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山之石

2020-09-16王旭豪

科学大观园 2020年18期
关键词:监测站臭氧空气质量

王旭豪

谈及空气污染,PM2.5被大众认为是“罪魁祸首”,其实,还有另一个绝不容忽视的重要因子——臭氧(O3)。2019年,中国以臭氧为首要空气污染物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41.8%,仅次于PM2.5(占45%)。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组织近日起草了《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蓝皮书(2020年)(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臭氧问题近期尤为凸显。疫情期间,由于工业生产与交通活动减少,今年1至3月,五类首要大气污染物(PM2.5、NO2、PM10、SO2、CO)皆明显减少。但是,入夏以来,中国城市范围内出现了不等程度的臭氧污染。

以北京为例,5月1日发生了近地面臭氧重度污染事件,下午短时内臭氧小时浓度一度突破300μg/m3(微克/立方米),当天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浓度平均值(简称“臭氧评价值”)超过了中国国家二级标准的180%。

这里的一个名词——近地面臭氧——很值得关注。近地面臭氧通常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光照和高温下反应而成,是有害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还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与“近地面”相对应的概念是“高层臭氧”。它处于平流层,对人类来说是紫外线的屏障。

近年来,近地面臭氧污染治理已被纳入中国空气污染治理工作范畴。而自1971年首次将近地面臭氧污染治理纳入空气质量监测内容起,美国已积累了近50年的经验。

美国近地面臭氧治理的历史经验

相较其他大气污染物,美国对于近地面臭氧标准的改动更为频繁,且指标的缩紧幅度更大。

1971年,美国首次将近地面臭氧纳入空气质量监测内容,并将其一级浓度标准设定为0.08ppm。而后,随着近地面臭氧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人体在中等浓度的臭氧中暴露6~8小时相比于在高浓度臭氧中暴露1~3小时受到的健康损害更大,且6~8小时的暴露时间也更加符合臭氧污染本身的特点。

基于这一结论,EPA(美国环境保护署)于1979年将监测1小时浓度值改为监测8小时浓度值。在浓度指标方面,EPA至今共在NAAQS中对近地面臭氧的达标浓度进行了4次修改。指标由1979年的0.12ppm缩紧至2015年的0.07ppm,4次修改的总体紧缩幅度达到41.7%。不论是监测内容还是浓度指标,近地面臭氧的相关标准一直是NAAQS中最受关注、修订最多的内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标准的修改会推动防治政策的更新,美国对于近地面臭氧防治政策的制定建立在一系列科学研究与经济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些研究与分析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EPA出台的政策影响分析文件(Regulatory Impact Analyses, RIA)。

在政策执行运作方面,美国拥有一套科学研究奠定基础,EPA发号施令,州政府落实政策,最终再由EPA验收成效的运作体系。首先,由学界的相关科研成果提供科学依据;EPA以此为基础发布RIA论证新指标及新政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指导美国各州对自身的当前相關环境状况进行认知,各州随后颁布相应的州级政策执行计划(SIP),履行执行政策的法定义务。SIP出台后,EPA将指导各州政府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成果,确保各州按期实现既定目标。

在臭氧污染监测方面,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部署光化学评估监测网络(PAMS),监测臭氧污染地区的近地面臭氧、氮氧化物、VOCs浓度以及相关气象参数,为研究污染成因及其扩散过程提供数据支持。

美国采用连续三年时间内的第四日均8小时最大浓度平均值作为评判依据,评估臭氧浓度是否达到其法定空气质量标准。用于评估的臭氧浓度数据主要由各州负责监测,并向EPA提供。

美国的近地面臭氧监测站点基本分为三类:

一是EPA在各州直接建立的美国国家空气质量监测及预报网络,该网络下属站点共97个,可监测包括臭氧在内的所有6种美国清洁空气法案规定的空气污染物,主要由EPA负责运营维护;

二是由各州、地区、部落的空气污染治理部门负责建设的地方监测站点,这些站点根据各自空气质量状况确定污染物监测对象,其中具备臭氧监测能力的站点超过1500个;

三是专门用于臭氧污染监测以及臭氧污染科学研究的PAMS监测站,主要位于美国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得克萨斯州及东北大西洋沿岸等近地面臭氧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

EPA通过以上三类监测站点汇总各地臭氧数据后,根据当前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臭氧浓度限值判定各个州及地区的近地面臭氧浓度是否达标。对于未达标的地区,EPA还会按照当地臭氧浓度超出法定标准的数值对其超标程度进行分级,并指导其后续的臭氧治理行动。

治理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美国在近地面臭氧污染治理在不断发展的进步历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科学层面上,近地面臭氧形成机制和臭氧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复杂性导致臭氧问题长时间处于“边探索,边规划,边治理”的状态。

虽然近地面臭氧在1971年就被列为大气污染物之一,但美国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后才于上世纪90年代决定建立起光化学评估监测网络对近地面臭氧进行监控,并以此作为研究臭氧治理方法的科学工具。在研究形成机理的同时,关于臭氧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也处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而这一方面的研究又是作为设定监测浓度指标之科学依据的存在。经济角度上,费用—效益的受众不对称性导致臭氧污染治理难以在政策层面得到落实并取得显著成效。

猜你喜欢

监测站臭氧空气质量
乌海市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问题
双面臭氧
巩义市审计局重点关注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
检察版(六)
“保护伞”变成污染物了?臭氧污染是怎么回事?
新德里成“世界最脏城市”
臭氧分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