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0-09-16陈灯明
陈灯明
[摘 要] 本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生的三黄鸡死亡情况进行探讨,选择适当的资料和方法进行巴氏杆菌病的检验与诊断,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以保证三黄鸡健康生长,从而保证养殖经济效益。
[关键词] 三黄鸡;巴氏杆菌病;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3-112-2
巴氏杆菌病属于家禽霍乱病的一种,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疾病,该病菌以侵害家禽或者野生禽类为主,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经过大量的临床诊断及研究发现,使用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该病死亡率,但是停药后会反复发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介绍
2015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养殖场饲养的1 500羽三黄鸡中有60只出现突发性死亡情况,并且后续发生了大量的三黄鸡死亡情况,病情一直持续5 d[1]。死亡前病鸡羽毛蓬松;口腔内部有大量的黏性液体流出;本体产生腹泻,最初排出白色水样排泄物,2 d后出现绿色黏稠状排泄物;呼吸较为急促,严重者呼吸困难。大量死亡的三黄鸡出现很多红色斑点,尤其是在鸡冠和肉髯的位置较为明显,一般死亡鸡体形较大。后期解剖发现,死亡鸡存在心包炎、气囊炎等症状;肝脏存在肿大问题,肝脏表面出现针尖状坏死结构;肠系膜上出现血点;死亡三黄鸡体内存在大量积液。
1.2 方法分析
1.2.1 检验与诊断方法。对三黄鸡实施体征检验和诊断,发现死亡鸡的腺胃乳头出血,并且其具有传染性喉气管炎和传染性鼻炎,同时盲肠扁桃体出现出血与坏死问题,通常这种情况为新城疫。另外,从三黄鸡呼吸困难急促且口中流出大量含血丝的黏液,喉头等器官发现有肿胀等现象,诊断为喉气管炎[2]。从三黄鸡的表态特征来看,精神不振、呼吸困难,鼻流黏液等,判断三黄鸡具有传染性鼻炎。将所采集的样品送到化验室进行检验,将死亡三黄鸡的肝脏利用瑞氏染色液进行染色处理,再将染色后的标本放到显微镜下方观察发现,其具有典型的两极浓染的短杆菌,其两极呈现钝圆状,并且以单体形式存在,偶尔会出现双排并列的形式,之后结合相关的流行病学做进一步检查。
1.2.2 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将细菌进行初步分离后得到1株细菌,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发现该细菌如果被涂在血琼脂斜面上其生长较为旺盛,因此将其放置在血琼脂斜面上进行培养,颜色为浅灰色,并且菌苔较薄。试验发现,该菌株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而将其进行抹片染色后进行检查,结果为革兰氏阴性,利用瑞氏染色液进行染色发现其两极着色的短杆菌。
1.2.3 细菌鉴定。在生化试验中发现,样品的分离菌可以分解蔗糖、葡萄糖等。药敏试验表明,其对由于土霉素与丁胺卡那霉素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对于庆大霉素不够敏感[3]。
1.2.4 治疗方法。在三黄鸡的饮水中加入强力霉素喂养5 d,再加入恩诺沙星等一些敏感药物治疗3 d,之后将黄芪350 g、黄芩650 g、板蓝根350 g、柴胡650 g及金丝桃素750 g混合到水中進行喂养,最后将阿莫西林碾成粉末状结合水喂养。对于一些呼吸道黏膜已经受损的三黄鸡,需要对其喂养鱼肝油恢复质量。另外,检验其治疗前后的患病率与死亡率。采取SPSS 17.0软件进行x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检验与诊断结果分析
治疗前,三黄鸡死亡率为26.0%,患病率为30.0%;治疗后,三黄鸡死亡率为3.6%,患病率为1.01%;x2检验得出,死亡率为31.86,患病率为46.85,经过计算死亡率与患病率P值均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发现,巴氏杆菌病在蛋鸡及成鸡中发生较多,雏鸡发生较少。但是,大量的临床医学研究表明,雏鸡中也有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为了防止该病菌在雏鸡中发生传染与大面积传播,要对药品的使用进行明确,不能盲目使用一些抗生素,这样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会增加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应由医学人员对该病菌进行诊断,明确该病菌的特点,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4 结语
随着养禽业的不断发展,巴氏杆菌病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同时该病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养殖户应在日常养殖工作中注意饲料的保存与管理,联系当地的兽医服务机构定期对三黄鸡进行检查,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降低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概率,以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陆毅兴,邵思欣,许斯祺,等.白头翁散对鸡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防治效果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2019(11):64-67.
[2]何建军,李雨来.鸡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与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9(7):66-67.
[3]乐云畅.三黄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江西农业,2016(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