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睑板腺囊肿刮除术联合睑板腺挤压预防儿童睑板腺囊肿再发的疗效观察

2020-09-17韩玲闫利锋郭梦翔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9期
关键词:板腺分泌物囊肿

韩玲, 闫利锋, 郭梦翔

(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眼科, 广东 广州510623)

睑板腺囊肿是一种因睑板腺出口阻塞、 腺体分泌潴留引起的睑板腺特发肉芽肿性炎性病变, 多发生在儿童群体中, 对患儿的视力造成影响, 降低其生活质量, 因而提倡确诊后应第一时间进行治疗[1]。 睑板腺囊肿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两种常见方法。 保守治疗包括局部热敷及按摩等, 但疗效往往不理想, 故多数患儿常需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也易引起复发情况, 因此如何减少疾病复发也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2]。 近年来, 我院采用睑板腺囊肿刮除术联合睑板腺挤压治疗儿童睑板腺囊肿, 取得了满意效果, 有效预防疾病复发,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儿科病房2016 年2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400 例睑板腺囊肿患儿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①根据症状表现及眼部检查确诊[3]; ②有良好手术指征; ③明确告知患儿家属本研究目的, 自愿配合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癫痫、 畸形、 智障等先天性疾病; ②手术治疗禁忌症。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 例。 实验组男126 例, 女74 例; 年龄6 个月~11 岁, 平均年龄 (5.7 ± 0.5) 岁。 对照组男123 例, 女77 例; 年龄7 个月~11 岁, 平均年龄 (5.8 ±0.6) 岁。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睑板腺囊肿刮除术, 基本操作如下:全身麻醉, 医师仔细检查患儿双眼的上下睑板, 确定囊肿数量与位置, 对术眼进行消毒铺巾, 刮除所有的囊肿。 使用睑板夹夹住囊肿, 之后翻转眼睑, 在眼结膜作一个与睑缘相垂直的切口, 将小刮匙深入到囊腔内部, 刮净囊腔中的内容物及剪除囊壁。 对于皮肤面存在囊肿生长的情况, 可用睑板夹对眼睑皮肤进行固定, 自睑缘的方向将囊肿切开, 刮除其中的分泌物并将囊壁完全剪除, 使用6-0 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皮肤切口。 手术结束后, 将抗生素眼膏涂抹于结膜囊内部, 对切口部位加压包扎。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睑板腺挤压治疗, 主要是在完成囊肿刮除术后, 使用小刮匙背面沿双眼上下睑板腺沟处适当地挤压睑板腺, 清除睑板腺内部聚集物质, 使内部畅通, 将分泌物完全擦拭干净, 涂抹眼膏及加压包扎处理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评价: 治愈: 治疗后局部包块均消失, 眼睑平坦且无明显瘢痕; 好转: 治疗后局部包块消失, 眼睑基本平坦, 存在微小的瘢痕; 无效: 未达到上述标准。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 好转例数) /总例数× 100%。 ②于术前、术后1 个月进行睑板腺排出能力评分 (每个眼睑检查鼻侧、 中间、 颞侧耳3 个位置, 每个位置评分0~3 分, 总分≥3 分则为异常) 及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 (评分范围0~3 分, 0 分为正常, ≥1 分为异常)。 ③术后随访6 个月, 观察两组的囊肿再发情况, 若手术部位仍有肿块未消除, 肿物消退后于原部位再次出现, 或眼睑其他部位新发睑板腺囊肿则判定为再发。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行t 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n (%)]

2.2 睑板腺功能两组患儿术前的睑板腺排出能力评分、 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术后1 个月,两组的睑板腺排出能力评分、 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 且实验组的睑板腺排出能力评分、 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睑板腺功能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儿的睑板腺功能比较 (±s, 分)

注: 与该组术前比较, *P <0.05。

组别 n 睑板腺排出能力评分 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前 术后1 个月实验组 200 5.45±0.66 2.64±0.37* 1.56±0.36 0.81±0.24*对照组 200 5.42±0.64 3.51±0.42* 1.52±0.33 1.18±0.27*t 0.462 21.981 1.158 14.485 P 0.645 0.000 0.247 0.000

2.3 囊肿再发术后随访6 个月, 实验组睑板腺囊肿再发6 例,其中4 例为原发病变部位再发, 2 例为其他部位再发, 再发率为3.00% (6/200); 对照组睑板腺囊肿再发15 例, 其中11 例为原发病变部位再发, 4 例为其他部位再发, 再发率为7.50%(15/200)。 两组的囊肿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71,P=0.044)。

3 讨论

睑板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主要因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 分泌物潴留所致睑板腺炎性肉肿, 该病在儿童与成人群体均可发生, 其中以儿童常见[4]。 儿童睑板腺囊肿容易反复发作, 常见症状为暂时散光或异物感, 容易引起不适, 且随着疾病进展还会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5], 因此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治疗疾病。

手术治疗睑板腺囊肿主要采取刮除的方式, 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但术后也容易出现囊肿再发情况, 因此如何预防术后囊肿再发是当前临床中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6]。 对于睑板腺囊肿术后再发的预防, 分析睑板腺囊肿发病机制, 刮除睑板腺囊肿后让医师用刮匙、 睑板腺夹挤压睑板腺, 可使开口通畅并将睑板腺中的淤积物彻底清除干净, 明显降低术后再发率[7]。 分析原因主要是, 对睑板腺进行挤压后, 可使脂质通畅, 减轻睑板腺管内异常分泌物对睑板腺管的刺激, 恢复睑板腺正常形态与功能, 有效预防睑板腺囊肿再发。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术后1 个月, 实验组的睑板腺排出能力评分、 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 且实验组的睑板腺排出能力评分、 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术后随访6 个月, 实验组的囊肿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表明睑板腺囊肿刮除术联合睑板腺挤压治疗睑板腺囊肿效果明显, 可有效预防术后再发。

综上所述, 睑板腺囊肿刮除术联合睑板腺挤压治疗睑板腺囊肿患儿, 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显著改善患儿的睑板腺功能, 术后囊肿再发率也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板腺分泌物囊肿
睑板腺按摩对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干预价值
改良睑板腺按摩流程在眼科术前准备中的应用
睑板腺按摩护理联合自拟中药熏蒸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疗效
哪些表现提示我们得了巧克力囊肿
根系分泌物解铝毒作用研究进展
会厌囊肿术后并发会厌部分缺损1 例
蒙药熏眼、口服加睑板腺按摩治疗干眼症的观察
横卧哑铃形Rathke囊肿1例
骨内腱鞘囊肿的MRI诊断
花生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和化感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