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2020-09-17林思熠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职业化专业知识毕业生

周 芳,林思熠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州 350002)

随着中国经济压力的持续增长,就业形势也更加复杂和严峻。2018年7月中央政治局议会指出,做好经济工作,实现稳中求进,首要任务是做好“稳就业”。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就业优先政策放在宏观政策首位,同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进一步强调“要把就业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提升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截至2019年初,中国已经连续六年城镇就业新增人口超过1 300万人。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在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中指出,2019届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比2018年高出13万人左右,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众多,有经济危机、政府政策法规或是企业用人标准等众多外在因素,然而,笔者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还应从源头抓起,从大学生自身寻找原因,做好求职准备,提升大学生个人人力资本竞争力。

1 大学生就业能力概述

瑞士著名研究学者M·L·戈德斯密德教授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整理并归纳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关键因素:思维的能力、自主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及应聘的能力[1]。国内学者汪择[2]对此进行了补充说明,从就业能力的构成来看,可以由基础技能、团队工作技能和个体管理技能3个部分组成。基础技能,就是具有基础性的能力,其中包括沟通能力、数理运算技巧、信息管理能力、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是个体就业和进一步发展必须的职业技能。团队工作技能,指具有团队协作能力,能积极参与项目小组与他人共同工作。个体管理技能,指能激发个体潜能,把它有效合理运用到工作中,有利于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技能,其中包括积极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深化学习、安全工作等。

根据王重鸣学者划分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素质两个层面的管理胜任力,就业能力主要表现形式在于专业知识技能和个体心理素质两个层面。对于大学生就业,专业知识技能是硬件,基本职业素质是软件,只有二者兼备,才能为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3]。

2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为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从大学生自身层面,编制了毕业生就业困难感知调查问卷,于2019年4月对415名2019届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10月,该届毕业生已有了初步的工作去向,项目组编制了就业满意度问卷,按专业比例挑选了两百个样本进行就业满意度的跟踪调查,最终获得了100个样本的就业满意度水平。

2.1 问卷说明

在就业感知问卷调查中,有一项要求毕业生对“如果面临就业困难,您认为对您自身来说,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作出选答,要求毕业生从“要求过高、形象欠佳、缺乏求职技巧、缺乏工作经验、外语能力不足、学历太低、专业功底不够扎实、人际关系能力不足、对用人单位缺乏了解、职业目标不确定、家庭支持不够、缺乏主动性”中选出最重要的三项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缺乏工作经验、家庭支持、自我定位、专业功底不够扎实、社交能力、专业就业前景、求职心态、抗挫能力、求职信息准备九项因素成为最大程度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感知原因。因为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工作经验不足,在此将其用“职业化能力”来表述,“专业功底扎实与否”用“专业知识的积累程度”来表示。

2.2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探讨

外在的经济形式、政策环境、文化背景,内在的高校教学理念与模式,产业需求标准差异化都会影响大学生就业,然而,从自身人力资源输出来看,只有大学生做好自身的人力资本储备,才能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为提升国民就业质量作出贡献。影响个体层面就业能力的因素众多,归结主要有以下方面:(1)专业知识积累:专业知识的匮乏会让人缺少应对困难的抵抗力。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更容易使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欣赏,给人专业、可靠感,从而施展所长,只有熟练掌握和运用了这些专业知识,才有机会成为行业里不可或缺的高端人才。(2)职业化能力:职业化能力往往是大学生从校园步入职场的重要依据,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瓶颈。职业化能力主要包括扎实的职业技能与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化能力要求踏实负责、积极主动、高责高效、善于沟通协作、勇于创新增效又独立进取;要求具备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高效执行能力、个体学习能力、职场社交能力以及表达沟通能力[4]。(3)求职心态:大学生受来自社会、家庭各个因素方面的压力,踏上求职路后,很容易陷入迷茫、焦虑的状态,特别是当四处碰壁、失去信心后,就放弃继续寻找工作,甚至待业在家。大学生求职往往是“高调”开始,然后“顺其自然”,接着就成为了“失业人群”,故而,求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4)自我定位:由于自我认识不够全面、眼高手低,没有做好求职前的自我认知以及职业认知,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自我定位的缺失必然导致职业方向迷茫,也必然会产生盲目从众心理,出现简历海投、滥投现象,遍地撒网盲从求职必然导致低的就业率。(5)专业就业前景:有较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很不看好,产生了焦虑,甚至有些自我放弃。这也极大影响了就业准备。(6)求职信息准备:调查中发现有些毕业生只会抱怨工作不好找,而不愿意付出努力,“无尾熊型”被动求职,有的大学生寄希望于所谓的“关系”,而一旦“关系”落空,更是失落。大学生择业就业应做好全面充实的准备,不要孤注一掷,尽早树立“求人不如求己”“实力大于关系”等观念,通过自身努力寻找理想职业[5]。(7)抗挫能力:抗挫能力是指控制由于妨碍实现目标或者想象阻力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免于造成心理失常的能力。抗挫能力强的同学会更为积极地塑造自我、调整心态,面对压力和挫折能迎难而上,表现出乐观自信的态度。(8)社交能力:美国著名学者卡耐基说过:“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30%是靠他的专业知识,剩下的70%是依靠他良好的社交和公关能力”。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交圈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尤其是对于管理类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社交技能是成为一名合格管理者的基本能力。(9)家庭支持:来自家庭支持这一方面已经被大学毕业生列为在寻找工作过程中最能提升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往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会更重视子女知识的积累和全方面的成长。家庭对职业认知、职业定位、职业选择的支持也给予大学生就业极大的信心以及理性判断力。

2.3 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大学生就业困难影响因素的设想,挖掘出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和程度,项目组运用SPSS22.0软件通过回归分析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其中就业困难是因变量,而职业化能力、专业知识积累、家庭支持、自我定位、社交能力、专业就业前景、求职信息准备、求职心态、抗挫能力九个因素是自变量[6-7]。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就业困难感知影响因素

表1表明,在职业化能力、专业知识积累、家庭支持、自我定位、社交能力、专业就业前景、求职信息准备、求职心态、抗挫能力九个因素中,职业化能力对于当前大学生就业是最为关键的因素(B=2.265),影响非常显著(Sig.=0.001)。职业化能力要求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敏锐的职业化思维以及职业化的执行力。职业技能即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锻炼来获得这样的技能。在工作中,职业化员工能够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足够的自制力,不让自己的个人喜好和感情等因素凌驾于工作之上,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加入一个团队就意味着要把“自我”放一边,思维上要做到“就事论事”、以事为重、以事为先,所谓职业化的执行力是指做事的专业化、标准化,举手投足之间的任务执行要让他人感受到自身的训练有素。

此外,社交能力在大学生求职工作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Sig.=0.004),所以要想获得较高的就业满意度,大学生应着重从这几方面进行培养:良好的沟通社交能力有助于将所学的知识充分地发挥,大学生应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网络和资源,为将来的就业和个人的发展打好基础;求职信息准备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也发挥着关键的影响(Sig.=0.012),大学生择业应做好全面充分的准备,不孤注一掷,多手准备,必要时做好预备方案;自我定位对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效能感也发挥着显著性的影响(Sig.=0.017),“职场竞争,规划者赢”,正确的定位最终还是落脚于职业生涯规划,真实客观地分析自己已经具备的能力、自我特长和气质特征,既不盲目自大,也不自卑,冷静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有目标地为之奋斗。大学生就业需要在做好自我分析、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投递简历,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重要的机会上,从笔试、面试、到最后的录用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准备。由表1可见,求职心态对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发挥着显著的影响(Sig.=0.011)。 “心态决定一切”,这是职业人生存的关键法则。职业是不分贵贱的,既不要对自己的就业能力期望过高,也不要因为碰几次壁就失去自信。心理学认为人在面对挫败的时候,真正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沮丧感并非来自失败本身,而来自于由于失败引起周围人的负面看法及压力。为了减少择业受挫,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调整目标,既不好高鹜远,又不妄自菲薄,循序渐进,逐步实现最终就业的目标。遇到挫折也可另辟蹊径,可采取“多手准备、多重选择”的择业方式。

3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该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一直是高校教育的准则,但教育与产业的脱钩、课程学习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结构错位也是不争的事实。高校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体系,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制度、技术、商业模式等的创新,教育与产业的融合越来越被重视。为此,高校教育需要增强实践教学的投入和产出比,重视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教学方式,扩展实践空间。建立人才培养方案,从理论教学模式转化成为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完善人才评估体系,搭建应用型本科特色教育平台[8]。高校应该积极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强调课程专业的市场适应性和教育与产业相互融合的紧密性,准确地预测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及时调整大学生专业课程的转变方向,满足教育和市场需要,高校还应致力于培养基础好、素质高、潜力大、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

3.2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塑造适宜的市场就业环境

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劳动力需求极大。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虽然国家已经取消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在人才选择方面更加严格。但是国家也在面向未来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发展其他有前景的产业,尤其在我国大力推进的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技术、生物科学等的新兴产业,可以容纳更多的人才[9]。所以,既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来自国际国内压力和挑战,又要充分认识到选择和淘汰中蕴含的机遇和优势条件,化压力为动力,从挑战中迎接新生,大力提高自身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达到“稳就业、快发展”的目的,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国梦。

3.3 大学生自身职业认识成熟度与能力的提升

根据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高校应该强化专业知识,规范实践教学模式,从关注学生数量到注重学生质量,从专注教学专业知识过程到强调教学信息输出反馈,加强学业与就业之间的联系,使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有效地融合[10]。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网络信息系统,减少“形式化、碎片化、阶段式”的制度弊端,建立健全职业规划指导机制,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及有序性。提供多元化的就业实践机会,借助宣讲会、座谈会、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模拟演示等手段提升对就业环境情景的职业体验度,从而纠正大学生职业专业水平上的错误,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品质,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调整其职业发展规划[11]。

大学毕业生应充分认知就业环境中的有利条件,化挑战为机遇。高校也应搭建好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将就业信息传递给各个教师和就业部门,然后再将社会的需求反馈给学生。通过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技能服务,提高大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职业化专业知识毕业生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加速职业化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试述高校篮球教练员的职业化艺术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