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饲草生产“四带一区”总体布局
2020-09-17李新一全国畜牧总站
文│李新一(全国畜牧总站)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草原生态保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等重大举措的推动下,在草产品和草食畜产品需求量持续增加的拉动下,我国饲草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四带一区”生产格局正在形成。
一、北方天然草原抗灾保畜饲草生产带
北方天然草原抗灾保畜饲草生产带位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的北部和西部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包括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和青藏高寒草原区的大部分区域。其中,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含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10省(区)的天然草原及人工草地;青藏高寒草原区含西藏全部、青海大部及四川、甘肃和云南部分地区的天然草原及人工草地。
该区域随着人口数量和牲畜养殖数量的增加,超载过牧、生态恶化等问题严重。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启动了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项目;2011年起,又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鼓励农牧民利用草原、耕地、荒地等土地资源种草,用于抗灾保畜,解决雪灾发生后的生产救灾,以及舍饲圈养、冬季补饲的饲草需求。
北方天然草原抗灾保畜饲草生产带与天然草原科学放牧和打草利用相互耦合,为牛、羊等草食畜禽生长提供数量充足、季节均衡的饲草供应。加强该区域饲草生产带建设,要对天然草原进行混播改良,开展科学的划区轮牧和打草利用;要做好饲草生产基地的草种选育改良,提高饲草加工能力和生产水平,丰富草产品种类,加强饲草料储备基地建设和饲草储备,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牲畜的营养需求。
二、农牧交错区饲草生产带
农牧交错区饲草生产带位于从我国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农牧过渡带或农牧交错带。包括北方农牧交错区和西南农牧交错区,其中北方农牧交错区涉及内蒙古、陕西、辽宁、山西、甘肃、宁夏、河北等7个省(区)的部分县;西南农牧交错区涉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区域。
北方农牧交错区是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带,因人口数量多,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压力大,部分草原被开垦,耕地主要用于种植玉米、蔬菜、小杂粮等作物,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农牧结构失衡,是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之一。2016年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粮经饲种植面积比例调整到4∶3∶3,草食畜牧业全产业链基本构建,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该区域实施了粮改饲、京津风沙源治理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项目,进行了草地改良和耕地结构调整种草。
农牧交错区饲草生产带一头连着牧区、一头连着农区,既有饲草生产优势、又有市场销售优势,是我国重要的饲草产业发展区。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推进草畜融合发展;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推动本区域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并辐射带动草原牧区提升畜牧业生产能力和水平。
三、黄河流域饲草生产带
黄河流域饲草生产带位于黄河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根据自然条件、生态状况、农业结构和发展草牧业的立地条件及潜在需求,可将黄河流域分为9个区域,即黄河源头区、黄河水源补给区、黄河上游丘陵沟壑区、黄河中游丘陵区、河套平原西套区、河套平原东套区、汾渭平原区、黄河滩区、黄河三角洲区。
黄河流域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也是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业生产带。受传统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养殖方式的影响,黄河流域种养结构单一,水土资源利用过度,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约束趋紧、面源污染加剧等形势日益严峻,严重制约了黄河流域各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具有发展草牧业的独特优势,特别是黄河滩区和黄河三角洲区饲草产业发展已有了一定基础,建成了一批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加工基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饲草生产带建设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黄河源头区、黄河水源补给区、黄河上游丘陵沟壑区和黄河中游丘陵区四个区域的部分县,与北方天然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区重叠,要按照北方天然草原抗灾保畜饲草生产带和农牧交错区饲草生产带的建设要求发展饲草产业;其他县要根据本地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建设饲草料生产基地。要在河套平原西套区、河套平原东套区、汾渭平原区大力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行“藏粮于草”策略,在种植饲草的同时,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为粮食增产增收创造条件。要利用黄河滩区和黄河三角洲区的耕地及盐碱滩地,开展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种草和草产品加工,加快建设现代化商品草生产基地。
四、南方低山丘陵区饲草生产带
南方低山丘陵区饲草生产带以我国南方草山草坡区为主体,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耕地结构调整种草。涉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等14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的低山及丘陵地区。
南方草山草坡区是我国天然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雨热条件好,饲草产量高,总体上开发利用不足,是我国饲草产业发展的后备基地。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把草山草坡种草养畜作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加大了扶持力度,中央财政也安排了南方草牧业推进行动等项目,草山草坡开发利用和耕地结构调整种草步伐加快。
推进南方低山丘陵区饲草生产带建设,要重点协调好饲草产业与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草畜融合发展,重点解决饲草品种选育、中小型机械研发、青贮饲草料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难题,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调动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开展种草养畜、发展饲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的积极性。
五、种植业结构调整饲草生产区
种植业结构调整饲草生产区是除了上述四个生产带以外的饲草生产区域,以耕地“三元结构”调整种草为主,带动其他草原区、林区、盐碱地、荒地等资源种草。主要包括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北和西南农区,以及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等。
我国耕地、林地、草地、盐碱地、荒地等资源长期处于调整变化中,一些草地、林地被开垦为耕地,一些盐碱地和荒地治理后变成了耕地。在“以粮为纲”方针的指导下,耕地以生产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饲草作物较少。近年来,随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增强,草食畜产品需求增加,加之耕地地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建成了一批饲草生产基地,显著提高了我国饲草生产能力和产业水平。
我国粮食产需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拿出耕地专一种植饲草作物有很大的难度,要通过轮作、间作、套作等多种方式种草,提升饲草生产水平和加工能力,开发多种饲草产品,提高饲草利用率;要将耕地“三元结构”调整种草与草原开发利用、盐碱地和荒地改良种草相结合,充分利用多种土地资源发展饲草产业;要加强耕地种草的机理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实现种草与种粮、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
“四带一区”饲草生产格局是根据饲草产业现状、草产品和草食畜禽产品需求形势、各区域资源环境禀赋和政策措施扶持情况提出来的,四个饲草生产带和一个饲草生产区的具体范围、资源禀赋、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设计,特别是随着我国饲草产业的发展,饲草生产布局将会更加优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