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其心理归因探索

2020-09-17陈晓蕾刘娟王丹丹

学理论·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

陈晓蕾 刘娟 王丹丹

摘 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对于大学生群体也是如此。大学生手机依赖或成瘾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本文从手机成瘾的界定与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归因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相关内容,进一步认识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行为,为制定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方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归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8-0065-02

与网络成瘾相比,手机成瘾因其使用的便利性更容易发生。国外学者曾经预测,智能手机成瘾或许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非物质成瘾类型之一。

一、手机成瘾的界定与研究

2008年,英国的科学研究人员首次使用“无手机焦虑症”(Nomophobia)用来描述手机联系不畅通时,个体所产生的恐惧心理。而Redmayne将手机成瘾定义为一种过分利用现代技术,类似游戏成瘾和网络成瘾的行为成瘾问题。本文借用国内学者师建国(2009)和韩登亮(2015)的研究成果:认为手机成瘾是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它具有三个标准: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在知网以“手机成瘾”作为篇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共有225条检索结果,其中包括29篇硕博论文。从研究的时间来看,有207项研究成果产生于2014年以来,其中包括26篇硕博论文,可见,我国对手机成瘾的研究时间还不长,这可能与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的时间有关;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涉及量表编制、现状调查、测评、成因和干预对策等,但研究内容还不够深入,大多是一些粗浅的研究。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概率

付贵芳(2015)的一项研究表明,有33.06%的大学生存在手机成瘾问题;陈玲(2017)的一项研究表明,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手机成瘾各因子中等水平人数最多(59.4%—75.7%),高手机成瘾者(13.8%—18.2%)和低成瘾者(10.5%—22.6%)相对较少;李丽(2016)在博士论文的研究中表明,智能手机成瘾筛查率为38.6%。虽然目前对我国还没有大样本的大学生手机成瘾概率的调查,但从这些调查中也可以估计,在我国大学生群体里面,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存在手机成瘾问题。李丽的博士论文中指出,大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为100%,每天使用时长为6.06±3.71小时。由此可见,大学生除去睡觉、吃饭、上课等时间,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使用手机。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性别差异

很多研究都探讨了男女大学生在手机成瘾方面的差别,但是至于哪个性别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概率更高却并没有非常一致的结果。但在男女大学生手机功能使用上却存在着差异,李丽(2016)在博士论文的研究中表明,男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功能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即时通信、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博客/个人空间和网络视频;女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功能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即时通信、网络音乐、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购物与支付、网络视频。由此可以看出,通信、听音乐、看视频、博客/个人空间是男女大学生都会采取的手机网络高频行为,不同的是,除此以外,男大学生会更多地用手机查看网络新闻,而女大学生则钟情于网络购物。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类型

1.手机游戏成瘾。全球移动电话使用已经超过10亿部,而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不断增加。在大部分国家,手机用户比计算机用户更多,因此,手机游戏应运而生。吃鸡、王者荣耀等很多吸引力强大的手游获得了大批量手机用户的喜爱与沉迷。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这些手游也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部分大学生将游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形成手机游戏成瘾。

2.手机交往成瘾。人际交往是个体的一种心理需要,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大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和空闲时间的增加,对于与人交往的需求也明显提升,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待提升,部分大学生存在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缺乏人际交往技能等问题。这些大学生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会存在挫败感和各种困惑,于是他们就寄希望于手机交往,由于手机交往存在隐匿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他们的自尊,并能使他们获得与人交往的满足,但是虚拟的人际交往毕竟不是现实,它虽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长此以往,反而更加不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3.手机信息获取成瘾。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论坛、微博、博客、微信以及新兴的视频网站等构成了自媒体现存的主要表达渠道,只要拿着手机,就可以浏览发生在全世界的各类热点事件,同时也可以获取针对同一事件的各种角度的评论,大学生对获取新信息特别感兴趣,但这种无止境的、难以辨别真伪的海量信息占用了大学生很多宝贵的时间,而且这些不成系统的、碎片式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知识的“快餐”,只能暂时解饿,营养却很缺乏。

4.手机购物成瘾。与十年前相比,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一种非常普遍使用的购物形式,大学生群体也是网购的主力,网络上的物品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同时,网络购物也是大学生了解时尚潮流的一种有效方式,于是有部分大学生流连于各类购物网站,消耗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表现

1.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大学生使用手机无可厚非,但是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使用手機就存在手机成瘾的问题。有些大学生上课时人在课堂上,心在手机里,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有些大学生晚上熄灯后还要看手机到后半夜,严重影响了睡眠和身体健康状况,这些都是手机滥用的表现。

2.手机使用过多,影响生活和学习。大学生使用手机过多,占用了大量的学习、休息和与人交往的时间。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学习成绩就难以保证;休息时间因为玩手机而大大缩短,睡眠不足,人体生物钟出现紊乱,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使用手机时间过长,就不能与周围人形成良好互动,人际交往状况就会出现问题。

3.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手机成瘾的大学生在发现手机不在身边或停机时,内心会非常焦虑,在生理上出现坐立不安,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在心理上会非常焦虑,直到将手机拿到手里才会安心。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归因

(一)大学生人格特点与手机成瘾

对我国关于大学生人格特点与手机成瘾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手机成瘾与大学生人格里面的适应性、利他性和道德感呈负相关,与开放性呈正相关。这表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越强,越不会产生手机成瘾问题,相反,适应能力差的大学生,更加孤僻、压抑,但他们更加渴望与外界交流,于是依赖于手机;大学生越自私、冷酷、固执,越容易手机成瘾;大学生责任心、进取心越强,越不容易手机成瘾;大学生越开放,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反而更加容易造成手机成瘾。

(二)大学生情绪调节与手机成瘾

情绪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大学生正处在情绪情感最为丰富而强烈的青春末期,他们告别了高中枯燥乏味的学习与生活,在大学中享受更为广阔、自由的天地,这些客观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情绪有迅速而强烈的特点,各种负面情绪一触即发,于是大学生群体常常会出现焦虑、烦躁、自卑等各种负面情绪,而他们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对情绪的调节能力还非常不够。而智能手机的出现为他们发泄情绪、排解忧愁、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出口。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与手机成瘾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不仅与个体的生理成熟有关,更是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开始分化,迅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的变化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对于自我的探寻越来越多,我是什么样的人,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与世界的关系如何,我的地位是什么,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等等问题不断困扰着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给大学生打开了一个比客观现实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也是大学生形成手机成瘾的一个客观原因。另外,正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导致他对手机及其合理使用的正确态度还没有形成,容易形成手机成瘾问题。

(四)大学生意志与手机成瘾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它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在人主动地变革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对行为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调节作用。大学生意志品质的主要特点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人生追求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有不平衡、不稳定的特点,有的大学生意志品质发展得好,表现出较强的意志力,而有的则较弱,表现为自制力很差。智能手机无疑是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的工具,但对于意志品质差的大学生而言,就可能控制不了自身使用手机的频率与时间,形成手机成瘾问题。

(五)大学生归属感与手机成瘾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爱与归属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的第三层,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大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他们不再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而是更愿意与同伴进行交流与沟通,更加渴望得到同伴的支持与认同。这与埃里克森的人的发展八阶段理论不谋而合,青少年期的个体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获得爱的品质,这种亲密感不仅指爱情,也同样指友情。大学生与同伴交往是个体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微信、QQ和微博等社交软件在大学生群體中使用非常频繁。发朋友圈、点赞和评论等方式让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这种对于归属感的需要也促使大学生产生手机成瘾的行为。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