚定的理想的指引下,迈过坎坷,赢得胜利。没有优良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历史,没有老一辈革命家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就没有中国今天的成就,正是中华民族坚定的理想信念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更有能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6]]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传承汇聚的重要场所,在教育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为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提供精神火炬。

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特点及不足

当前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上取得的实际成就,与国家总体要求有一定差距。体现在学生身上的主要问题是大量流于形式的教学科目,与成效不高的教育质量等两个方面。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求师生加强沟通,针对多元价值观、功利性氛围、以分数为定夺的考评体系做出调整,以实现脱虚求实。

学生价值观的多元性。在相对开放的大学环境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信息量大,类型也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不同价值观。它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就又产生了更具体化的几种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复合型、学术型、功利型等三类价值观。复合型价值观的学生主要追求自身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包括自主学习、独立生活和社会交往等三个方面的能力。学术型价值观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功利型价值观的学生将眼前利益和个人的得失置于第一位,缺乏长远规划和社会担当。

高校面对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要发挥教育的引导功能,排除不当的价值取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當的青年,以实现青年兴、思想正,民族旺、国家强。

学校氛围的功利性。部分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上缺乏系统的思路与安排,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实用主义的影子,进而造成学校功利性的校园氛围。这种氛围首先表现在校园文化与教学上。高校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在功利性文化中,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彼此分离,片面地追求个人价值,抛弃社会价值,缺乏社会责任感。教学是学校的主要活动,高校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际过程中,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而更重视实用技能的培训,造成注重科学精神、忽视人文精神的现状,实则降低了学生的认知境界。大学应当做到文理并重,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的层次与空间。

功利性氛围同样体现在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价值观的功利性,缺少长远人生规划,多追求感性的功利目标,看待人生不够理性。功利氛围导致学生分层现象明显,缺乏交往。在生活上,以科学理想信念的有无为依据,学生分成两个相对脱离和自闭的群体,缺乏相互学习、彼此信任的氛围;在学习上,学生按成绩优劣分为不同类型,没有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分为不同网络社交圈,超圈平行面交流受到限制。

功利性氛围的特点影响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而“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8]]如何正确应对功利性的氛围,从客观环境和主体因素两个方面入手,建设良好的学校氛围,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当前高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

以分数为标准的考评体系。随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高校教学方式开始多元化发展,但对学生的考评仍以分数作为唯一参考标准。这与高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不匹配,应对其进行积极的扬弃。传统以分数作标准的考评体系有标准的统一性、评价的客观性、结果的直观性等优点,而且能给予学生直接的分数目标,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起价值导向作用。但是,新型人才不仅应在学习上出众,而且要在德智体美劳等等方面全面发展,并有坚定的、科学的理想信念,而以分数为标准的考评体系发生了这样的背离,即让学生在追求分数的过程中忽略自己理想信念的构建。这样的考评体系,分数成为成为与学生相关的直接利益,当学生面对“利”与“义”矛盾的时候,大多选择“利”而抛弃“义”。

高校这样的考评体系有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短处,亟待改进。“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9]]要成就中国梦,就要求高校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高校应正确对待异化的考评体系,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新时代高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理想信念是人一生拼搏的精神指引,高校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肩负起时代使命是当务之急。在此过程中,高校应立足现实,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分别从课堂环境、校园氛围、教师队伍、沟通渠道、考核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着手,有所改进、提高和突破。

从内容与形式入手,优化课堂环境

课堂是高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场所,通过教师讲授达成教学目的,而这容易变成教条的、僵硬的灌输式教育模式,难达到理想效果。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0]]为改变现状,实现全方位育人,我以为高校应从课程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入手,优化课堂环境。

课程对于教学之重要性要求课程内容在“知”与“情”两个层面上向学生传递丰富的理想信念信息,以在“意”上实现对学生的熏陶,即在意境、氛围上对学生的感染。在“知”的层面上,高校应根据学生求知欲强、接触信息量大等特点,加强理想信念知识的整体性建设,注重启发式教学,利用思维导图,将抽象的理想信念概念框架形象化,以助学生理解,还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并阐明背后深刻逻辑,以理育人。“情”,即情感,理想信念教育应结合身边有关理想信念的事例,以生动的话语吸引人、以深厚的情感触动人,激起学生内心对于理想信念追求的冲动。只有立足于“知”与“情”,才能实现理想信念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充分影响。

此外,课程的形式应充分满足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与参与感。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应以大班教学为基础,结合小班研讨,增加课堂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参与课堂,并在互动中增强对理想信念的认知。课堂还应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利用视频、在线问答等手段,让理想信念教育摆脱仅靠讲台的翻译形式。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应着眼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在增强课堂活跃度、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以理想信念的氛围感化与引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课堂教育的充分利用。

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塑造理想信念氛围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范围,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重塑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高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除课堂之外,还须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为打造理想信念氛圍,高校应从普及性、专业性、互动性、实践性四个维度出发,开展利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动。

首先,根据学生群体数量大的特点,高校应大规模开设理想信念相关的线上与线下的讲座,达成感染人的整体氛围。特别注重线上讲座的运用,因其不受时空限制,加之虚拟性的特点,更受学生的接受和喜爱。其次,由于大多学生曾未经系统的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应加强相关学术活动的开展,以学术活动的专业性提升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科学领会,塑造理想信念的学术氛围。再次,青年学生天性好动,爱参加各类活动,因此,高校应增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的学生活动,例如开展关于理想信念的辩论,充分利用此类活动的互动性,让学生在思想博弈中逐渐领悟科学的理想信念。另外,理论联系实际,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应增加实践性的调研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高校通过对校园活动的普及性、专业性、互动性、实践性的建设,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校活动,以活动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转变,实现对理想信念氛围的塑造,从而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专注教师队伍整体的建设,做好导向性工作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理想信念的教育者,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领性作用。高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应完善教育的主导性,从教师着手,加强教师队伍“知”与“行”的建设。

在“知”的方面,一位肩负理想信念教育责任的老师,自身应具备过硬知识,以保证所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不仅如此,教师自身还应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以自身科学的理想信念感染学生。在“行”的层面,教师应自觉践行自身理想信念,投身民族复兴大业,以实际行动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特别是非思政类课程的中青年教师,由于他们大多有留洋经历,与西方文化接触较多,易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产生价值观的偏离。这要求非思政类课程的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正确对待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西方思想的基础上,积极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做好表率作用,以正确的理想信念影响学生。

高校应重视教師队伍整体的建设,从“知”、“行”两个层面入手,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坚定教师的政治立场,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提供合格的引路人。只有教师“立”,学生才能“立”;教师“达”,学生方可“达”。

畅通沟通渠道,加强不同群体交流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交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高校而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须加强沟通机制的建设,使学生在师生之间、学生内部和社群之间的彼此交流中内生出科学的思想信念。

在师生两个群体的交流上,高校应加强以老师为引领、以优秀学生党员为核心、以普通学生为基础的团队建设,以学生党员为骨干,形成“老师-学生党员干部-普通学生”的三线良性互动,以此消除老师与多数学生的代沟等沟通障碍,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理想信念情况的关注与交流。

在学生内部,高校应着眼学生集群社交的特点,打破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屏障。高校应多举办包容性强,联系各个学生群体之间的活动,将不同特点的群体融合在一起,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实现理想信念的相互影响。另外,高校应针对学生喜爱网络社交的特点,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挥网络优势,实现提供线上交流平台与加强线上理想信念教育两手抓,达到立德树人之目标。只有畅通沟通渠道,使校园各个群体互相交流,才能更好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体制引导作用

以分数为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过度关注考试成绩,造成认知偏差。高校应着手改进并完善考评体系,将理想信念的内容纳入考评之中,注重发挥体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方面,在考评标准中,应削弱应试成绩所占比重,增加综合素质、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考核评定,以达到对学生全方位综合的考量,并以此吸引学生关注与塑造自身理想信念,激发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考评结果不仅以分数的形式呈现,还应以更具体、更具评价性的语言表现,既丰富了考评结果,又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有过则改之,无过则加勉。

加大综合素质、理想信念考评体系的话语权以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学生只有更好地认识自己,才能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高校作为一切教育要素的载体,对理想信念教育起着全局性的统帅作用。近年来,个别高校的领导提出“世界公民”等口号,导致对意识形态区别的淡化,以达到所谓的教学与世界接轨的目的。这使高校迷失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办学宗旨,不加辨别地追求国际化,造成学生理想信念的偏离,数典忘祖,反映出部分高校领导在政治导向上的偏差。在2019年5月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点明了一些干部在理论思想上的不足,要求党员干部不断提升思想水平,并做到知行合一。如此便要求高校领导在面临意识形态冲击时,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明确办学宗旨,优化办学理念,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打造真正有社会主义属性的高校,以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来培养具有科学理想信念的“中国公民”。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塑造学生科学的理想信念,才能促使青年学生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地为实现中国梦献上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新时代 新理论 新征程》编写组. 新时代 新理论 新征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 18.

[[2]][3][4]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 人民日报,2019-9-4(01).

[[5]][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32, 352.

[[7]]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3.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0.

[[9]]王守仁. 教条示龙场诸生.

[[10]]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3-19(01).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育学生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