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实证研究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分析
2020-09-17谭富强凌珊
谭富强, 凌珊
(1.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广东 深圳518060;2.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一、问题缘起
21世纪以来,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关注度越发高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历史沉淀及丰富的人文精神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历史地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其所具备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及礼仪制度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1]。横向地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最为基础的认知哲学形式时刻影响着中华文化圈的行为主体,它是当下中华民族处世立身的根本哲学。正因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不断阐释,广受关注:首先,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应建立在充足理据的基础之上[2],随着时间推移,该论述的合理性也越发明确,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兼备的同时也印证出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正确判断。自“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战略提出后,许多学者对该战略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及实施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学理阐述[3]。其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之一,结合时代需求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创新,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与时代风采[4]。最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5]: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其目标在于: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其保护措施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修订文物保护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制度性安排。该意见将“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内容作为重要任务。
然而,当下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信息获取渠道变得越发多元,外来文化对我国经济基础及社会结构的冲击甚为强烈,并不断改变着我国青少年认知和行为方式。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了解不高,《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显示出50%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态度,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自豪的大学生仅占10%[6]。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缺失到重塑的当下,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对学生的知识生产和思想启迪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且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有鉴于此,文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一种文化资本,以文化资本概念与默会知识概念为研究基础视角,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的TextRank和Word2Vec为研究工具,对江西某高校里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辅助工具而进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的“教”与“学”感受为研究内容,探寻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知识生产所产生的影响,力图回答以下问题:
(1)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体现在哪些维度?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活学生知识生产的机制与路径是什么?
二、理论基础
(一)文化资本概念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以社会学视角对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进行扩充,通过对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差异及其与不同阶级所对应的资本分布情况的对应关系研究后,提出了“文化资本”概念。据此,资本概念簇群扩充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7]。布迪厄认为,任何场域都应有属于自身属性表征的正统文化,其典型作用为判断区分该场域内各行动者的优劣势地位[8],而文化资本的具体所指则是与个人地位获得和地位象征有关联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包含身体化、客观化、制度化三个存在状态[9]。首先,文化资本的身体化形态是指某场域内行动者通过家庭成长环境及学校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教养及审美感性等文化产物,布迪厄将其称之为“惯习化”[10]。这种“惯习化”产物将成为行为主体的精神财富,它既不存在私有化也无法被法律保护。就理论上而言,具备一定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的行为主体都能够获得它,因而它具有普遍价值。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惯习化”的精神财富需要行为主体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得以培养。其次,文化资本的客观化形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其概括为文化产品,具体包括了书籍绘画、文玩古董、工具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11]。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具备相当的“可衡量性”,因而其获得方式是可通过一定的物质财富进行交换的,然而这样的理解过于片面,尽管这种可衡量的客观化文化资本突显出相当的经济属性,然而在进行这类资本交换时人们仍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文化资本鉴别能力。因此,客观化文化资本亦是一种与身体具备相当关系且并未完全独立于“身体”的资本[8]。最后,文化资本的制度化形态是指行为主体所掌握的被授予资格认定等社会承认方式的知识与技能。显然,这是一种将集中于行为主体上的文化资本转换为社会群体共识性文化资本的方式,这主要涵盖了学术资格、文化能力、学历证书以及其他被社会所公认合法的资质[12]。
布迪厄所讨论的文化资本概念是以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为基础,认为家庭教育是以继承方式传递文化资本,而学校教育则将社会出身与受教育机会以及升学等问题连接在一起,教育机构被视为一种符号暴力,凭借此种关系与符号暴力,学校实施着文化再生产。质言之,教育机构通过教育活动将已有的文化资本差异合法化,并再生产了社会基本结构[13]。
一言以蔽之,身体化文化资本是以家庭传承为主要继承方式,这其中就包括了影响行为主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一系列因素,而这些因素在中国的表现即为中国家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而可以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中国学生身体化文化资本的切实路径与机制,且通过该路径,中国学生能够获得相当的“惯习化”行为养成,并在今后接受学校教育时作为学习性知识生产的文化基础,亦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4]。
(二)默会知识概念
20世纪中叶,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提“默会知识”概念,其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认为默会知识概念能够解释于镶嵌实践活动中所突显的被觉察、被意会却不能通过语言系统表述的知识[15]。默会知识具有意会性、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文化性、偶然性/随意性、稳定性等特征,也正因上述特征构成了社会行动的基础性要素[16]。默会知识概念具备丰富的理论意蕴,牵涉诸多人类认知问题,因而被广泛运用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甚至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并产生了相应的理论贡献。该概念的出现挑战了传统哲学的诸多教条,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四点:一是围绕知识表达,明述与默会的概念关系使得默会知识概念挑战了命题导向知识观,证明了人类知识在明述知识之外,仍存在默会知识。二是波兰尼的“通过寓居而认知”“寓居就是在世”的理念解释了默会知识与“海德格尔—梅洛-庞蒂”谱系现象学的密切关联,进而挑战了西方近代认知哲学的表征主义以及非具身性认知倾向,展现出具身在世的认知视野,明确了表征性知识导源于非表征性知识的观点。三是就知识本体论而言,默会知识挑战了西方哲学中普遍且特殊的惯习化思想,并通过对实践智慧、启发性应用及范例推理等内容的聚焦,强调了普遍与特殊的关联。四是默会知识质疑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崇批判或是非批判的理论倾向,强调在认知活动里,存在包容批判和非批判的内生结构,并认为非批判因素对认知活动的不可或缺性[17]。默会知识是具有实践导向特性的厚实认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在挑战“命题指向的知识观”后,这种理论批判也被拓展至技术及其知识的研究领域中,用于探索“技术知识属性”,进而揭示“技术知识的默会维度”,这对回答基于厚实认识论合流过程中的技术知识观重构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18]。
(三)基于文化资本与默会知识的优秀传统文化对知识生产的理论机制
沿着认知科学的步伐,探寻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人类知识生产的影响,尝试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对学生知识生产产生影响。将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一种文化资本的同时,也从非批判角度将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是一种学生自带的默会知识,并认为具备缄默知识属性的中华优秀传统在作用于新时代学生知识生产时具有良好的认知导向以及思维训练作用。具体而言:
(1)从历史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深厚丰富,它是伴随中华民族诞生、发展以及演变的文化印记,其既源自中华民族又在历史长河中滋养着中华民族。就文化发生学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生场域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其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色彩。这种带有明显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在指导中华民族发展时贡献出了相当智慧,这主要体现在为人处世、修身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内容中。其中关于民族发展的思想就有生态思想[19]、治国智慧[20]、族群管理智慧[21]等诸多精彩内容,而在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参与了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工程[22]。因而,可以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深入中华民族脊髓,它通过自身积淀建构起属于中华民族的思想与行为哲学,并与当下大学生的知识生产活动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是以,从历史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本以及人人皆用的“默会知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当前学生既有的默会知识,这不仅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学生的影响,更能从侧面印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参与学生学习行为、知识创新等层面所固有的实践作用。
(2)从当下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得到社会各界重视,被广泛运用于思想启迪、社会建设乃至国家外交等诸多领域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智慧的装置器,是诸多行为经验的收容包,随着时间推移,它的迭代效果越发明显,而当下正是它释放能量的时刻。然而,它在当下也呈现出相当的困惑性,这主要表现在与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战斗中[23]。时下,学生们正在经受着中西方文化交汇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自身文化底蕴哺育中华儿女,从知识结构层面引导并启迪当下学生建构起相应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工程中去。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大学生具身行为及知识生产等诸多方面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就默会知识的具身性表现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具身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行为以及部分思维上,学生从小便身处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这就致使学生在情绪控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表达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其影响。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大学生乃至中华民族的行为哲学及思想锤炼都表现出了相当优势,探究其与当下大学生知识生产的关系,一方面能够再次印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中华民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从理论上明确其在当下社会建设中所承担的“文化软实力”角色。
三、基于Word2Vec与TextRank技术的自然语言处理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数据来源
1.研究背景
此次研究是基于江西X校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傩文化研究”而展开的,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为“以认识江西傩文化为基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针对学生对传统文化感知现状,力图推动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认知,从而达到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2.数据来源
为克服单一资料来源的主观性,也为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此次研究决定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认知的影响”“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等相关成果。所有定性数据共计20余万字,其中“课程感受”字数为5万余字,相关研究成果字数为15万余字。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为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及课程感受书写的真实度,此次研究依据课堂志方法①王鉴认为课堂志是教学研究者对特定的场域中教学现象的观察、访谈、描述、解释的混合研究方法,是一种质性研究内部的混合研究,其核心是深描,旨在通过深描揭示教学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资料收集[24,25],课程感受写作之前,由该文第二作者借助数字人文平台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创设情境教学法实施用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26]。此外,该文二作所撰写的课堂志也被纳入研究文本范畴。
(二)研究工具
1.Word2Vec自然语言处理工具
此次研究采用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之一词向量Word2Vec(Word to Vector)研究工具。首先,词向量最早由Hinton[27]提出,而Bengio等[28]则建立了最早的词向量原模型,该方法主要可分为One-hot Representation[29]与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30]两 种,前者表示方法简单,但语义表达能力有限,后者是基于前者的推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者语义表达能力有限以及矩阵存在稀疏冗长等问题[31]。其次,Word2Vec工具是由Google于2013年推出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内部算法则借鉴了神经网络语言模型(Neural Network Language Model,NNLM)的基本理念。其优点在于通过给定的语料库可将文本中的词映射至实数向量空间,而该实数向量空间由多个维度组成,每一维度都能够代表相应的浅层语义特征[32]。最后,成熟的Word2Vec工具主要分为CBOW以及Skip-Gram两种模型,因此次研究的训练集数量较大,故采用通过输入一个词便有望测量出上下相关词的Skip-Gram模型,该模型具有语义精确且在大型训练集中表现优异的特色[33,34]。
2.TextRank自然语言处理工具
TextRank自然语言算法是一种语义分析方法,其前身为Google公司的网页排序PageRank算法。其原理是将需要分析的自然语言文本转化到网络图中,进而通过分析网络图中的各个节点的权重来排序[35],从而获取到关于重点节点权重排序。该思想是基于某个节点的重要性依赖其附近的节点相邻指向的数量,TextRank中节点重要性会依据算法的迭代而不断改变,因而需要确定节点主题分析,使得节点停止迭代而得以确定[36]。
(三)研究流程
此次研究具体分为四个流程:首先是原始语料库预处理,其次是实词抽取,再次是模型运行,最后为研究结果呈现。详细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词向量的“数字人文知识生产属性”分析方法
针对期刊与学术感受的特性,文章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针对二者的关键词以及短语进行分析,具体流程如下:
1.原始语料库预处理
由于本次研究所用的是中文文本,因而在计算开始之前需要进行原始语料库的相关处理,与此同时,除去与本次研究无关的停用词,进而得以避免相应的噪声干扰,最终提升话题的精密度。此外,为提升研究后期的抽取实词效果,研究采取对相应的词性进行标注,研究所使用的词性标注工具为NLPI R汉语分词系统[37]。
2.实词抽取
期刊文献的关键词通常是由相关作者给出,具备高准确率、主题贴合度强且全文精简指引等诸多特征,因而对以往研究成果通常采用“关键词+文章抽取式摘要”的办法进行研究。然而,这里对所有文本资料进行全文检索,意在抽取文本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副词,因此需要采用较为经典的关键词权重计算公式 (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通过计算所抽取词汇的TF-IDF数值来过滤TF-IDF数值小于制定标准的词汇,最终形成相应的实词集合。TF-IDF计算公式为(1):
3.模型运行
第一,基于Word2Vec技术的实词向量获取。期刊论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因主题聚焦而具备共通属性的同时也存在明显联系,这也是模型的理论基础之一。然而,事实上在通过初步研究后发现二者依然具有相当差异,其主要原因为期刊杂志论文用语专业,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受更贴合日常用语习惯,口语化倾向更为显著。尽管二者之间存在相当差异以及主题性关键词吻合度低的情况,且同一术语在期刊论文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受中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本次研究具备主题性凝练特征,术语的使用环境也较为相似,因此以词汇的上下文信息判断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问题。
第二,通过关键词词向量聚类计算获取主题词及主题词向量表示。本次研究采取基于X-means的关键词词向量聚类算法,该算法是基于K-means算法的改进版本,其优势在于运算之初无须制定聚类数量K,只需制定聚类数量K的取值范围即可,如此一来,算法将通过计算在制定范围内寻找最后聚类数量K,以实现优化下的关键词词向量聚类划分。
第三,基于词向量计算主题词的语义相似度。语义相似度是由两个实词合集之间的余弦距离所决定。采用改良后的夹角余弦公式来计算主题词C1与C2的语义相似度,假设C1主题下具有以下合集{W11,W12,…,W1m},而C2主题词下的实词合集为{W21,W22,…,W2n},且m>n。夹角余弦计算公式为(2):
4.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内容关键词和短语抽取
TextRank的逻辑是基于某个节点的重要性取决于有多少个相邻节点指向,设V为节点集,E为边集,iOD(v)表示节点i v的出度,其中d为d∈[0,1],为阻尼系数(Damping Factor),其意义为各个节点均占有1-d的随机概率跳转,用以确保算法在任意图上的收敛[36]。由此,i v的TextRank值计算公式为(3):
TextRank将词语的主题影响力纳入计算过程,某一个词汇的图节点vi的属性划分为二:一是部分属性为某节点的重要性值,其意义为节点在文本内部结构的重要性,默认值为1,并依据相邻节点的分支进行迭代,记为TR(vi);二是另一部分的节点本身主题影响值代表文本外部信息映射在节点上的数值,记为TI(vi)。示例:ADCDEF6个节点组成的TextRank算法的候选词如图2。
图2 TextRank候选关键词图示例
TextRank的迭代是一个复杂过程,包括了基于新节点的重要性迭代计算、概率转移矩阵、主题影响力矩阵等诸多内容[38]。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研究结果
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本次研究内容的处理,得到相应的模型运行结果,为进一步对该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接下来将对相关结果进行公布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归纳与分析,力图回答上文所提出的两个问题。为证明本次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图3、图4展示了两种算法各自的相关标准。
图3 Word2Vec算法一致性
图4 Word2Vec算法相似度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维度
在对多达20万字的文本内容处理后,基于Word2Vec与TextRank技术的关键词抽取结果如表1所示(展示关键词排名前10结果)。
表1 基于Word2Vec与TextRank技术抽取的关键词排名
在展示相关关键词后,研究将展示基于TextRank算法的关键短语抽取结果,具体而言见表2(展示排名前15的关键短语)。
表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关键短语抽取结果
基于上述表格的分析研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的影响主题词抽取呈现出一定的主题性,其中“文化”“传统”等关键词突显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教育文化本位的看重,而“知识”“启发”“发展”等关键词则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知识生产的诸多影响。然而仅从关键词表格所呈现出的内容看二者的影响关系,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及相当的偏误。鉴于此,使用TextRank算法的关键短语进行更高维度地抽象概括,以求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体现在哪些维度”的问题。对关键短语的抽象表格见表3。
从表3的抽象概括结果可知:首先,依据15个关键短语进行抽象概括,将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的影响课分为“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认知价值”“态度表征”四个维度。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文的问题之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体现在哪些维度”。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的影响可能存在更多维度,但上述四个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所有影响维度中较为核心的部分。从认知哲学角度而言,文化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主要以通过文化内容制造相应记忆,进而对行为主体产生统一的认知心理模式提供心理基础[39],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采集回忆”[40]。最后,上述维度在一定程度上突显出当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与主题,当下的传统文化重视价值观念教育,以文化内容教育为重点,进而力图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认知价值”“态度表征”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体现在哪些维度”的初步答案。回答该问题能够有效帮助人们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作用以及形态表征等诸多链接性问题。
表3 基于关键短语结果的抽象概括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活学生知识生产的机制与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激活学生知识生产表现维度已被初步探寻,然而其是通过怎样的机制与路径而产生作用的?回答该问题能够在理论上认识二者作用关系,进而能够帮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此将采用课堂志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对课堂志进行探索性解读。诚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活学生知识生产的路径在理论上存在多种可能,且教育强度、教育内容等诸多因素都将影响到该机制与路径的多种变化,研究仅以本次案例为讨论对象,提出二者路径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于观念价值的内容选择—情境创设—教学实践—情感认同—心理共鸣—自觉使用优秀传统文化思考”,以贡献相应的理论思考:
(1)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观念价值”“情感认同”的重视是该教育活动的能量最大化产物,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于观念价值的内容选择—情境创设—教学实践—情感认同—心理共鸣—自觉使用优秀传统文化思考”路径的基础。在此路径中,观念价值与情感认同是两大核心点,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在教育互动中追求情感最大化是一种本能体现,一如勒庞所言“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41]。观念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情感是该活动的“变压器”,取得共鸣的同时能够引发学生自觉能动地使用优秀文化典故、案例以及对核心思想进行思考。正如课堂志的内容而言:“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情境创设后,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大家都想掌握一点传统文化,就好像手里有宝一样,既想展示出去,又怕自己所挖到的宝不够珍重而被人忽视(课堂志编号:lsbh19-12-5)。”①课堂志由二作书写,编号lsbh19-12-5,其中19为2019年,12为12月教学课堂志,5为该月第五次教学课堂志。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的影响机制重点在建构起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认识基础。数字人文平台的出现,使得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诸多层面引发出感悟,感性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启迪着学生们的理性思维。“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抚州傩文化)的图片以及视频的观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询问这样的视频是不是无中生有的?它真的具有驱疫求吉的作用吗?(课堂志编号:lsbh 19-12-1)”②课堂志由二作书写,编号lsbh19-12-1,其中19为2019年,12为12月教学课堂志,1为该月第一次教学课堂志。“傩文化与巫看起来很像啊,难道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傩文化能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呢?(课堂志编号:lsbh19-11-2)”③课堂志由二作书写,编号lsbh19-11-2,其中19为2019年,11为11月教学课堂志,2为该月第二次教学课堂志。“傩文化是不是一种迷信?它有没有一定的科学性呢?(课堂志编号:lsbh19-1-3)”④课堂志由二作书写,编号lsbh20-1-3,其中20为2020年,1为1月教学课堂志,3为该月第三次教学课堂志。从上述课堂志编码内容的展现可以看出,已有学生在进行批判思考,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尽管引发上述思考方法并不一定源自这次课程的教学成果,但也因本次课程启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知识思考,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性思考行为的建构。
(3)依据课堂志和针对课堂志、课程学习感受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的机制模型,如图5。
图5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机制与路径
上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的机制与路径是基于数字人文平台辅助教学活动而生成的,它具有相当的教育技术学特色,在一定程度能够解释以教育技术为主要辅助工具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的问题。从传统文化教育的始端到学生自觉产生“行为规范”,既是学生认知上的提升过程也是教师教育方法及思路的实施过程。
五、结 语
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Word2Vec与TextRank两种语义分析工具,以基于数字人文平台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受以及相关研究成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教师课堂志为辅助研究内容,再以文化资本概念及默会知识概念为理论基础,搭建起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影响学生知识生产的理论机制后,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基于数字人文平台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的影响主要存在“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认知价值”“态度表征”四个维度,并将之视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的核心维度,最终回答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体现在哪些维度”的问题。其次,针对课堂志和相关文本的分析,以基于数字人文平台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案例,建构起二者影响机制的初步模型,认为该机制与路径的传导过程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于观念价值的内容选择—情境创设—教学实践—情感认同—心理共鸣—自觉使用优秀传统文化思考”,依据传导过程,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知识生产影响”的机制模型,回答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活学生知识生产的机制与路径是什么”的问题。然而,本次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人工智能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用的欠缺及未能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生产教育时,关系网络是否对该活动产生相应影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