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荒野,给城市“留白”
2020-09-16贺震
贺震
前不久,在“让候鸟飞”公益基金北京项目团队的公开呼吁下,拟建成森林湿地公园的北京南苑大泡子季节性湿地灌丛草滩施工活动被按下暂停键,原本“挖掘机轰鸣,施工者挥汗如雨”的热火朝天场面一下子寂静下来。庆幸,北京最后的一片荒野可能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南苑大泡子本是一片无人问津的季节性坑塘湿地草滩,是北京城南最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和栖息地,也是北京城六区中仅存的最后一片荒野。一直以来,这片没人打扰的荒野,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家园,41种植物在此自由生长,24种野生鸟类在此栖息繁衍。相关部门本计划在这个位置兴建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拟构建以绿为体、林水相依的绿色景观系统,形成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重塑四时不竭的蓝色水脉。
应该说,蓝图是美好的,建成后的视觉效果肯定比原来的荒野状态养眼得多。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经过一番施工建设,加诸强力的人为干扰后,毁灭的是荒野生态,重建的是人工生态。从自然生态保护的角度看,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整齐划一的绿化并不能起到生态保护作用。荒野中不仅有多种野生动物,也孕育着多种生物基因,保护荒野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对于钢筋水泥丛林的现代城市,荒野是生命之源,是一个呈现着野性之美的生命共同体。荒野也是活的博物馆,展示着我们的生命之根。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但人类却不能不依托大自然。因此,我们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谦恭。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绝不是把每一寸土地都人工打理一遍。城市自然生态保护,应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次生自然空间。让野草生长,让城市留白,让荒野存续,让自然自己去发挥生态作用。在这方面,香港的做法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香港地域狭小、地形崎岖,可利用地极少,但却人口众多。作为世界著名的大都市,香港的建筑面积仅与山东省地级市淄博的建筑面积大致相同,而2012年的未開发面积高达76%,且有些地区被划定为永久性自然保护区,并通过立法永久禁止开发。
哲学家罗尔斯顿认为,保护生态最重要的是保留和保护荒野。香港的实践告诉人们,只有敢于为城市管理建设主动“留白”,才能营造生态建设的高地,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借鉴香港做法,主动为城市土地“留白”,保护一部分荒野的原生态和完整性,并把它们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正是我们需要坚守的。
(《生命时报》2020年8月18日)