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急出版看出版人的责任和担当
2020-09-17杨燕
杨燕
2020年,我国很多地区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病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出版界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展现出版人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担当。
2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对全国出版界作出“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部署,要求出版界进一步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各出版机构迅速调整选题计划和出版节奏,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及时出版了一批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形态多样的疫情防控出版物,引导大家正确认识疫情,积极自我防范,科学健康调适,并通过拓宽宣传载体、开放复合平台、公益捐赠等形式助力全球抗击疫情。
优化选题结构,丰富出版品种
自1月23日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我国第一本防疫抗疫图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至今,全国各类出版机构已推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纸质图书、电子书、折页、绘本、漫画、挂图等出版物570余种,内容涵盖新冠肺炎病理科普、心理疏导、疫情文学等多个领域。
1.科学防护,提高全民自防意识
为普及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引导公众科学防控疫情,全国各出版机构就疫病与抗疫历史、抗疫纪实、居家防护指南、儿童抗疫教材与读物、疫情政策与法律等内容,以漫画绘本、有声读物、问答手册等形式,解读新冠肺炎有关专业问题,传递疫情事件焦点,介绍防控操作技巧等。
广东科技出版社以藏文、蒙文、彝文文字出版的《农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解读乡村防疫、养殖防疫、纠偏辟谣、法律法规等知识,第一时间让基层读者看得懂、记得牢、用得上疫情传播途径、居家隔离、防控蔓延等科学防疫技巧,提高全民防疫防控意识和能力。
2.心理援助,疏导社会负性心理
疫情隔离期间的特殊生活方式让社会民众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压抑、恐慌等情绪,社会负性心理随病毒一起滋生蔓延。众多出版机构敏锐地意识到大众心理援助的需求,迅速将出版选题由疫情物理防护转向心理防护,策划出版多种抗疫心理辅导与居家防疫类书籍,协助机构组织科学、专业、规范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引导民众以理性态度和健康心态抗击疫情。
1月31日,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出版的全国首部疫情心理防护图书《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藏汉、彝汉双语版),以电子版形式免费向读者提供。图书内容以华西医院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应对实践经验,为大家提供专业咨询、干预和指导,书中附有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要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和四川省心理援助机构联系方式等信息,实用易懂,受到读者青睐,电子版图书上线几个小时,阅读量突破10万。
3.疫情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为提振鼓舞战胜新冠肺炎的信心,全国各地作家协会发出倡议,号召大家以笔为援,用文学构筑抗疫精神防线。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第一时间》、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战疫纪事》、四川文艺出版社的《另一种驰援的集体行动——2020年中国抗疫阻击战诗选》、四川教育出版社的《青年战疫:4个华西急诊医疗队队员的“战”地记事》、新星出版社的《和你在一起!——25国外籍专家战“疫”实录》等抗疫事迹主题文学精品图书,让全球深入了解我国防疫抗疫的真实情况,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正能量。
同时,疫情传记类纯文学作品映射出灾难境遇下的人性百态,让读者反思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引发对未来社会重建的深度 思考。
创新出版形态,及时推广抗疫经验成果
工人隔离、复工受限、交货周期延长、印刷材料短缺等情况,疫情使出版行业的印制、发行等线下工作推进非常困难。据开卷统计数据显示,超过70%的出版机构表示疫情对印刷影响非常严重,但出版界以凤凰涅磐的勇气和内修外拓的毅力冲出疫情重围,重塑出版形态,及时宣传推广我国抗疫经验成果。
1.应急出版,打破出版常规周期
为尽快给民众提供精神食粮,国家新闻出版署开通新闻出版事项在线审批服务,最大限度缩短出版周期。上海等地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对抗击疫情类出版物统一配套书号版号资源,开通书号版号申请绿色通道。各出版社优化出版流程,缩短出版周期,与疫情较量,与时间赛跑,加速推出防疫抗疫类出版物。
广东科技出版社用两天时间完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图书出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用不到3天时间完成《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的选题、编辑、审稿、电子制作、线上发布等工作;上海音乐出版社用9天时间完成了300首歌曲的搜集整理和审听,3天编辑整理了127首入选歌曲的音视频,完成了图书《出征出征》和音像专輯《加油武汉加油中国》的付印和首发。
2.数字出版,满足读者阅读刚需
疫情期居家隔离为读者提供了宽松的阅读环境,数字出版平台成为读者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据开卷《2020年初“新冠”疫情下图书零售专题分析》数据显示,在2020年春节前后,多家数字平台用户较一般时期增幅超20%,部分平台新增用户数甚至超过300%,用户在线使用时长明显增加。网络阅读量的增长导致出版形态发生变化,数字出版成为出版领域具有更多权重的出版形态。出版社纷纷借助学习强国、线上书城、官方公众号、读书APP、豆瓣等平台,各尽所能地向读者提供优质电子书、有声文化、在线教育、知识服务等资源,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刚需和急需。
3.联动出版,“走出去”助力全球抗疫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抗疫经验成为海内外的焦点,中国抗疫类题材书籍成为外籍人士防控病毒指南。及时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抗疫成功经验,成为中国出版业参与全球抗疫的有力方式。
3月10日,中国外文局面向全球“云首发”《2020:中国战“疫”日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宣传图》等10种抗击疫情主题图书。4月10日,中国外文局所属外文出版社与德国、罗马尼亚、埃及、巴西、尼泊尔、蒙古、泰国等9国出版机构举行“云签约”,就中国抗疫类书籍开展国际出版合作。中图公司汇集国内60余家优秀出版社正版授权116种权威防疫读物,聚合英文、法文、日文等14种语言读本,助力全球抗疫。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将《新型冠状病毒走啦!》翻译成12个语种,向伊朗、印度、波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阿富汗、尼泊尔等国进行国际版权输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用12个语种,向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等17个国家实现版权输出。
优化营销渠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疫情让图书线下销售陷入困境,如何应对风险冲击,解决读者对文化阅读的急用刚需,出版界在逆境中寻突围谋转型,开展多渠道、分层次、精准化营销战略,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对经济工作部署要求,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汇聚文化力量。
1.线上突围,借融媒体自救和转型
各书业企业积极整合文化资源,优化市场渠道,借助“云端”组建社群、直播带货、读书分享、云馆配、盲盒选书、线上教育、外卖配送,邀请知名作家和演播艺术家朗诵为读者朗读唱词,以情感化、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增强读者与作者、出版社的黏合度。持续的文化资源宣传和曝光,成就了出版文化品牌的转化,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据开卷数据显示,2020年1~3月,我国图书网络销售同比上升3.02%。
2月2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生薄世宁在央视直播间为网友解答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类问题,3000多万网友关注直播,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一书在天猫等电商平台销量猛涨。4月10日,南友圈创始人苟骅利在微信群直播销售《新冠刻度》和《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销售额达2.5万余元。4月19日,畅销书作家沈石溪开启线上直播,《狼王梦》一书销售码洋达30余万元。4月26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借助抖音开展图书公益直播。网络在线销售将图书与作者、编辑等名人形成关联,满足了读者的精神追求,使其获得更多增值服务,弥补线下购书的时空限制。
2.公益捐赠,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
免费电子书、免费电子期刊、免费教材、免费慕课、免费畅听优秀经典文学、免费提供可印制版本、免费开放APP等数字资源……疫情发生后,各出版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决策部署,盘点自身资源和出版优势,主动向广大读者免费提供医疗护理、教育辅导、文化阅读、语言学习、儿童益智、心理健康、美食健康等优质内容资源,以公益出版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社会融入度。
人民卫生出版社免费共享教材、慕课、EOMO学术专著,并以12种国际语言版本向全球提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疗指南(英文版)》在线免费阅读。长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将《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等爸爸回家》翻译出版成法语、德语、日语、韩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尼泊尔语、僧伽罗语、泰米尔语等国际版本,供全球儿童免费阅读。江西出版集团向社会免费提供430余种优质融合出版产品。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智慧职教、超星、喜马拉雅、当当、京东、掌阅、畅读、咪咕、得到、懒人听书、凯叔讲故事等多家数字平台均推出了限时免费活动,大众免费获取的资源数不胜数。
同时,众多出版文化机构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主动向世界捐献中国抗击疫情出版资源,帮助国际社会科学应对疫情。中国外文局向国际社会捐赠该局全部抗击疫情图书国际版权。中国文化译研网联通海外97个国家、65个语种的5000余名海外专家和1000余家海外机构,协助中国出版联通国际需求,向业界免费开放全部国际人才和渠道资源,帮助各国寻求中国防疫图书版权合作,用4天时间协助伊朗完成《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漫画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图书版权输出,无偿帮助伊朗民众抗击疫情。
正是出版人的执着和坚守,让中国抗疫经验和战疫精神通过出版物传递至正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为全球医疗人员抗击新冠病毒提供了有效的治疗经验和临床依据,为全球共同战胜疫情注入了信心和力量。如《缅甸时报》所言,中国分享抗疫经验,向多国提供战疫支持,不仅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担当的有力体现,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作者单位:江西传媒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薛金萍 xjp@cpri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