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全力推进畜牧业调整转型
2020-09-17王艳秋山东省德州市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中心
文│王艳秋(山东省德州市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中心)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就畜牧业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进入向更高层次跃进的调整期。主要表现为:传统向现代转变、数量向质量转变、自产自销向国内外融合转变、自由排放向生态绿色转变、粗放饲养管理向现代科技应用转变等。
在这种大调整的背景下,山东省德州市畜牧业既面临畜产品市场不断扩大、毗邻年消耗千万吨畜产品的京津冀地区等带来良好机遇的优势,也面临着其他地区畜产品生产快速崛起、国外畜产品内销不断增多的双重危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化解困难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各项工作,积极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畜牧业生产和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发展,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明确方向,认真谋划加快畜牧业调整转型路线图
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潜力大、前景广、增收明显的产业,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后,会进入以生产专业化、产业一体化、环境友好化、监管常态化、防控制度化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结合新趋势,笔者建议今后畜牧业发展应围绕“收入增、吃得好、环境优”三个核心展开。
1.收入增。通过壮大畜牧产业以增加产值,做强畜牧加工业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吸纳畜牧产业工人来增加劳务收入,实现依托畜牧全产业链多环节增收。
2.吃得好。通过提高动物疫病防护水平,加强行业监管,实行协会自律,实施品牌引领,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人们不仅吃得上,还要吃得好。
3.环境优。通过实施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处理措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粮经饲统筹”等,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德州市具体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总量达3000处,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达90%以上;奶牛存栏10万头、生猪出栏500万头、肉牛出栏30万头、家禽饲养量2亿只(羽),肉蛋奶总产量150万吨;年推广种植饲草作物50万亩;紧盯动物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污染防治,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无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三、勇于担当,全面抓好各项畜牧业调整转型措施落实
落实是最好的担当。就畜牧业来看,需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1.转变三个观念。
(1)转变按部就班发展的心态。树立“只争朝夕”的抢抓意识,把畜牧业转型升级放在不进则退和不辱使命的高度和关键来看、来抓。德州市是传统农业区,粮多秸秆多,畜禽饲养量较大,畜牧业是其优势所在,也是德州市与京津冀地区实现错位发展,加快“一区四基地”(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前景广阔。
(2)转变什么都要插手的服务方式。随着畜牧行业市场行为的日趋完善,畜牧部门应当突出服务和监督职能,减少不必要干预,把主体交给市场参与者。具体来讲,须做到“四个着重,三个减少”。
四个着重为:着重做好整体规划,着重做好科技推广,着重做好引导扶持,着重做好监督管理。三个减少为:减少具体发展任务目标指令下达,减少审批干预,减少直接参与经营。工作目标由注重数量增长向综合竞争力提升调整,改变单纯以数量“论英雄”的现状,积极制定科学的发展考核目标,增加生态、安全和科技创新等元素,从而使整个畜牧业发展更加全面可持续。
(3)转变一劳永逸的思想。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应当树立学无止境意识。积极通过新技术研究、新品种推广、项目实施、科技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不断深入基层,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进而将知识和技能更好转化为推进产业发展的动力。
2.实现两个增加。
(1)增加产量。根据市场需求,稳定畜产品产量,保障供给。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加快养殖方式转变,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这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证畜产品质量,维护畜产品市场供应稳定的关键。应坚持借力发展,抓住京津冀地区部分涉牧企业和产能外迁机遇,做好承接转移;坚持“一增一减”,减少小散场户,增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提高各类资源集中度;坚持市场准入,新建养殖场需达到用地审批、环保测评、防疫验收等条件后方能建设投产;坚持改造提升,原有畜禽饲养场(区)积极参与标准化创建,实现生产设施、粪污处理、饲养管理达标。
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促进中小养殖场户与现代畜牧产业有机衔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合作经营,以解决中小养殖场户信息不灵、质量难以控制、缺少话语权和定价权、市场波动时损失较大等弊端。推进“一体化”需紧抓标准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三个核心,推动养殖、加工、销售以及饲料、兽药、技术服务、保险金融等紧密融合、协同发展,构建“接二连三”的全程产业链,让产业链长起来。
应鼓励和支持畜牧企业利用互联网商务迅速崛起的时机,搭建好网站、网店、微信、微博等平台,借助现代物流配送,实现“店销”向“电销”转变,把现代物流用起来。应坚持合理分配产业环节利润,让整个产业链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加快品牌引进培育,打造畜牧业综合竞争力。品牌是标志,是竞争力,也是一种附加价值。尤其是在充满竞争的畜牧行业中,做好产品品牌很重要。
做好产品品牌工作,既要立足长远,有创品牌、保品牌的意识;还要抓好畜牧投入品监管、动物疫病防控、养殖管理规范等基础工作,从源头精心维护畜产品品牌;更要主动出击,加强宣传推介,突出文化特色,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体现人文关怀,全方位宣传,让品牌深入人心,让消费者认可。通过努力,希望德州市能打造一批全省或全国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树立畜牧业良好形象。
(2)增加收入。不断做大做强畜牧业“整体蛋糕”,切实增加从业者收入。通过开发养殖产业链各环节增收,依附产业链开展养殖、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等,让更多的人进入整体产业链,在不断壮大与完善产业链的同时实现增收。
通过发展特色畜牧业增收。满足市场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积极开展特色畜牧产业区建设,引导德州市传统畜禽养殖和肉鸽、山鸡、野猪、肉兔等特色养殖,在基础较好的县市,加强信息沟通,鼓励联合经营,适度做大规模,满足消费需求,补齐市场短板。
加快旅游畜牧业发展,实现生态、旅游、休闲、体验综合服务,实现产业延伸,促进良性循环。
通过加入产业链获得打工收入。对没有技术、没有资金的农户,可以鼓励其进入畜牧产业链当产业工人。特别是对于贫困人口,可将其列入扶持对象,优先通过入股养殖企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等方式帮助其实现增收脱贫。
3.保障三方面安全。
(1)保障畜牧业安全。借助山东省实施的“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建设”,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同时积极开展疫情监测、消毒灭源等工作,严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非洲猪瘟等疫情传入和发生。
(2)保障畜产品安全。加强畜禽检疫监督,防止病死畜禽和不合格畜产品流入市场。加强畜牧投入品监管,加强对饲料、兽药、疫苗、奶站等生产经营厂商的监督检查,净化畜牧投入品市场,同时落实好饲料企业标准化建设、兽药生产经营认证和养殖企业兽药使用登记备案制度,开展动物防疫和畜禽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形成监管长效机制。
加强养殖和屠宰过程监管,加强兽药休眠期和兽药残留管理,推广饲养档案登记管理制度,将畜禽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加强养殖环境的监管,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开展粪污综合利用开发,鼓励开展畜禽清洁生产和健康养殖。
(3)保障行业生产安全。积极贯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全力加强畜牧业安全生产,重点关注饲料青贮窖池建设、奶站和养殖厂房使用、检测化验室生物病菌、饲料企业粉尘防爆防火、屠宰加工企业加工制冷等安全运行保障情况。严格落实培训、监管、巡查等各项措施,确保没有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4.实现一个可持续。
绿色生态既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生产方式绿色生态发展,需要严格按照《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要求,坚持堵疏结合,多头并进,巩固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资源化利用格局。
(1)堵。严格按照划定的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进行规范养殖。禁养区内养殖场必须搬迁;限养区内根据承载能力尽量减少发展养殖场,对原有的场区要加强粪污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作,实现无害化;适养区内要在大力扶持养殖发展的同时设立进入门槛,粪污治理不配套、不达标的坚决不予审批。
(2)治。指导大型养殖场落实种养结合、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改造提升等污染防控措施;设立专业养殖园区,引导散养场户进入,实现粪污治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配套化、专业化;引导散户提高环保意识,做好养殖粪污的处理,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对违规的严肃处理。
(3)疏。引进畜禽粪污加工企业,加快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承担县建设步伐,利用养殖粪污生产有机肥、沼气,沼渣沼液还田,变废为宝;加快推进粮改饲试点,大力发展饲料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提高农作物秸秆青黄贮比例,积极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结合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