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历史经验研究

2020-09-17何爱国

理论与现代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何爱国

摘 要: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历史的重大进程,是决定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大事。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百年以来的梦想,革命为这一梦想扫平了道路,改革开放则让这一梦想成为现实,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研究极其必要,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的一个着力点,可从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战略、现代化动力、现代化指标、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区域现代化、国际现代化等方面开展研究。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史;中国现代化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F0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8)04-0017-07

改革开放迄今四十年,虽然相关论著已经出了不少,但还远远不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进程,对此历史进程的深入探索与解释的意义,不仅与总结历史经验以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直接相关,而且与保存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历史资料、恢复其历史真相并发掘其重大历史意义根本相关。总结与反思这四十年的中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尤其必要。实现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梦想,但长期被动挨打的社会环境让我们迈向现代化的脚步沉重迟缓。民主革命的成功为中国大踏步迈向现代化扫平了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现代化获得了大体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四个现代化”成为我们的根本目标,但由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受到严重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真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硬道理,执着于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于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以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为根本目标,使得我国真正走上了快速现代化的轨道。四十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无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快速提升的综合国力,还是老百姓得到的大量实惠,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切极大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系统深入地总结这段历史的经验正是我们历史研究者,也是现代化研究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研究,能够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的一个主要着力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进行。

一、加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

现代化理论是引导现代化方向的根本理论、是现代化规划与实践的系统理念构想,也是现代化实践进程及其经验教训的理论反思、总结与提升。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理论,就没有现代化实践;而现代化实践经过反思、总结与提升必定上升为现代化理论。一种成功的现代化实践,离不开适当的现代化理论导航;同样,一种成功的现代化实践,也可以进一步总结为良好的现代化经验,更进一步提升为具有深刻科学性与一定普适性的现代化理论。

总结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首先要对这一时期的现代化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这四十年来,一方面,形形色色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大量译介引入中国,如经典现代化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依附理论、后现代化与后现代主义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反思现代性理论、再现代化理论、新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全球现代化理论等,并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学术界也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深入探索,试图创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科学理论,如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论、现代化启动的东亚方式论①、中国现代化的中华文明根柢论、中国现代性启蒙的理性缺位论②、中国现代化的终极愿景论③、中国现代化的增长模式论④、中国现代化的中华体制论⑤、现代化进程中的反现代化论⑥、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文明发展与现代化进展的长江模型论、中国现代化的运河模型论(综合现代化理论)、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理论、国家发达的现代化科学原理论⑦、 “一带一路”的共同现代化理论⑧等。

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發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敢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得我们从此有了理论自信。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建设与创新取得了重大成就,值得认真总结⑨。

研究这一时期的现代化理论成就,一方面要把它放在整个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前后加以比较,方能清晰阐述其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另一方面要进行中外比较,既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西方现代化理论对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理论建设与理论创新的影响,又要把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化理论建设、理论创新与同期的西方世界和第三世界的现代化理论加以比较,以彰显中国现代化理论的独创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理论取得的成就既有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吸收融合,也有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总结、反思与提升。因此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现代化理论,还要研究其与丰富多彩的中国现代化实际历史进程、历史经验的关系。

二、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

现代化战略是现代化理论在宏观发展规划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对较长时期现代化目标、任务、指标、要求、方法、动力、保障措施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现代化战略是介于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实践之间的一种现代化方案的规划设计。现代化理论通过现代化战略影响现代化实践,从而对现代化实践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无不是一种现代化战略,我们既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现代化战略,也要研究各级地方政府的现代化战略。与此相比较,我们还要研究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战略,作为参照与中国的现代化战略作比较,既了解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也了解中国现代化战略对西方国家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影响,并且对同期的各种现代化战略的优劣得失进行比较研究。现代化战略既是现代化理论的具体体现,也与现代化理论存在一定张力,现代化战略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背离或修正现代化理论,探讨二者的关系也很有必要。

改革開放以来中国虽然决定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但现代化战略也在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度广度力度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战略,就必须研究现代化战略的变化及其背景原因与态势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现代化战略经历了解决温饱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变化。我们要分析造成这些现代化战略变化的条件、原因、动力、指向等,科学总结现代化战略变化的基本经验。

三、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动力研究

现代化动力研究,主要探讨推进现代化的各种因素、要素、力量及其相互关系,也研究阻碍现代化的各种因素、要素、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现代化动力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化动力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现代化动力可以引入,也可以创造。缺乏现代化动力的国家,是不可能推进现代化的。现代化动力不足的国家,现代化进展就会比较迟缓。现代化动力强劲的国家,现代化进展就会比较迅速。现代化阻力强大的国家,现代化则可能陷入停滞、中断或倒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地发展,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就,与中国具有强劲的现代化动力是高度相关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动力及其变化,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化进展的速度、广度、深度、认可度、可持续度进行预测。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动力的变化,就要分析影响中国现代化进展的各种因素的变化,如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外来压力、内生压力、内在动力、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影响、各级政府的现代化战略等。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影响中国现代化的各种因素也在发生不同程度、与时俱进的变化,我们必须对这些变化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动力的变化,还要分析影响中国现代化进展的各种力量的变化,如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农民与农民工、知识分子、工人、市民、企业家、非公经济人士、国外投资者、华人华侨、外国政府等对中国现代化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重点要研究中国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主导力量、支持力量、阻碍力量,这些力量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速度、广度、深度、认可度、可持续度具有重大影响。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动力的变化,也要分析劳力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出口要素、消费要素、创新要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等要素变化对中国现代化进展的影响。特别要分析要素结构中的主导性要素的变化及其原因。

四、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

现代化指标体系是现代化战略的一种表现,是现代化战略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引导、监测和评价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工具,是体现现代化理论思维与战略规划的一种具体的量化目标设计和过程管理。现代化指标体系包括现代化指标的构成、层级、目标、权重、核算方法等一整套具体化、数字化、科学化的工具体系。现代化理论的具体化是现代化战略,现代化战略的具体化是现代化指标体系,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具体化,就是现代化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中央研究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地方社科研究部门、高校学者纷纷参与设计现代化指标体系,用以指导现代化实践,并对国家与区域的现代化进程进行评估,国家与地方各级发展规划之中也开始自觉地使用现代化指标体系来设计发展目标,规划发展方向。

加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就要对各级政府、学术界设计的各种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还要联系具体的现代化实践进程对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得失进行评估。同时也要深入探讨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战略与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关系,特别要探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与西方国家政府学界设计的发展指标体系对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影响,以及与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联系与区别。

五、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研究

经济现代化,主要探讨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全球化等现代化要素对经济领域的影响以及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经济现代化理论主要有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等不同的体系,具体的经济现代化理论是丰富多彩的。随着经济现代化理论的不同,经济现代化战略与经济现代化指标也各不相同,具体的经济现代化实践更是千差万别,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

经济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我们始终关注的现代化核心问题,我们渴望富强,渴望工业化,渴望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家,为此我们进行了长期的努力与艰辛的探索。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也没有设想非公经济存在的可能性,致使经济现代化的成效并不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从辅助性作用、基础性作用,进而发展为决定性作用。政府从计划经济中的全能作用修正为发挥市场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我们在毫不动摇坚持公有经济的同时,也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经济,进而以混合所有制进一步放大做强公有经济。我们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勇敢地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这些石破天惊的举措致使我们的经济现代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总量迅速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现代化的巨大成就是任何国家、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这巨大经济成就的背后究竟蕴含着什么奥秘,究竟意味着什么,致使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成为学术界津津乐道探讨的对象。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能够为未来中国更好地发展,为发展中国家从贫困走向发展,为发达国家的发展调整提供更多的启发,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六、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研究

政治現代化,主要探讨政治领域的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战略、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指标、现代化实践。政治现代化理论通过政治现代化战略、政治现代化制度、政治现代化指标来引导政治现代化实践、政治现代化过程。政治现代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近代以来政治现代化的基本诉求和制度表征就是自由、人权、平等、民主、法治和国家机构的科层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现代化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虽然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似乎改革开放主要是经济现代化的问题,但其实不然,经济现代化的每一个重大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政治现代化的支持,都有政治现代化的推动,无非是政治现代化这一名词的提法比较少,我们提的较多的是政治现代化的实际内涵如自由、人权、平等、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公务员制度、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但实际上就是政治现代化的问题。

政治现代化的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制度创新与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运用制度和法治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主要就是研究制度的推陈出新、法治的不断完善与能力的与时俱进。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完善的过程及其基本经验,还要深入探讨西方政治理论与政治制度、苏联的政治理论与政治制度、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中国近代的政治理论与政治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的影响。

七、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研究

文化现代化主要研究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整个精神生活领域的现代转型与现代化进展。文化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变革的问题,也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二者必须保持一个基本平衡。因此,文化现代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破坏、模仿与移植的问题,而是一个主体续存、吸收、消化与认同的问题。经典现代化的修正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发展伦理学理论等新现代化理论认为,传统性与现代性不是二元对立的,传统性之中含有现代性,现代性之中含有传统性。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传统文化可以是有益于现代化的,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可以重新延续生命,而且可以牢固地树立现代性认同,从而能够可持续地推进现代化进展。

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在近代中国往往被归结为一个古今中西的问题,主要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纠结了中国一百多年,至今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困扰着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危害我们富强大业的是传统文化的毒素,我们曾经激烈地向往西化与苏化,极端者甚至表示要铲除我们的语言文字,改用世界语、拉丁语或英语、俄语,但这只是近代以来我们发泄对贫困落后被动挨打的怒气的一种偏执方式,并非一种理性的文化现代化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树立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苏联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那就是充分地吸纳各种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中国自己的文化、经验、实践、需求为基础,进行吸收、消化、融合、创新,任何外来文化必须中国化,必须适应中国本土的实际需要,必须经得起中国的实践的检验。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既要研究政府、学界、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也要研究西方国家学术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还要研究西方国家学术界的这种态度变化对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影响;既要研究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的意义与影响,也要研究现代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与创新;既要研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影响,也要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建设的影响,还要研究中国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现代化的影响;既要研究经济现代化对文化现代化的影响,也要研究文化现代化对经济现代化的影响;既要研究文化现代化的各种思潮与流派,也要研究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八、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研究

社会现代化既是社会领域(国家与个人之间的领域)的现代化,也是社会层面(与行政事务、经济事务相对分离的社会事务)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是经济现代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存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组织并不存在,社会现代化也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与国家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分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国家无微不至的控制管理不再存在,各种非国家组织的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国际社会组织的分支机构得到了空前发展,社会的自主性自治性自觉性均得到加强,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均得到提高。同时,随着单位社会制的不断削弱与逐渐瓦解,社会事务从党的事物、行政事务、经济事务中分离出来,社区事务、社团事务、社会服务事务、社会保障事务、社会救济事物、社会管理事务、社会发展事务等得到了大力发展。

我们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不仅要研究国外社会现代化理论、战略、指标、制度、政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互动关系,还要研究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之中的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社会组织、社会保障、社会教育、社会流动、社会控制、社会参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城市社会、乡村社会、基层社会、中层社会的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九、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研究

生态现代化,主要研究现代化的生态转型。生态现代化指的是现代化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代价,现代化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只能有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而不是让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枯竭资源与污染环境的现代化不是生态现代化。

从晚清以来我们学习西方工业化的经验开始,我们就开始关注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工业发展的滞后,更由于我们迫切地渴望富强与赶超西方,以期摆脱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悲惨命运,我们并不真正看重工业化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即使在1949年之后,我们树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现代化战略,也仍然没有重视环境问题。

直到改革开放,当我们的经济现代化得到空前的大发展之后,我们才开始真正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因此,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极其必要与迫切,能够为中国此后的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把握方向,能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智慧、方案与政策工具,能够为全球环境的改善和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中国的经验教训。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就要研究中国资源环境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研究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与影响,研究中国现代化理论、战略、指标体系之中对生态现代化的态度,研究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战略、指标体系对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启发与影响,研究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成就与经验对世界现代化转型的意义与影响,研究中国各地生态现代化的丰富多样的实践及其经验,研究中国经济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十、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研究

区域现代化,主要研究现代化的区域进展与区域经验。区域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区域表现,国家现代化是区域现代化的集成与融合。国家现代化体现了现代化的整体风格,区域现代化则体现了国家现代化的地域风格。对于中国这样的非单一民族国家的巨型文明国家而言,区域现代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不平衡发展的社会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基础具有区域的不平衡性,立足于此基础上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具有区域的不平衡性,因此研究中国各区域的现代化的具体战略、具体路径、具体实践、具体经验非常重要,否则中国现代化经验的总结容易流于空泛,缺乏多样性、丰富性、鲜活性、实证性与可靠性。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就既要研究中央的现代化理论、战略、指标体系对区域现代化的影响,也要研究区域现代化进展、战略、实践、经验、教训对国家现代化的影响;既要对某一区域的现代化经验进行深入的全方位解剖,也要对不同区域的现代化经验进行比较,还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国外区域现代化经验的影响。

十一、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研究

国际现代化,主要研究现代化要素的国际互动,即国外现代化要素如何影响中国,中国现代化要素如何影响国外,以及兩种影响的关系变化。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全方位开放的现代化环境下,国际现代化的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国门推进现代化,不断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先是“请进来”,不断吸取国外现代化的理论、战略、制度、指标、经验,充分利用国外市场、资本、科技、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管理方法等国际生产要素。在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中国开始“走出去”,中国的现代化要素对国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方案中的中国智慧、“一带一路”的共同现代化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现代化战略等,对国外现代化的影响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现代化的经验,就是要研究中国“请进来”“走出去”的历史经验,研究国外现代化要素及其变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研究中国现代化要素及其变化对发达国家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的影响,为中国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经济开放化和文明互鉴,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服务。

注释:

① 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论、现代化启动的东亚方式论,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版)中有系统阐述。

② 中国现代化的中华文明根柢论,姜义华在《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中有系统阐述。中国现代性启蒙的理性缺位论,姜义华在《理性缺位的启蒙》(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中有系统阐述。

③ 中国现代化的终极愿景论,金耀基在《中国现代化的终极愿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中有系统阐述。

④ 中国现代化的增长模式论,吴敬琏在《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中有系统阐述。

⑤ 中国现代化的中华体制论,潘为在《当代中华体制:中国模式的经济、政治、社会解析》(《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六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中有系统阐述。

⑥ 现代化进程中的反现代化论,钱乘旦在《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学术界》2001年第4期)、《世界现代化进程:总论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寻找他山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均有阐述。

⑦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何传启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现代化理论与展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和科学逻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中均有阐述。文明发展与现代化进展的长江模型论,何传启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现代化理论与展望》、《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现代化科学: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均有阐述。中国现代化的运河模型论(即综合现代化理论),何传启在《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现代化理论与展望》均有阐述。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理论,何传启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国际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有系统阐述。国家发达的现代化科学原理论,何传启在《现代化科学: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均有阐述。

⑧“一带一路”的共同现代化理论,柯银斌、乔柯在《共同现代化:一种新的理论探索》(《理论与现代化》2017年第4期)中有系统阐述。

⑨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等,都是我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解读浙江40年变革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图表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路遥
扶贫,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