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边疆的余晖
2020-09-17母帅
母帅
清宣统三年(1911年),大清帝国已是满目疮痍、摇摇欲坠,10月10日爆发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然而,此时清帝国的西北边疆却有着另外一番景象。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历任巡抚都秉持“发展民生”的治疆方针,积极发挥“丝绸之路”沟通东西的贸易纽带作用。加之新疆地处西北之隅,较少受到内地战火波及,使得这期间的新疆充满了勃勃生机。其中,尤其以喀什这座贸易古城最具有代表性。
喀什位于“丝绸之路”要冲,东接南疆七城、西临中亚各国、北依天山、南望印度,自古以来享有“五通八国”的美誉。清朝“同光中兴”以后,喀什商队往来频繁,贸易市场繁盛,对于货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加之喀什周边盛产银矿,新疆各族人民又喜爱以银钱作为货币使用。因此,1911年,喀什银圆局发行了宣统元宝、饷银五钱、银圆二钱等多个品种的银币。这些银币延用“湘平”记重,成色较高,币面上虽印有代表大清王朝的蟠龙图案,但又添加了不少伊斯兰风格纹饰,且每个品种在布局与细节处富有变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新疆喀什特色。
图1 喀什宣统元宝伍钱1329普通版
宣统元宝伍钱
此钱(图1)由于面值“伍”大写,因此得名。该币为圆形银质货币,直径约32.7毫米、厚约2.1毫米、重约17.0克。正面内圈印有对读“宣统元宝”四字,写得大气、豪放。正中央为一颗五角星。外圈右、左部分别印“伍”“钱”二字以示计重,上部印“喀什”表明铸造地,下方印有老的维吾尔文,从右至左读,译为“铸造于喀什噶尔五钱”,以及回文数字“1329年”(回历,即1911年)。背面外圈饰有蔓草与五角星图案,内圈中印有象征大清皇室的蟠龙。与庄严威猛的云龙所不同的是,此龙较为瘦小,头重身轻,仅有三爪,且显得无力,龙鳞及龙首上方由五角星作饰,腰间饰一颗五角星和一朵花,是蟠龙与伊斯兰风格装饰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新疆东西融合的地域特色。该版宣统元宝伍钱较为常见,称为“1329大写伍普通版”。
此外,还有一版宣统元宝伍钱则较为少见。与前者所不同的是,该版的“宣统元宝”四字书写比较规矩、内敛。正面中央饰一朵绽放的梅花,上部为“喀什造”三个字,比普通版的“喀什”二字多了一个“造”字。背面龙鳞为新月形图案,腰间饰侧面花卉或正面梅花两种,外圈为蔓草与小梅花相结合,称为“1329大写伍梅花版”(图2)。
图2 喀什宣统元宝伍钱1329梅花版
其实,在1909年至1910年初,喀什银圆局就发行了面文印有“喀什造宣统银币”字样的银质货币。此举虽为全国首创,但命名方式与旧例不符。当时银币的命名要么年号加元宝,例如“光绪元宝”;要么国号加银币,例如“大清银币”。因此,1910年喀什银圆局就将这个问题修正过来,发行“喀什造宣统元宝”。至1911年初,旋又改为“喀什宣统元宝”。因此,保留了“造”字的“1329大写伍梅花版”是相当少见的。
宣统元宝五钱
此钱由于面值“五”小写,因此得名。该币形制大小、总体风格与“大写伍”一致,但在龙鳞、龙首图案、背外圈纹饰、正反面中心等细节处多有调整,可谓变化多端、版式复杂。这是由于土法机器模具材质差、易损坏,更换频繁,又因雕刻模板出自多人之手等原因造成的。在林国明、马德合著的《新疆金银币图说》中共列举了16个版式。为便于记识,笔者归纳出常见的六个基本版式(见表1及图3至图8)。
通过分析表1可以初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龙鳞分为两大类,为代表阳刚的五角星和代表阴柔的新月,每种各占一半;二是龙鳞与外圈饰纹相呼应,新月配小梅花,五角星配五角星;三是正面中心为五角星的版式最多,占四例,为大梅花和小圆点则较少,各仅一例;四是龙首顶部图案多数与龙鳞相关,五角星的配五角星,新月纹的则龙首上方空着,仅当龙首上为水波纹时,龙鳞有五角星和新月各一例;五是背面中心采用的元素比较多,有五角星、大梅花、中花、小花等,相互搭配,交相辉印,纷繁复杂,也是“小写五”版最富有变化的地方。
其余稀有版式則是在六个基本版上混配、拼搭而成,在此不详列,仅举三例。如图9,系基本版式5的正面与基本版式4的背面混配。图10系基本版式6的正面与基本版式5的背面混配。图11采用了五角星龙鳞与梅花蔓草的拼搭方式,实属罕见。
图9 基本版式5的正面与基本版式4的背面混配
图10 基本版式6的正面与基本版式5的背面混配
图11 五角星龙鳞与梅花蔓草拼搭版
饷银五钱
饷银是新疆货币的一大特色。新疆地广人稀,又是多民族聚居地,为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清政府安置了大量驻军和公差衙役,这批人的薪水开支即称“饷银”。喀什银圆局在1911年铸造的饷银五钱主要有“九星饷银”“八星饷银”“梅花饷银”等版别,皆为土法手工打制,与行用钱在市面上等值流通。
常见的喀什饷银五钱称为“九星饷银”版(图12)。该币为圆形银质货币,直径约32 .8毫米、厚度约2.0毫米、重量约16.7克。正面内圈印有对读“饷银五钱”四字,表明用途和计重。外圈上下左右及正中央有五颗大五角星。背面外圈上部印“喀什”表明铸造地,下方印有老维文,从右至左读,译为“铸造于喀什噶尔五钱”,以及回文数字“1329年”。内圈中印有潘龙,龙鳞及龙首上方皆以小五角星为饰,腰间缀有花朵。外圈上左右及背面中央有四顆大五角星,全币正反面共计九颗大五角星,因此得名“九星饷银”。另有一版,除正面中央系一圆点外,其他均与“九星”版相同,称为“八星饷银”(图13),较为稀少。
图12 喀什饷银五钱1329九星版
图13 喀什饷银五钱1329八星版
图14 喀什饷银五钱1329三梅花版
图15 喀什饷银五钱1329四梅花版
同年,喀什银圆局还铸有“梅花版”的饷银五钱(图14),该版形制、重量、图案、布局等与常见的“九星饷银”相似,仅在背面的上左右三处,采用绽放的梅花代替大五角星,显得熠熠生辉、格外瞩目。因此,被冠名为“三梅花”版。此外,还有将正面中央大五角星替换为大梅花的,称为“四梅花”版(图15)。该两版在饷银五钱中都较为少见,格外珍稀。
银圆叁钱与银圆二钱
1911年,喀什银圆局除了铸造“宣统元宝”“饷银五钱”两款五钱银币作为主币流通外,还铸造了“银圆叁钱”和“银圆二钱”作为辅币流通。
银圆叁钱(图16)为圆形银质货币,直径约27.5毫米、厚约1.9毫米、重约9.7克。正面中央为一绽放的梅花,上下右左分别为“银圆叁钱”四个大字,表明材质与计重。背面内圈为蟠龙,龙鳞为五角星图案,腰间缀有小五角星和三朵小花。外圈下方印有老维文,从右至左读,译为“铸造于喀什噶尔三钱”,以及回文数字“1329年”,两侧有小五角星,最外为珠圈。
图16 喀什银圆叁钱1329版
图17 喀什银圆二钱1329正面维文版
图18 喀什银圆二钱1329背面维文版
银圆二钱(图17、图18),直径约25毫米、厚约1.2毫米、重约6.2克。有两种,一种维文在正面,另一种在反面。第一种正面内圈对读“银圆二钱”四个字,中央是五角星。外圈下方印有老维文,从右至左读,译为“铸造于喀什噶尔二钱”,以及回文数字“1911”年,两侧和顶部有小五角星,最外为珠圈。背面内圈为蟠龙,龙鳞为鸡爪纹,腰间有一颗五角星和小花,外圈则饰以伊斯兰风格的蔓草与圆点图案。第二种仅将正面的维文移至反面下方,且省去了外圈饰纹,其他均同。
上述三品系新疆喀什首次铸印蟠龙的辅币,虽是同一年所铸,但从风格上来讲却并不统一。一个计重“叁”使用大写,另一个计重“二”则使用小写。同时,币面上也没有注明是宣统元宝还是饷银系列。笔者分析,鉴于喀什地区上一次大量发行小额计重辅币为1904年(光绪三十年)发行的“光绪银圆喀造二钱、三钱”,至1911年已过去7年之久。7年间不断有“五钱”主币问世,但发行“二、三钱”辅币却很少,仅有“光绪元宝二、三钱”和“湘平二钱”少量发行,给日常小额交易带来诸多不便。为解决此问题,喀什银圆局在1911年发行的这套二、三钱银辅币,可作为行用钱“宣统元宝”和军用钱“饷银五钱”共同的辅币,以保障日常小额交易的顺利进行。但由于计重小、铸造成本高、技术难度大、手工打制工艺落后等原因,使得该套辅币的发行量也很小,尤其是“银圆叁钱”极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