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贵州喀斯特景区游客感知研究
——以小七孔景区为例

2020-09-17李文路覃建雄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七孔高频词喀斯特

李文路 覃建雄 罗 丽

(1.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研究院, 四川 成都610218)(2.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3.四川省旅游学校,四川 成都610218)

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在滇、黔、桂、川等9省市。贵州省71.9%均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其所形成的景观和文化资源是贵州旅游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内喀斯特旅游研究成果丰富,从研究内容看,学者多从喀斯特旅游资源类型划分与评价、喀斯特旅游产品开发、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建设、喀斯特旅游扶贫与石漠化治理、喀斯特旅游开发影响评价等进行探讨,而鲜有基于游客感知角度对喀斯特景区进行研究。基于此,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以贵州代表性喀斯特景区小七孔为研究个案,探究游客对喀斯特景区感知的特殊性,以期为喀斯特景区发展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撑。

一、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及样本

(一)研究区概况

小七孔景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端荔波县境内,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等国际品牌,被誉为“地球绿宝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景区集山、林、洞、湖、瀑、险滩、急流于一体,浓缩了贵州喀斯特山水的所有精华,是贵州喀斯特景区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业快速发展,小七孔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聚焦,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提升,2014年景区接待量首破100万人次,2015年门票收入首破亿元大关,2018年景区再创历史新高,接待量达到380万人次。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使用ROST Content Ming 5.8.0.600版内容挖掘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1],其在旅游研究中应用广泛。王汝辉等[2]、庄海刚等[3]、王超[4]、李勇等[5]从不同视角基于网络内容分析法分别对四川甲居藏寨、福建5A 级旅游景区、贵州千户苗寨和四川九寨沟景区进行研究;卢小丽等[6]、曾武灵等[7]、曾祥辉等[8]分别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生态旅游内涵、滨海生态旅游概念和智慧旅游概念进行研究。本文样本是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近三年间游客关于小七孔不低于400字的游记,共计60篇,均包含比较丰富的体验评价信息。游记样本来源于新浪博客、途牛网、猫途鹰、榴莲旅游网和携程旅游网等权威网络平台。运用内容分析法基本原理[9],文章基于高频字词分析、共现分析和主要成分分析对小七孔游客感知进行系统研究。

二、样本处理与分析

(一)高频字词分析

1.从高频字看,频次最高的是“水”,表明游客对小七孔第一印象是“水”;游客到小七孔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体验景区的“水”景观魅力,并以“瀑”、“河”、“湖”“波”“潭”“流”“湖水”和“河水”等高频字词进一步佐证。同时,从高频词看,“瀑布”排位第二,说明“瀑布”是小七孔“水”景观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比如“卧龙潭”“翠谷瀑布”“拉雅瀑布”等景点。除此之外,“水上森林”“响水河”和“鸳鸯湖”也是小七孔“水”景观的突出代表。

2.多年来,景区对外形象名称有“小七孔”“大七孔”和“大小七孔”同时存在,不了解现状的游客容易误以为是两个景区,这对景区宣传营销具有不利影响。从高频词频次统计看,“小七孔”远远大于“大七孔”和“大小七孔”,说明“小七孔”是游客的主要形象名称感知。

3.小七孔景观资源丰富,景点数量较多,但由于景观品质参差不齐,游客对各景点喜好程度不一。由高频词频次统计看,依次是“水上森林”“鸳鸯湖”“卧龙潭”“小七孔古桥”“翠谷瀑布”和“响水河”等六个景点,说明它们是小七孔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吸引力的景观资源。

4.高频字词“好”“美”和“美丽”等带有明显的肯定和褒义色彩,由此说明游客游玩小七孔后的主观感受是积极情感态度。

5.高频词“荔波”“贵州”“县城”和“广西”等充分展示小七孔的地理区位,再由“小时”“公里”和“时间”等高频词可以推测游客比较关心出发地到小七孔的距离和所花费的时间;同时,由于景区面积较大,景点较多,因此游玩景区花费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也是游客的关注焦点。

6.小七孔虽然是贵州喀斯特景区的典型代表,但从“喀斯特”一词词频看,其频次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喀斯特”是地质地貌学专有名词,大多数游客对景区感知限于表象,对于如何形成如此“美丽”的景观,大多数游客并不了解。

表1 样本前30位高频字、词统计表

7.从旅游基础要素看,很多游客比较关心景区的“门票”,这可能与景区近年来的低价营销策略有关;同时鸳鸯湖的“划船”项目是游客关心的焦点,但实际上景区参与性项目本来就非常少,除鸳鸯湖“划船”外尚有“漂流”等体验性项目,但游客对其感知程度并不强。

天线系统的方案选择至关重要[7-12],文中采用工作在Ka波段的完全相同的四口径天线,波束宽度为0.92∘,波束间距计算为 0.8∘,总带宽为1.5 GHz,分四色频率复用,每波束带宽为340 MHz,单圆极化工作,利用Cobraw软件进行布阵,其频率四色复用方案如图1所示,其中A,B,C,D分别代表处于不同反射面上的4个频段。

(二)共现分析

频次统计虽然能够准确掌握哪些是高频词,但不能准确判断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还需要对其进行共现统计和分析(见表2、表3、表4和表5)。共现分析是对一组词在样本中同时出现频次的统计,一两次共现不能说明其中关系,但是多次共现有助于揭示高频词之间的内在相关性,有利于说明高频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对各种网络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

1.由表2可知,“小七孔”与“荔波”共现80频次,与“贵州”共现38频次,说明“小七孔”不仅是荔波的旅游名片,在贵州整个旅游格局也具有一定的名气和地位。在贵州,小七孔是喀斯特景观代表性景区,“自然”资源突出;虽然景区东门建设有“梦柳小镇”,但游客游玩小七孔的目的主要是看“瀑布”,对地方民族文化氛围感知非常弱。此外,多数游客对小七孔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感知也不够强烈,对其“秀丽”景观形成原因和过程缺乏足够的科普认知。

2.小七孔景观景点较多,由表3可知,“小七孔”与“水上森林”共现频次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水上森林”是小七孔必游之景点。“水上森林”后依次是“卧龙潭”和“小七孔古桥”,“小七孔古桥”相较于其他景点不是单纯的自然资源,它是“小七孔”为数不多的带有历史文化色彩的景点,同时也是游客非常欣赏的景点之一。除此之外,“小七孔古桥”后依次是“鸳鸯湖”“拉雅瀑布”“响水河”和“翠谷瀑布”,所有这些景点均属于“水”景观,这也进一步验证上文的结论。

3.由表4中“小七孔”与“公里”“时间”“小时”“下午”“第二天”等词共现统计看,游客非常关心出发地(尤其是“县城”)到小七孔的距离和花费时间。从旅游基础要素看,小七孔“门票”和“住宿”是游客关注焦点,游客对“门票”特别关注上文已做解释;至于“住宿”,结合实际情况推测是因为小七孔尚属于观光型景区,度假业态和产品建设相对薄弱,因此“住宿”很可能是游客吐槽的对象。此外,由于景区同时有东西两个出入口,因此东、西门是游客关注焦点,由共现分析看,“东门”是游客推荐之出入口。

4.上文所述,小七孔主要景观资源是“水”,具体表现形式有河、潭、湖和瀑等。再由表5共现分析可知,“水”景观尤其是以“河水”的“清澈”、瀑布的“落差”和“层层叠叠”所带来的“壮观”景象最具有特色。此外,鸳鸯湖的“划船”是小七孔最具有代表性的体验性项目,这与上文高频词统计和分析非常吻合。

表5 样本高频词共现分析<4>

(三)主要成分分析

高频词共现分析充分表明了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样本的主要成分分析则是探索词语总体反映小七孔的四个关键方面。

1.景区资源吸引力和核心吸引物。调查样本反映的主要方面是“水”景观资源,以“水上森林”“鸳鸯湖”“卧龙潭”“拉雅瀑布”“翠谷瀑布”和“响水河”等吸引物为代表。

2.游客游览景区后的体验评价。游客对小七孔体验评价反应较为集中,且以“好”“美”“美丽”和“秀丽”等进行总体充分肯定评价;以“清澈”“壮观”和“层层叠叠”等对“水”景观进行特别评价。小七孔已经成为荔波的旅游名片,在贵州整个旅游格局中也具有一定地位。

3.景区基础服务要素方面。游客对小七孔的“门票”“住宿”“出入口”和“体验性项目”等感知最为聚焦,至于评价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从样本中无法得出明确结论,但可以根据实际调研情况进行推断,上文已经提及,不再赘述。

4.路程距离和时间。一是调查样本反应游客对出发地到小七孔的距离和花费时间较为关心;二是反应游客在景区游览花费的时间。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样本资料的高频字词频数、共现分析和主要成分深度分析,文章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1.以“瀑布”为代表的“水”景观是小七孔最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资源。游客对小七孔体验评价反应较为集中,对小七孔主要感知聚焦点在于“自然”资源—“水”景观,具体表现为“水上森林”六大景点,并持积极肯定的评价态度,但对“水”景观的喀斯特现象并不了解。

2.游客对小七孔喀斯特科普价值认知较弱,景区自然教育功能尚未显现。小七孔属于贵州典型的喀斯特景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科考科普价值极高。但由于景区管理服务科普意识不够、科普素质相对较低、科普教育产品业态建设不力、科普教育功能宣传营销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游客对小七孔喀斯特科普认知相对较弱,这也是贵州所有喀斯特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3.小七孔文化创意产品业态相对缺失,游客对景区民族文化氛围感知较弱。小七孔所在的荔波县是布依、苗、瑶、水等少数民族聚集地,民族文化绚丽深厚、丰富多彩。虽然景区在东门配套建设了民族风情小镇(梦柳小镇),但由于文化产品业态建设不力、服务设施档次不高、文化氛围营造不足等原因,游客对景区民族文化感知几乎空白,贵州很多喀斯特景区存在同样的问题。

4.小七孔尚属于传统观光型景区,度假和体验产品建设不足。首先,从游客特别关注出发地到景区的距离和花费时间以及游览景区的花费时间可以推断,小七孔只是游客整个旅游行程中的一站,并不是目的地;其次,游客对景区“水”景观的强烈感知,说明游客来小七孔游玩主要目的是看“水”,即观光;再次,由“小七孔”“县城”和“住宿”三词共现分析并结合实际调查推断可知,游客对景区住宿产品评价应该不是肯定态度,并由游客特别关注“县城”到景区的“距离”可推测游客游览完小七孔后要到县城“住宿”。无独有偶,贵州多数喀斯特景区如同小七孔一样同样存在以上问题,亟待解决。

(二)建议

1.极致发挥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观特色,打造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观光目的地。小七孔是典型喀斯特景观集聚地和富集区,以“水”景观最具有吸引力和代表性。因此要继续提升喀斯特观光产品,在保护原则下,新建和改建观景平台、玻璃栈桥、观光索道、观光直升机等设施产品,打造新体验方式。对于贵州其他喀斯特景区,应根据自身景观特色,加强景观资源保护,提升景观品质,增建景区游览设施,改善景区游览方式,把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观特色发挥极致,将贵州打造成为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观光目的地。

2.全力展现喀斯特景观科考科普价值,建设中国喀斯特教育研学基地。世界遗产功能首先是科学研究和教育功能[10],小七孔拥有世界上最大锥状喀斯特、水上喀斯特森林和中亚热带生物多样性,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其科考科普价值极高。因此,要全力展现景区喀斯特景观科考科普价值:第一,强化景区管理经营者、导游人员和景区讲解员科普教育引导意识;第二,新建喀斯特地质博物园、自然生态中心等科普项目;第三,从科普教育角度系统完善主要景观景点的介绍牌和导游词内容;第四,举办喀斯特地质研讨会、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赛事等。贵州其他喀斯特景区也应突出世界遗产地的科普教育功能,联动打造科普科考研学产品,将贵州建设为中国喀斯特教育研学基地。

3.充分嫁接地域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增强喀斯特景区吸引力。小七孔应充分嫁接布依、瑶、水、苗等民风民俗文化资源:第一,开发民族特色餐饮、民族特色住宿、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等;第二,对已建建筑和服务设施进行适当风貌改造,增加民族元素符号,新建建筑和服务设施风貌注重体现民族建筑特色;第三,策划并实施大型民族演艺活动。对于贵州其他喀斯特景区,文化创意产品业态建设相对不足是普遍问题,建议按照“喀斯特景区+民族文化小镇(村寨)”模式丰富景区文创产品,与喀斯特自然景观资源形成合力,增强喀斯特景区吸引力。

4.增加体验和度假产品业态,实现向观光体验度假综合旅游目的转型发展。小七孔自然生态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建设度假产品业态提供了基础。第一,建议冬季举办阳光文化旅游节,春秋时节举办生态康养论坛;第二,开发文化养心、生态养身度假项目,结合地方农业生产特色,开发养生系列菜品;第三,完善度假设施,提升氧心谷等现有住宿产品,新建民宿等度假产品,新建五星级酒店等;第四,探索低空飞行、观光索道等特色游览方式,增加喀斯特自然山水新体验方式。贵州其他喀斯特景区也应在继续发挥观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丰富文创、体验和度假产品,促进单一观光旅游目的地向观光体验度假综合旅游目的地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七孔高频词喀斯特
“喀斯特王国”地质构造动力
30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28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游大小七孔
贵州大小七孔
游荔波小七孔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等入选世界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