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2020-09-17
名作概览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運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市,曾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经典摘抄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
历史不只是印刷在课本上,而是掩埋在大地深处。
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名作鉴赏
《文化苦旅》虽有一“旅”字,作者在自序中也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却与常规的游记大相径庭:其重心并非见闻描述,也非一般意义的借景抒情,更少游记特有的轻快笔调,反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这“苍老”是由于《文化苦旅》的起点和终点不止于地域和空间,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从身体的艰难跋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在作者心中,山水仿佛都有了灵性,成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哲理老人,“大地默默无语,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在这个人日渐物化的时代,余秋雨却在广袤的大地上找到了自然与人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虽然《文化苦旅》里文章风格并不统一,但深深思考、细细咀嚼后,就会发现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设计意象”——想借山水古迹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情感的抑扬、低落、升华,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此起彼伏,显示出中国学者特有的文化心态和生存心态, 正因如此,他才感到“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的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